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於1909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臺沈秉經向清廷奏準,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餘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學科主要進行軍事理論教育;術科是為配合軍事理論教育而進行的實際技能訓練。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如唐繼堯、李烈鈞、劉存厚、羅佩金、顧品珍、方聲濤、王柏齡、楊傑等。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1930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全稱“討逆軍第十三路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38年,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雲南講武堂師生具有較高的軍事素質和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思想,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戰爭、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建立了卓越功勳。

辛亥革命前夕,講武堂開辦時所聘任的38名教職員中,同盟會會員和革命分子佔了絕大多數,總辦、監督、提調三個最重要職務始終都掌握在同盟會會員手中,各兵科科長、執事官等也都是同盟會會員或革命分子。革命黨人不斷向學員灌輸“推翻帝制,打倒列強,富國強兵”等訓示,成為學員的奮鬥目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響應,相繼光復獨立。為佈置起義,昆明革命黨人從10月16日到28日短短的十多天裡,先後舉行了五次祕密會議。會議決定了具體起義日期,並對起義的步驟、兵力和進攻路線都作了詳細規定。10月30日,農曆重陽節,起義爆發後,講武堂師生立即投入戰鬥,總辦李根源、教官唐繼堯、劉存厚、張子貞、王兆祥、孫永安、王廷治等分別率領起義學生和部隊佔領城門、總督府和城內其他重要機關。作為這次起義主要軍事力量的講武堂師生,第一次向世人充分展示了這所近代化軍事院校卓越的教育成果。起義軍裝備精良,士氣高昂,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經過十幾個小時激戰,於31日下午控制了全城。

昆明起義後,成立了以蔡鍔為都督的軍政府,一批講武堂主要官員、教官調軍政府任要職而成為領導核心,如李根源任參議院院長兼軍政總長,唐繼堯、劉存厚任參謀部次長,李鴻祥任政務廳廳長……

1915年12月12日竊國大盜袁世凱宣佈恢復帝制,下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廢除民國紀元。消息傳來,全國一片聲討,雲南首先發動起義。12月25日,震驚全國的護國武裝首義正式開始。雲南組織了三支護國軍和一支挺進軍,唐繼堯被推為雲南都督總攬全局。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進軍兩廣;唐繼堯兼第三軍總司令,留守雲南;黃毓成任挺進軍司令,策應各路。護國軍上至將帥,下至排、連長,絕大多數出身講武堂(學校)。

護國滇軍出師雲南後,各省紛紛起兵響應,廣西、貴州、陝西等省先後宣佈獨立。在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下,袁逆於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不久,袁即憂鬱而死。雲南首義,各省響應,再造共和的偉業,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12月25日被定為“雲南護國首義紀念日”。

1917年7月,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失敗後,段祺瑞重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獨攬國政,廢除《約法》,解散國會。8月,唐繼堯以“維護約法,以靖國難”的口號,聯合滇、川、黔軍,組成靖國聯軍,參加護法戰爭。9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任命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共同領導滇軍、粵軍以及部分桂軍、黔軍、湘軍、川軍等。其中,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的靖國滇軍,是軍政府所依靠的一支主要武裝力量。一位法國觀察家在《香港時報》評論說,他見過的中國軍隊中,“滇軍戰鬥力最強,特別是滇軍軍官要比廣西、廣東的顯然要高明得多。……滇軍素質上優越得多的原因,是他們在講武學校受過嚴格的訓練,他們在學校學習炮術、識圖,認真進行夜間演習……”

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興師北伐,滇軍積極響應,以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織滇軍北伐軍,原講武學校校長、雲南省省長兼滇軍總司令顧品珍自兼滇軍北伐軍總司令,原講武學校教官張開儒任副司令,以講武堂畢業生楊希閔、楊蓁、金漢鼎分任第一、二、三路司令,範石生任先遣軍司令。講武堂畢業生朱培德部,成為大元帥府拱衛軍,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金漢鼎部編為第九軍,範石生部編為第十六軍,講武堂前教官楊傑部編為第十八軍,皆奮戰在北伐前線。朱培德、楊傑還先後擔任北伐軍總參謀長。講武堂畢業生、貴州省省長兼黔軍總司令盧燾,派胡瑛、谷正倫兩部進攻廣西軍閥陸榮廷,策應北伐,鞏固了大本營,有力地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雲南講武堂和講武學校畢業生紛紛率部奔赴抗日前線,軍長曾萬鍾、孫渡、盧漢、王甲本、楊宏光,在中條山會戰、臺兒莊會戰、湘桂戰役、江西戰役、長沙會戰等重大戰役中,浴血奮戰,殺敵報國。軍長唐淮源、王甲本,師長寸性奇,旅長陳中書,團長尉遲毓鳴、黃仙谷、薛金吾、潘爾伯、董文英等一批講武堂畢業軍官血灑疆場,壯烈殉國。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參謀長葉劍英,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領導八路軍和抗日聯軍同日寇進行了艱苦頑強的鬥爭。

解放戰爭中,不少講武堂將領率部起義,棄暗投明,加入人民陣營。領導長春起義的六十軍軍長曾澤生,領導雲南起義的龍雲、盧漢、第九十三軍軍長龍澤匯、第七十四軍軍長餘建勳等,對促進東北和雲南的解放進程,起了積極作用。

雲南講武堂走出了兩位元帥,二十幾位上將;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三個國家軍隊的總司令出自這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崔庸健次帥,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大將。

雲南陸軍講武堂作為革命軍的搖籃,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戰爭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將星閃爍,冠蓋雲集,從這裡先後走出數百名將軍,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有數十人,他們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其中較著名的有:

教官和官佐:

李根源(上將,陝西省省長,粵滇軍總司令)

顧品珍(上將,滇軍總司令,雲南督軍,雲南省省長)

唐繼堯(上將,雲南督軍兼省長,靖國軍總司令,建國聯軍總司令)

李烈鈞(上將,江西都督,護法軍政府總參謀長)

張開儒(上將,滇軍總司令,廣州大元帥府參謀總長)

羅佩金(上將,護理四川督軍,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劉存厚(上將,四川督軍,四川陸軍檢閱使)

趙又新(上將,川滇黔靖國軍第二軍總司令)

楊傑(上將,陸軍大學校長,代理參謀總長)

畢業生:

朱德(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葉劍英(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崔庸鍵(次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委員長)

武元甲(大將,越南國防部部長兼越南人民軍總司令)

朱培德(一級上將,參謀總長,代訓練總監)

金漢鼎(上將,代理滇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

範石生(上將,滇軍第二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

胡瑛(上將,雲南戒嚴司令部司令)

盛世才(上將,新疆臨時邊防督辦,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

賴心輝(上將,四川邊防軍總指揮,四川省省長,第二十二軍軍長)

龍雲(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軍事參議院院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盧漢(上將,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雲南省主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