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瓊花”聚首,中芭《紅色娘子軍》是怎麼傳承的

1964年,中央芭蕾舞團讓芭蕾女伶換下白紗裙、脫下芭蕾舞鞋,綁起小腿、穿上軍褲,對西方古典芭蕾進行了一次徹底反叛。走過55年,這部舞劇歷經6代舞者,成了中央芭蕾舞團的“看家戲”,也成了中國觀眾最耳熟能詳的民族芭蕾。

7月1日,《紅色娘子軍》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起舞,薛菁華、馮英、朱妍、侯爽等四代“瓊花”聚首,向記者講述了舞團傳承這部經典舞劇的經歷。

四代“瓊花”聚首,中芭《紅色娘子軍》是怎麼傳承的

左起:朱妍、薛菁華、馮英、侯爽

《紅色娘子軍》講述了丫鬟瓊花從南霸天的府中逃出來,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幫助下,從苦大仇深的農村姑娘,轉變為有著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娘子軍戰士的過程。

薛菁華是第二代瓊花的典型代表。她是上海人,年少時求學於北京,如今定居香港。這次,她是專門從香港飛來家鄉看舞劇。

《紅色娘子軍》1964年首演,舞劇正式演出前有三個試點舞段,如“快樂女戰士”等,薛菁華當時便參演其中,三個舞段被保留至今,原汁原味,一刀未改。

在舞劇裡,薛菁華最開始是演連長,1971年,舞劇被拍成電影,薛菁華搖身一變成了瓊花,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

薛菁華說,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洋芭蕾很早就在中國生了根,但當時演的都是《天鵝湖》《吉賽爾》等仙氣飄飄的舞劇,主角不是天鵝便是幽靈,最接近人的一部舞劇是《巴黎聖母院》,於是領導人提出,能不能排演一部中國本土題材的舞蹈。

“我們接觸的都是古典芭蕾,怎麼塑造娘子軍?摸不到頭腦,於是只像娘子軍不像軍,槍拿在手裡像柺棍。所以我們要下部隊,半夜行軍令一響,我們拿起揹包就跑,鞋子、杯子散了一地,就這樣跌跌撞撞開始,跪、站、立等軍姿從頭開始學,經過好一段訓練,才有了戰士形象。”薛菁華回憶。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是第三代瓊花,她是1992年開始跳這個角色的,在此之前,《紅色娘子軍》停演了17年。

馮英說,她們這一代人比較幸運,有現成的可以學,“1970年代我就讀於北京舞蹈學院,我們幾乎每晚都要從陶然亭行軍到天橋劇場看《紅色娘子軍》,從小薰陶,音樂熟悉得不得了,所以恢復起來不難。”

1992年,在薛菁華等前輩事無鉅細、手把手的教導下,中芭恢復排演《紅色娘子軍》,但真要拿槍拿刀,還是和真正的軍人離得遠。於是,舞團有了這樣一個傳統,每年都要學工、學農、學軍,每年都要在部隊深扎一個月,在太陽底下摸爬滾打,把娘子軍的“英姿颯爽”真正操練出來。

同時,舞團還會去海南,在萬泉河邊演出,在河水、椰子樹等自然景色的包圍下,感受什麼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舞團亦會去革命老區、革命遺址、紅色紀念館和博物館實地採風,“我們感受完再回舞臺,就有了聯想的依據,表演更有感染力。”馮英說。

四代“瓊花”聚首,中芭《紅色娘子軍》是怎麼傳承的

中央芭蕾舞團首席主演、副團長朱妍是第三代瓊花,她1995年進團,2004年才開始演這個角色,那時候她已經在《天鵝湖》《睡美人》《吉賽爾》等多部大戲裡挑大樑,《紅色娘子軍》算是跳得晚的。

朱妍直言,演瓊花,她最怕形象拿不準。馮英鼓勵她,首席還是要演看家戲,否則很遺憾,最後,她咬一咬牙,上了。為了拿下角色,朱妍頗費了一番功夫,很快把這個人物的倔強、反抗、爆發力演了出來。後來,她越演越喜歡,甚至成了心中最愛。舞團現在演《紅色娘子軍》時,朱妍都坐在臺下,百看不厭,還是感覺很過癮。

朱妍當時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合適?馮英解釋,《紅色娘子軍》是一部中西結合的舞劇,既有西方芭蕾的技巧,又有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中國戲曲的表現手法,她們那一代人的訓練體系裡包括中國舞、民族民間舞,身韻和手法都很講究民族特色,但朱妍沒學過,舞劇中一些動作如“點翻”都要從頭學起,加上她長相洋氣,膚色白,和瓊花苦大仇深的形象有點距離。

薛菁華補充,她在演出時也有過同樣的困擾,化完妝試鏡,有人說這個江南女子太秀氣了,於是給她裝了兩條人工眉毛,嘴裡還塞了兩片蘋果,更飽滿、更粗狂了,才更符合工農兵的形象。

“我們那時候要和貧下中農打交道,和老革命家交流訪談,和生活比較接近。隨著歷史發展,後來人離這些越來越遠,接受起來有一個過程,很正常,表演來源於生活,演什麼像什麼要有依據。”

薛菁華笑說,她們那時候還穿過打補丁的衣服,到了臺上,覺得娘子軍穿打補丁的衣服很正常,因為生活裡就有這樣的形象,如今的年輕人去哪裡找補丁?牛仔褲上有個洞還是專門剪出來的。

中央芭蕾舞團獨舞演員侯爽是第四代瓊花,2014年6月,她開始主演這個角色,至今記憶猶新。侯爽進團學的第一個戲就是《紅色娘子軍》,從被奴役的丫鬟到扛步槍女戰士,這個角色也見證了她的成長。

什麼樣的人適合演瓊花?馮英說,最基本的衡量是基本功,比如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的技術能不能達標,另外,瓊花的個性鮮明強烈,有些人性格太柔弱,就不適合。

四代“瓊花”聚首,中芭《紅色娘子軍》是怎麼傳承的

馮英強調,芭蕾就像文化遺產,一定要手把手教,同時,每一位瓊花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再創作的過程,但不會破壞這個形象,不會脫離全劇,“觀眾也要看角兒,每位演員的藝術理解力不同,可能會在性格上突出某一點,有伸縮性,但我們還是要尊重編導,不能隨意篡改動作,不能面目全非。”

薛菁華觀察,不管是大角色還是小角色,中芭都保留得很好,做了非常仔細的保護工作,這種傳承在潛移默化中成了中芭的精神。

55年來,《紅色娘子軍》在國內外演出了4000多場,國際友人也能切身感受劇中女性翻身解放自我革命的正能量。如今,《紅色娘子軍》仍然保持著一年三十多場的演出頻率。“中國觀眾的視野開闊了,欣賞水平提高了,他們既能唱又能跳,太熟悉了,演員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馮英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