'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待靠近俄軍的戰船後,數百藤牌兵跳入船中殺得俄軍哭爹喊娘。此戰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而藤牌兵無一傷亡,沙俄援軍見狀只得敗退。

雅克薩城的守軍遲遲未見援兵,早已人心浮動。

城外的清軍又用大炮猛攻,炮彈所及之處已是火光一片,林興珠令藤牌軍抱柴草到城牆下點火,城上的守軍開槍還擊,卻只能打在藤牌上。

內外交困之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得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待清軍退回,沙俄背信棄義又重新攻佔了雅克薩,並囤積糧草伺機反撲。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待靠近俄軍的戰船後,數百藤牌兵跳入船中殺得俄軍哭爹喊娘。此戰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而藤牌兵無一傷亡,沙俄援軍見狀只得敗退。

雅克薩城的守軍遲遲未見援兵,早已人心浮動。

城外的清軍又用大炮猛攻,炮彈所及之處已是火光一片,林興珠令藤牌軍抱柴草到城牆下點火,城上的守軍開槍還擊,卻只能打在藤牌上。

內外交困之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得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待清軍退回,沙俄背信棄義又重新攻佔了雅克薩,並囤積糧草伺機反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聞訊後的康熙怒不可遏,第二年(公元1686年)命將軍薩布素率2000精兵再攻雅克薩,又令林興珠率400名藤牌兵隨軍參戰。

當年六月初八,400名藤牌兵再顯神威,配合大部隊將沙俄侵略軍殺得大敗。此戰俄軍被殺七八百人,只剩66名倖存者。

公元1690年,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中外第一個平等條約《尼不楚條約》,而這一外交的勝利,所依仗的是林興珠和他麾下的藤牌軍。

三、揚名海外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乾隆年間。

這期間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沙俄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日益強盛,而西方列國也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步入了工業時代,唯有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此時還以天朝上國的“十全老人”自居。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待靠近俄軍的戰船後,數百藤牌兵跳入船中殺得俄軍哭爹喊娘。此戰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而藤牌兵無一傷亡,沙俄援軍見狀只得敗退。

雅克薩城的守軍遲遲未見援兵,早已人心浮動。

城外的清軍又用大炮猛攻,炮彈所及之處已是火光一片,林興珠令藤牌軍抱柴草到城牆下點火,城上的守軍開槍還擊,卻只能打在藤牌上。

內外交困之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得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待清軍退回,沙俄背信棄義又重新攻佔了雅克薩,並囤積糧草伺機反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聞訊後的康熙怒不可遏,第二年(公元1686年)命將軍薩布素率2000精兵再攻雅克薩,又令林興珠率400名藤牌兵隨軍參戰。

當年六月初八,400名藤牌兵再顯神威,配合大部隊將沙俄侵略軍殺得大敗。此戰俄軍被殺七八百人,只剩66名倖存者。

公元1690年,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中外第一個平等條約《尼不楚條約》,而這一外交的勝利,所依仗的是林興珠和他麾下的藤牌軍。

三、揚名海外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乾隆年間。

這期間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沙俄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日益強盛,而西方列國也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步入了工業時代,唯有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此時還以天朝上國的“十全老人”自居。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公元1793年,英國派出以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以為乾隆祝壽為名意圖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拓展海外貿易。

82歲的乾隆皇帝昏聵不堪,他對外國使團呈送的工業品很漠視,將其斥為“奇淫巧技”,至於馬嘎爾尼等人,他仍然將其視作番國向天朝進貢的使者,賜給他們一堆禮物打發了事。

馬嘎爾尼使團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仍然在中國境內停留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期間,使團中有一個叫做威廉·亞歷山大的畫家,就將虎衣藤牌兵和晚清軍隊一起畫進了作品裡。

待馬嘎爾尼等人歸國後,威廉的那幅畫令西方人感慨不已。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待靠近俄軍的戰船後,數百藤牌兵跳入船中殺得俄軍哭爹喊娘。此戰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而藤牌兵無一傷亡,沙俄援軍見狀只得敗退。

