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瓊花”齊聚東藝,中芭《紅色娘子軍》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四代“瓊花”齊聚東藝,中芭《紅色娘子軍》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圖說:《紅色娘子軍》演出照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

昨天是黨的生日,中央芭蕾舞團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繼續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這部歷經半個多世紀,在全球範圍演出超4000場的“鎮團之寶”,到底如何代代相傳、久演不衰的?昨天下午,四代女主角“瓊花”的扮演者薛菁華、馮英、朱妍和侯爽一同亮相東藝,講述角色背後的故事。

既像“娘子”也像“軍”


作為參與初版《紅色娘子軍》演出,後又飾演第二代“瓊花”的前輩,薛菁華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創排經歷。那時候,包括薛菁華在內的全部中芭舞者,都只接觸過《天鵝湖》《睡美人》等浪漫主義的西方作品。即便穿上軍裝,帶上袖標,這些舞姿輕盈柔美的演員演起“娘子軍”也總是“只像娘子不像軍”。“薛菁華笑稱:“那時候連怎麼拿槍都不知道,簡直像是拿個掏火棍。”所以,中芭每一代的《紅色娘子軍》劇組,都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必須要下部隊體驗生活。


四代“瓊花”齊聚東藝,中芭《紅色娘子軍》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圖說:《紅色娘子軍》演出照

只有體驗過軍營的生活,才能有軍人的氣質。薛菁華介紹:“剛到部隊時,半夜行軍哨響,一屋子女演員手忙腳亂,東西能撒一地。”但待上一段時間,她們就能沉浸在“軍人”的角色中了。

第五代“瓊花”朱妍也“幸運”地在軍營裡體驗過實彈射擊,當射擊的後坐力把她的肩膀撞得生疼,她才真正體會到了槍的力量。

出演此次《紅色娘子軍》的是第六代侯爽,現在的舞團排期緊張,要真的進部隊體驗“當兵”很難,但她也參加了軍訓。“站軍姿、練槍姿、軍體拳,這些訓練讓我脫胎換骨。軍訓結束,我們這些柔柔弱弱的女孩子都成了堅強果敢的‘女戰士’。”

其實沒有“第幾代”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第三代“瓊花”扮演者馮英總說:“我們團裡其實對‘第幾代’分得沒這麼清楚。”因為無論是舞蹈技巧還是角色理解,都依靠“老帶新”代代相傳,沒有明顯的分割線。“我演‘瓊花’的時候,薛菁華老師也和我同臺。她不僅口頭傳授心得,還登臺出演‘連長’和我搭戲,手把手帶我進入角色。”


四代“瓊花”齊聚東藝,中芭《紅色娘子軍》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圖說:《紅色娘子軍》演出照

對於這一點,朱妍也有類似的體會。在中芭的首席舞者中,朱妍開始跳《紅色娘子軍》的時間算是很晚的,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角色。這部中西合璧的舞劇,要求演員既要有深厚的芭蕾功底,還要學習一些古典舞、民族舞以及京劇的技巧,朱妍對這些卻是完全零基礎。其次,擁有十六分之一西方血統的她,還被認為“長得太洋氣,與‘瓊花’的工農兵形象不符”。但最終,她能站上了《紅色娘子軍》的舞臺,正是因為前輩的激勵。她回憶:“舞團45週年慶典的時候,老藝術家們聚集起來演了一段‘娘子軍’。那時我坐在側臺,看著他們沉浸在戲裡的神情,像是被打開了開關,突然就理解了那個年代和那個角色。”此外,薛菁華還告訴她,自己試鏡時,也曾被評價“江南女子的長相太秀氣”,所以只好貼上粗粗的眉毛,還在嘴裡塞兩片蘋果,讓自己顯得英武一些。這個小故事,也鼓勵了後面幾代的舞者克服外形條件,塑造好“瓊花”的形象。

離開舞臺,沒離開“瓊花”


飾演過“瓊花”,就心繫著“瓊花”,再也離不開“瓊花”了。薛菁華是上海人,她介紹,當年《紅色娘子軍》的首演就是在上海。如今已經長居香港的她,再度因《紅色娘子軍》的演出回到上海,內心百感交集。“上海、中芭、‘娘子軍’的劇組,都是我的‘家’,不論我在多麼遙遠的地方,心裡也始終念著它們。”即便已經不能登臺演出,薛菁華也一直在香港從事著芭蕾藝術普及工作,希望能為團裡培養一些“好苗子”。


四代“瓊花”齊聚東藝,中芭《紅色娘子軍》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圖說:《紅色娘子軍》演出照

第五代“瓊花”朱妍也正漸漸淡出舞臺,但即便曾跳過團裡幾乎所有的劇,她如今仍會坐在觀眾席,一場不落地觀看中芭的演出。她說:“《紅色娘子軍》我看過不知道多少遍,但從來也不會厭倦。每回坐在臺下,總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希望能多看一會。”

前輩們對於芭蕾藝術和“娘子軍”的熱愛,也感染了侯爽。當問起她第一次飾演“瓊花”是什麼時候,她毫不猶豫就能報出“2014年6月!”她說:“第一次飾演‘瓊花’時候的演出票根,我至今都珍藏著。因為那是我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