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看地圖,你會發現安徽省淮南地區的村莊名比較奇特,有以“郢”、“圩”之稱的,如:夏郢孜、趙郢孜、郝家圩、潘家圩……

還有地方被稱作“灣”、“臺”、“衝”,如:廖家灣、鮑家灣,應家臺、柏家臺,閃家衝、龍茅衝……

此類地名的形成,前者與歷史有關,後者與自然環境有關。

"

細看地圖,你會發現安徽省淮南地區的村莊名比較奇特,有以“郢”、“圩”之稱的,如:夏郢孜、趙郢孜、郝家圩、潘家圩……

還有地方被稱作“灣”、“臺”、“衝”,如:廖家灣、鮑家灣,應家臺、柏家臺,閃家衝、龍茅衝……

此類地名的形成,前者與歷史有關,後者與自然環境有關。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之稱淵源最遠,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

3000年以前,楚人在湖北荊山地區組建起自己的族群,將其所居之都稱為“郢”。公元前278年,秦人攻破楚都郢城,楚頃襄王逃至陳城。

38年後,諸侯國家聯盟,齊、趙、韓、魏、燕共推楚相黃歇為統帥,組織六國聯軍伐秦。秦軍著重攻擊楚軍,楚軍敗績。由於害怕秦國報復,黃歇放棄了陳城,帶上楚考烈王由西往東退逃,渡過淮河,進入淮南地區,在壽春重建楚都,仍稱之為“郢”。

受此影響,不知從何時起,當地人便把那些比王都小的集居地——村落,也稱為“郢”。過去人們多以一家宗族形成村聚,為了區別,人們便在“郢”字之前加上宗族的姓氏,一直延續至今。這其實乃是楚國遺風。

"

細看地圖,你會發現安徽省淮南地區的村莊名比較奇特,有以“郢”、“圩”之稱的,如:夏郢孜、趙郢孜、郝家圩、潘家圩……

還有地方被稱作“灣”、“臺”、“衝”,如:廖家灣、鮑家灣,應家臺、柏家臺,閃家衝、龍茅衝……

此類地名的形成,前者與歷史有關,後者與自然環境有關。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之稱淵源最遠,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

3000年以前,楚人在湖北荊山地區組建起自己的族群,將其所居之都稱為“郢”。公元前278年,秦人攻破楚都郢城,楚頃襄王逃至陳城。

38年後,諸侯國家聯盟,齊、趙、韓、魏、燕共推楚相黃歇為統帥,組織六國聯軍伐秦。秦軍著重攻擊楚軍,楚軍敗績。由於害怕秦國報復,黃歇放棄了陳城,帶上楚考烈王由西往東退逃,渡過淮河,進入淮南地區,在壽春重建楚都,仍稱之為“郢”。

受此影響,不知從何時起,當地人便把那些比王都小的集居地——村落,也稱為“郢”。過去人們多以一家宗族形成村聚,為了區別,人們便在“郢”字之前加上宗族的姓氏,一直延續至今。這其實乃是楚國遺風。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都

“圩”之稱形成較晚,也就是100多年。

清代中前期,鳳台知縣李兆洛於嘉慶十九年(1814)修成《鳳臺縣志》,其中所有涉及淮南地區的村、坊地名,尚無“圩”字之稱。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進入湖南、湖北,江淮地區捻軍勢力興起,據地逞雄,襲擊州縣。

第二年,安徽暫署巡撫周天爵疏請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省組建團練,以抵禦所在地區的捻軍勢力,獲得詔許。團練在所據之地採取了結圩的方式。所謂結圩,即是將一個地方的群眾集中到較大的村落中,村落周邊外挖壕溝,裡築堤壩,再加練兵在壩上防守,謂之曰“圩”。

同治元年(1862),時而投靠清廷殘殺捻軍、時而投靠太平天國殘殺官紳吏民的兩面派苗沛霖結圩數百里與清軍對抗。同治二年十月,清廷遣驍將僧格林沁將其剿來。自此,曾經結圩的地方便被人們習慣地稱作“某某圩”。這其實乃是戰亂留下的紀念。

"

細看地圖,你會發現安徽省淮南地區的村莊名比較奇特,有以“郢”、“圩”之稱的,如:夏郢孜、趙郢孜、郝家圩、潘家圩……

還有地方被稱作“灣”、“臺”、“衝”,如:廖家灣、鮑家灣,應家臺、柏家臺,閃家衝、龍茅衝……

此類地名的形成,前者與歷史有關,後者與自然環境有關。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之稱淵源最遠,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

3000年以前,楚人在湖北荊山地區組建起自己的族群,將其所居之都稱為“郢”。公元前278年,秦人攻破楚都郢城,楚頃襄王逃至陳城。

38年後,諸侯國家聯盟,齊、趙、韓、魏、燕共推楚相黃歇為統帥,組織六國聯軍伐秦。秦軍著重攻擊楚軍,楚軍敗績。由於害怕秦國報復,黃歇放棄了陳城,帶上楚考烈王由西往東退逃,渡過淮河,進入淮南地區,在壽春重建楚都,仍稱之為“郢”。

受此影響,不知從何時起,當地人便把那些比王都小的集居地——村落,也稱為“郢”。過去人們多以一家宗族形成村聚,為了區別,人們便在“郢”字之前加上宗族的姓氏,一直延續至今。這其實乃是楚國遺風。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都