雅克薩城的守軍遲遲未見援兵,早已人心浮動。

城外的清軍又用大炮猛攻,炮彈所及之處已是火光一片,林興珠令藤牌軍抱柴草到城牆下點火,城上的守軍開槍還擊,卻只能打在藤牌上。

內外交困之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得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待清軍退回,沙俄背信棄義又重新攻佔了雅克薩,並囤積糧草伺機反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聞訊後的康熙怒不可遏,第二年(公元1686年)命將軍薩布素率2000精兵再攻雅克薩,又令林興珠率400名藤牌兵隨軍參戰。

當年六月初八,400名藤牌兵再顯神威,配合大部隊將沙俄侵略軍殺得大敗。此戰俄軍被殺七八百人,只剩66名倖存者。

公元1690年,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中外第一個平等條約《尼不楚條約》,而這一外交的勝利,所依仗的是林興珠和他麾下的藤牌軍。

三、揚名海外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乾隆年間。

這期間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沙俄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日益強盛,而西方列國也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步入了工業時代,唯有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此時還以天朝上國的“十全老人”自居。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公元1793年,英國派出以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以為乾隆祝壽為名意圖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拓展海外貿易。

82歲的乾隆皇帝昏聵不堪,他對外國使團呈送的工業品很漠視,將其斥為“奇淫巧技”,至於馬嘎爾尼等人,他仍然將其視作番國向天朝進貢的使者,賜給他們一堆禮物打發了事。

馬嘎爾尼使團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仍然在中國境內停留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期間,使團中有一個叫做威廉·亞歷山大的畫家,就將虎衣藤牌兵和晚清軍隊一起畫進了作品裡。

待馬嘎爾尼等人歸國後,威廉的那幅畫令西方人感慨不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步入工業文明的西方人簡直難以想象,那個傳說中強盛繁榮的中國,即將步入19世紀,居然還有這種近乎原始的戰鬥裝備。

其實,虎衣藤牌在問世之初應該算得上是近戰利器。

17世紀、18世紀的火槍,射程近、射速慢,而經過訓練的虎衣藤牌兵翻滾速度快,自然不易被火槍擊中。

即便擊中,當時的火槍子彈威力不足,也難以穿透用桐油浸泡過的藤牌。

但到了18世紀晚期,先進的工業讓火槍的性能得以強勁發揮,這時的藤牌顯然難以抵擋子彈的攻擊,也漸漸讓西方人認定,那個龐大的東方帝國,就如同它的統治者一樣暮氣沉沉。

四、帝國斜陽

1840年,英軍以鴉片貿易為由進犯中國沿海。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待靠近俄軍的戰船後,數百藤牌兵跳入船中殺得俄軍哭爹喊娘。此戰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而藤牌兵無一傷亡,沙俄援軍見狀只得敗退。

雅克薩城的守軍遲遲未見援兵,早已人心浮動。

城外的清軍又用大炮猛攻,炮彈所及之處已是火光一片,林興珠令藤牌軍抱柴草到城牆下點火,城上的守軍開槍還擊,卻只能打在藤牌上。

內外交困之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得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待清軍退回,沙俄背信棄義又重新攻佔了雅克薩,並囤積糧草伺機反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聞訊後的康熙怒不可遏,第二年(公元1686年)命將軍薩布素率2000精兵再攻雅克薩,又令林興珠率400名藤牌兵隨軍參戰。

當年六月初八,400名藤牌兵再顯神威,配合大部隊將沙俄侵略軍殺得大敗。此戰俄軍被殺七八百人,只剩66名倖存者。

公元1690年,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中外第一個平等條約《尼不楚條約》,而這一外交的勝利,所依仗的是林興珠和他麾下的藤牌軍。

三、揚名海外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乾隆年間。

這期間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沙俄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日益強盛,而西方列國也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步入了工業時代,唯有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此時還以天朝上國的“十全老人”自居。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公元1793年,英國派出以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以為乾隆祝壽為名意圖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拓展海外貿易。

82歲的乾隆皇帝昏聵不堪,他對外國使團呈送的工業品很漠視,將其斥為“奇淫巧技”,至於馬嘎爾尼等人,他仍然將其視作番國向天朝進貢的使者,賜給他們一堆禮物打發了事。

馬嘎爾尼使團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仍然在中國境內停留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期間,使團中有一個叫做威廉·亞歷山大的畫家,就將虎衣藤牌兵和晚清軍隊一起畫進了作品裡。

