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後漢書 老子 道德經 讀書 聖經 讀史 2019-04-09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文:曾春生 讀史特約作家

《後漢書》有句話:“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始讀,覺得這是唱高調,講大道理。細想,才認知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硬道理。

老子早就在《道德經》中說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同樣講的是“與之為取”,“先與後取”的道理。這種“以與為取”的道理,實際上說出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因果關係,任何事物獲取的前提,不能是索取,而是給予,是付出。要吃櫻桃先栽樹,要吃米穀先插秧。做生意要將本求利,做學問要刻苦讀書。交朋友你投桃我報李,談戀愛你交心我傾情……,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感情的獲得,無不是先有給予,付出,然後才有回報。說句大俗話,即使天上掉下餡餅,你還得起得比別人早。要不,你也撿不到。這起早就是付出。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天不傻,地不傻,人更不傻,你不想給予,不願付出,只想獲取,無疑白日做夢。人類要想長存天地之間,有一個更好的地球,也要付出心血,治理好環境,保護好生態。否則,人類就越來越難生存下去,這就叫天不傻。土壤不改造,沙漠不治理,河流不整治,就長不出好莊稼,長不出好牧草,人類不僅沒有吃的穿的,還要遭受災難,你不付出,這是土地懲罰你,這就叫地不傻。人則更不傻了,你對別人如果只有索取,沒有付出,再寬厚的人,最終都會離你而去。在社會上你只能變成形影相弔的孤家寡人。

《聖經》上也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施,就是給予,付出。受,就是接受,獲得。能給予別人,付出給別人的人,都是強者,能人,有福之人。我們是做有福之人好呢?還是屈尊靦顏,去接受別人的施捨,做個薄福之人呢?

看來,做人,不僅要“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最好能成為一個多施於人,多施於世的強人。這你就有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