“圩”之稱形成較晚,也就是100多年。

清代中前期,鳳台知縣李兆洛於嘉慶十九年(1814)修成《鳳臺縣志》,其中所有涉及淮南地區的村、坊地名,尚無“圩”字之稱。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進入湖南、湖北,江淮地區捻軍勢力興起,據地逞雄,襲擊州縣。

第二年,安徽暫署巡撫周天爵疏請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省組建團練,以抵禦所在地區的捻軍勢力,獲得詔許。團練在所據之地採取了結圩的方式。所謂結圩,即是將一個地方的群眾集中到較大的村落中,村落周邊外挖壕溝,裡築堤壩,再加練兵在壩上防守,謂之曰“圩”。

同治元年(1862),時而投靠清廷殘殺捻軍、時而投靠太平天國殘殺官紳吏民的兩面派苗沛霖結圩數百里與清軍對抗。同治二年十月,清廷遣驍將僧格林沁將其剿來。自此,曾經結圩的地方便被人們習慣地稱作“某某圩”。這其實乃是戰亂留下的紀念。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灣”之稱與河流有關。

淮南境內有淮河、東淝河,河的拐彎處往往有較大的灘塗,都是肥沃的可耕地;臨河而坐落在灘塗之上的村落謂之“灣”。

“臺”之稱則與水災有關。

此類村落大多坐落在地勢較低的平川上。因為所處之地易遭水患,人們先運土建臺,將地勢墊高,然後建立村落於其上,故稱之為“臺”。

有的“臺”可能是古人留下的大型建築的基礎遺蹟,或是大型陵墓的遺蹟,被後人利用營建成村落。淮南境內有八公山,山的兩條分脈之間往往有溪水流出,再往下則有小型的沖積平原,多為肥沃的可耕地。

這樣的地方集山、水、平川為一體,生活資源極其豐富,因此人們在此建立村落。而這樣的村落則被稱之為“衝”。


"

細看地圖,你會發現安徽省淮南地區的村莊名比較奇特,有以“郢”、“圩”之稱的,如:夏郢孜、趙郢孜、郝家圩、潘家圩……

還有地方被稱作“灣”、“臺”、“衝”,如:廖家灣、鮑家灣,應家臺、柏家臺,閃家衝、龍茅衝……

此類地名的形成,前者與歷史有關,後者與自然環境有關。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之稱淵源最遠,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

3000年以前,楚人在湖北荊山地區組建起自己的族群,將其所居之都稱為“郢”。公元前278年,秦人攻破楚都郢城,楚頃襄王逃至陳城。

38年後,諸侯國家聯盟,齊、趙、韓、魏、燕共推楚相黃歇為統帥,組織六國聯軍伐秦。秦軍著重攻擊楚軍,楚軍敗績。由於害怕秦國報復,黃歇放棄了陳城,帶上楚考烈王由西往東退逃,渡過淮河,進入淮南地區,在壽春重建楚都,仍稱之為“郢”。

受此影響,不知從何時起,當地人便把那些比王都小的集居地——村落,也稱為“郢”。過去人們多以一家宗族形成村聚,為了區別,人們便在“郢”字之前加上宗族的姓氏,一直延續至今。這其實乃是楚國遺風。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郢都

“圩”之稱形成較晚,也就是100多年。

清代中前期,鳳台知縣李兆洛於嘉慶十九年(1814)修成《鳳臺縣志》,其中所有涉及淮南地區的村、坊地名,尚無“圩”字之稱。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進入湖南、湖北,江淮地區捻軍勢力興起,據地逞雄,襲擊州縣。

第二年,安徽暫署巡撫周天爵疏請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省組建團練,以抵禦所在地區的捻軍勢力,獲得詔許。團練在所據之地採取了結圩的方式。所謂結圩,即是將一個地方的群眾集中到較大的村落中,村落周邊外挖壕溝,裡築堤壩,再加練兵在壩上防守,謂之曰“圩”。

同治元年(1862),時而投靠清廷殘殺捻軍、時而投靠太平天國殘殺官紳吏民的兩面派苗沛霖結圩數百里與清軍對抗。同治二年十月,清廷遣驍將僧格林沁將其剿來。自此,曾經結圩的地方便被人們習慣地稱作“某某圩”。這其實乃是戰亂留下的紀念。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灣”之稱與河流有關。

淮南境內有淮河、東淝河,河的拐彎處往往有較大的灘塗,都是肥沃的可耕地;臨河而坐落在灘塗之上的村落謂之“灣”。

“臺”之稱則與水災有關。

此類村落大多坐落在地勢較低的平川上。因為所處之地易遭水患,人們先運土建臺,將地勢墊高,然後建立村落於其上,故稱之為“臺”。

有的“臺”可能是古人留下的大型建築的基礎遺蹟,或是大型陵墓的遺蹟,被後人利用營建成村落。淮南境內有八公山,山的兩條分脈之間往往有溪水流出,再往下則有小型的沖積平原,多為肥沃的可耕地。

這樣的地方集山、水、平川為一體,生活資源極其豐富,因此人們在此建立村落。而這樣的村落則被稱之為“衝”。


看,淮南這些奇特村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