待馬嘎爾尼等人歸國後,威廉的那幅畫令西方人感慨不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步入工業文明的西方人簡直難以想象,那個傳說中強盛繁榮的中國,即將步入19世紀,居然還有這種近乎原始的戰鬥裝備。

其實,虎衣藤牌在問世之初應該算得上是近戰利器。

17世紀、18世紀的火槍,射程近、射速慢,而經過訓練的虎衣藤牌兵翻滾速度快,自然不易被火槍擊中。

即便擊中,當時的火槍子彈威力不足,也難以穿透用桐油浸泡過的藤牌。

但到了18世紀晚期,先進的工業讓火槍的性能得以強勁發揮,這時的藤牌顯然難以抵擋子彈的攻擊,也漸漸讓西方人認定,那個龐大的東方帝國,就如同它的統治者一樣暮氣沉沉。

四、帝國斜陽

1840年,英軍以鴉片貿易為由進犯中國沿海。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腐敗的滿清八旗軍在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焦頭爛額之際,清政府又想到了曾經大顯神威的虎衣藤牌兵。

可笑的是,為了順應朝廷,負責浙東戰事的揚威將軍奕經,戰前在關帝廟內求到了一個上上籤:“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

奕經這樣欣喜地上奏解釋:“洋人者,即為羊人,遇到他的虎頭軍就等於羊入虎口,有來無回!”,一時間清廷上下莫不群情振奮。

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公元1842年3月10日,清軍以虎衣藤牌兵為先鋒,開始反擊被英軍攻佔的定海。

當英軍看到幾百名身穿虎紋的士兵衝來時,還以為遇到了雜技表演團,直到看到他們手中揮舞的大刀才如夢初醒,於是列隊舉槍還擊。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當紅小生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未播先火,而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翻拍。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厘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

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

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這個鏡頭的出現,只是為了增加搞笑的戲份嗎?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翻閱史料才得知,原來這處鏡頭並非導演的胡編亂造,它確實源自清朝的一支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

而熒屏上那頂讓觀眾笑出內傷的虎頭帽,既是這支特種部隊的祕史,也是大清帝國走向衰落的緣由。

一、初露鋒芒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

“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然而一番交手下來,沙俄軍隊裝備的洋槍火炮,卻令自詡弓馬嫻熟的清軍寸步難行。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無奈之下,康熙想到了一個人——鑾儀衛鑾儀使林興珠。

林興珠是福建人,早年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後來率軍歸降清朝,又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戰功,其人素有謀略,深得康熙的信任。

公元1684年冬天,康熙召見林興珠,商討抵抗沙俄火器之法,林興珠向康熙推薦了虎衣藤牌兵這一兵種。

當年在鄭成功的麾下,林興珠見識了它的威力:著虎紋衣戴虎頭帽的軍士,右手執快刀、左手執藤牌,再搭配操縱者嫻熟的滾地技巧,衝鋒陷陣無人能敵。

為了驗證藤牌兵的威力,林興珠叫來家僕,親自為皇上現上一出表演秀:“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

這樣的功效令康熙喜不自禁,第二年新春剛過,他即派人到河南、山東、山西三省選調精悍軍士500名,又令福建提督施琅提供鋒利的大刀和精製的藤牌。

之後,康熙帝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

公元1685年5月,康熙令兵部遣快馬將經過訓練的藤牌兵送往中俄邊境的雅克薩,一場西式火器與傳統冷兵器的交鋒,即將拉開序幕。

二、大顯神威

清軍統帥林興珠率數千人馬抵達雅克薩城下,卻發現城高牆厚,沙俄守軍憑藉火槍堅守不出,大軍難以強攻。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

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

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游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藤牌原是用藤條編制,本身具備浮力,俄軍只見茫茫江面上現出一個個“大帽子”,驚慌之下開槍射擊,子彈打在藤牌上絲毫不能傷及對方。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待靠近俄軍的戰船後,數百藤牌兵跳入船中殺得俄軍哭爹喊娘。此戰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而藤牌兵無一傷亡,沙俄援軍見狀只得敗退。

