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為了治理洪澤湖,1955年,為何與安徽省交換2個縣?


江蘇省為了治理洪澤湖,1955年,為何與安徽省交換2個縣?


1955年,安徽省把自己東部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入了江蘇省的境內。不過,安徽省也沒有損傷。因為為了補償安徽省,江蘇省把自己徐州地區下轄的碭山縣和蕭縣,劃入了安徽省境內。兩個省份之所以出現換地的情況,主要是為了治理洪澤湖。那麼,洪澤湖在50年代,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需要江蘇省全力治理呢?認真的說,當時的洪澤湖沿岸並不是魚米之鄉的情況。


江蘇省為了治理洪澤湖,1955年,為何與安徽省交換2個縣?


一、古代時期的水災多發,沿岸百姓苦不堪言

洪澤湖是我國的第四大淡水湖,目前,洪澤湖沿岸到處是魚米之鄉的情景。但是在古代歷史上,洪澤湖周圍則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由於治理河道的科技水端,再加上各種器械不足,很多河流每隔幾年就會藉口和氾濫。其中最讓人頭痛的就是黃河,從古至今,黃河總計大小決口2000多次,其中1700多次都是載中下游地區,也就是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省份。黃河曾經屢屢改道,甚至出現了奪淮入海的情況。除了黃河之外,最難治理的要數淮河,只要雨水一多,淮河的水位就會暴漲。淮河與洪澤湖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治理好淮河,洪澤湖就不會再有問題。洪澤湖周圍的水道全面疏通,即使淮河水位暴漲,也不再是問題。但在古代社會,按照當時的水平和技術,很難做到上述的水平。


江蘇省為了治理洪澤湖,1955年,為何與安徽省交換2個縣?


為了治理黃河、淮河等河流,明清時期專門建立了河道總督衙門,但是河道總督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黃河、淮河還是經常的決口,黃河在清朝咸豐時期發生了大規模改道,結束了奪淮入海的歷史,離開了安徽和江蘇兩省。但淮河的問題仍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1938年,也就是抗日戰爭的前期,為了阻擋日本軍隊推進,瓦解日本軍隊兩路夾擊武漢的計劃,黃河大堤被人為的炸開,滾滾黃河水向東南方的低窪地區流去。這次水災的規模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黃河水從河南省流入了安徽省和江蘇省,最終倒灌洪澤湖,直接加重了洪澤湖地區的治理難度。由於是戰爭時期,各方勢力都沒有能力治理洪澤湖,當時,洪澤湖沿岸百姓的日子非常的艱苦。


江蘇省為了治理洪澤湖,1955年,為何與安徽省交換2個縣?


二、進入50年代,洪澤湖治理進入了新階段

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戰爭的逐步結束,局勢開始逐步穩定下來,國家開始騰出手來,治理各個地區的自然災害問題。首先就是黃河的問題,為了治理黃河,1949年,我國還專門建立了平原省。就在治理黃河的同時,1950年,淮河的中下游地區發生了水災,同時影響到了洪澤湖周邊地區。治理淮河已經提上了日程,到了1952年,黃河氾濫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國家開始治理淮河的問題。1954年,淮河中下游地區再次出現水災,治理淮河的工作隨即開始。但一個很麻煩的時期出現了,洪澤湖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安徽省和江蘇省。兩個省對洪澤湖都是一部分的管理權,但無法全面管理。為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避免出現政出多門的情況,江蘇省和安徽省出現了換地的情況。


江蘇省為了治理洪澤湖,1955年,為何與安徽省交換2個縣?


1955年,安徽省把位於洪澤湖西邊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入了江蘇省的境內。為了彌補安徽省的損失,江蘇省把自己北部的蕭縣和碭山縣,劃入了安徽省的宿州專區。盱眙縣和泗洪縣劃入江蘇省以後,洪澤湖周圍地區都在江蘇省的管理之下,江蘇省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治理。經過幾年時間的治理,通過疏通河道、修建灌溉渠等措施,成功的治理了洪澤湖氾濫的問題。洪澤湖兩岸開始成為魚米之鄉,也是非常富庶的地區。這種換地的情況,在50年代的很多兄弟省份都出現過。例如河南省與河北省,在1952年,曾經隸屬於河北省的南樂縣、清豐縣、長垣縣等5個縣劃入了河南省境內。為了補償河北省,河南省把自己的臨漳縣、涉縣等3個縣劃入了河北省。所以說,盱眙縣和泗洪縣起初屬於安徽省,在50年代開始隸屬於江蘇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