雅克薩城的守軍遲遲未見援兵,早已人心浮動。

城外的清軍又用大炮猛攻,炮彈所及之處已是火光一片,林興珠令藤牌軍抱柴草到城牆下點火,城上的守軍開槍還擊,卻只能打在藤牌上。

內外交困之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得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待清軍退回,沙俄背信棄義又重新攻佔了雅克薩,並囤積糧草伺機反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聞訊後的康熙怒不可遏,第二年(公元1686年)命將軍薩布素率2000精兵再攻雅克薩,又令林興珠率400名藤牌兵隨軍參戰。

當年六月初八,400名藤牌兵再顯神威,配合大部隊將沙俄侵略軍殺得大敗。此戰俄軍被殺七八百人,只剩66名倖存者。

公元1690年,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中外第一個平等條約《尼不楚條約》,而這一外交的勝利,所依仗的是林興珠和他麾下的藤牌軍。

三、揚名海外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乾隆年間。

這期間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沙俄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日益強盛,而西方列國也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步入了工業時代,唯有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此時還以天朝上國的“十全老人”自居。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公元1793年,英國派出以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以為乾隆祝壽為名意圖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拓展海外貿易。

82歲的乾隆皇帝昏聵不堪,他對外國使團呈送的工業品很漠視,將其斥為“奇淫巧技”,至於馬嘎爾尼等人,他仍然將其視作番國向天朝進貢的使者,賜給他們一堆禮物打發了事。

馬嘎爾尼使團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仍然在中國境內停留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期間,使團中有一個叫做威廉·亞歷山大的畫家,就將虎衣藤牌兵和晚清軍隊一起畫進了作品裡。

待馬嘎爾尼等人歸國後,威廉的那幅畫令西方人感慨不已。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步入工業文明的西方人簡直難以想象,那個傳說中強盛繁榮的中國,即將步入19世紀,居然還有這種近乎原始的戰鬥裝備。

其實,虎衣藤牌在問世之初應該算得上是近戰利器。

17世紀、18世紀的火槍,射程近、射速慢,而經過訓練的虎衣藤牌兵翻滾速度快,自然不易被火槍擊中。

即便擊中,當時的火槍子彈威力不足,也難以穿透用桐油浸泡過的藤牌。

但到了18世紀晚期,先進的工業讓火槍的性能得以強勁發揮,這時的藤牌顯然難以抵擋子彈的攻擊,也漸漸讓西方人認定,那個龐大的東方帝國,就如同它的統治者一樣暮氣沉沉。

四、帝國斜陽

1840年,英軍以鴉片貿易為由進犯中國沿海。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腐敗的滿清八旗軍在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焦頭爛額之際,清政府又想到了曾經大顯神威的虎衣藤牌兵。

可笑的是,為了順應朝廷,負責浙東戰事的揚威將軍奕經,戰前在關帝廟內求到了一個上上籤:“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

奕經這樣欣喜地上奏解釋:“洋人者,即為羊人,遇到他的虎頭軍就等於羊入虎口,有來無回!”,一時間清廷上下莫不群情振奮。

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公元1842年3月10日,清軍以虎衣藤牌兵為先鋒,開始反擊被英軍攻佔的定海。

當英軍看到幾百名身穿虎紋的士兵衝來時,還以為遇到了雜技表演團,直到看到他們手中揮舞的大刀才如夢初醒,於是列隊舉槍還擊。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此時英軍使用的是前裝滑膛槍,威力早非當年雅克薩守軍所用的火槍所能比擬。

當一排排子彈出後,彈丸迅速穿透了藤牌直入士兵體內,經過戰後統計,清軍傷亡600餘人,而英軍只陣亡1人,這場荒誕的戰鬥,也成了虎衣藤牌兵最後一次出場。

隨著這支特種兵的消亡,那個曾經躍馬揚刀的大清帝國,就如同紫禁城外的那抹斜陽,沉淪於時代的風沙。

故步自封意味著守舊落後,落後就要捱打。

參考資料:《清史稿》、《廣陽雜記》

面積只有北京大的沙俄,拼死擴張背後的屈辱與恐慌

屍山血海打出來的日俄戰爭:餓狼擊敗了笨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