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曹雪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儘管跟曹雪芹一個姓氏,即便是曾經去北京西山上號稱曹雪芹呆的地方還徒步過一段“曹雪芹小道”,但是,真的,我從來沒有曾經試圖想過曹雪芹是個什麼樣的人。當然,跟談不上所謂研究了。

你可知道,《紅樓夢》一開始,先點了53箇中國名人?


不過,今天繼續讀《紅樓夢》,讀到這一段,卻突然對曹雪芹是個什麼樣的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卷二《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有這一段:

子興見他說得這樣重大,忙請教其端。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者。蚩(chī)尤、共工、桀(jié)、紂、始皇、王莽、曹操、桓(huán)溫、安祿山、秦檜(huì)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今當運隆祚(zuò)永之朝,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餘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僻之邪氣,不能蕩溢於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結充塞於深溝大壑(hè)之內,偶因風蕩,或被雲摧,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洩出者,偶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亦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至搏擊掀發後始盡。故其氣亦必賦人,發洩一盡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如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jī)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qí)卿、秦少游,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這第一句話:“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赫然昭示,曹雪芹是一個典型的儒家。為什麼說曹雪芹是儒家?因為他信“仁”。但是,貌似曹雪芹又不單純是儒家,因為他又信“惡”。

按照我的理解,儒家講“仁”,沒有“惡”。

通常的說法有——“仁”是古代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因為儒家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作者接下來寫道:“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

這一句話,顯然,在曹雪芹的認知世界中,有“仁”有“惡”,“仁”“惡”同生、並存。

接下來,作者舉歷朝歷代的不同人物,來佐證自己的世界觀、認知觀。這一大段,從“堯舜禹”說到“陳後主、唐明歡、宋徽宗”,再到“唐伯虎、紅佛”等人,要是有空的話,就這一段話,完全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並靠此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了。

認真閱讀這一段文字,仔細品讀這一段話,可以從中感受到曹雪芹寫作的宗旨,如果說《紅樓夢》是一段痴男怨女的表面故事背後的社會變遷,根本上作者探討的是人性,探討的是人這個地球上的品類到底是為什麼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從個人到組織,從家庭到宗族、從社會到政治,這一切的來源歸根到底是什麼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紅樓夢》為什麼能夠經久不衰受到讀者的喜愛,並形成“紅學”,恰恰是因為其中瀰漫著濃厚的哲學味道、充滿著對人性的探索。

儘管小說本身寫的是一些青年男女的故事,但是,這些青年男女的行為模式、社交網絡,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見到這一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很多人的影子。

為了更清晰地感受到這一段文字所蘊含的巨大的信息量,我覺得有必要對文中提到的人進行分別的簡介:

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16人)

堯,(別稱唐堯、帝堯,約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姓伊祁,號放勳,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帝嚳和慶都之子,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為祁姓劉氏遠古一世祖。

舜[shùn],(約公元前2128年-約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一說出生於諸馮,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三皇五帝之一,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以孝行而聞名的。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得到堯的認可後,堯立舜為繼承人。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諡曰“舜”。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湯,商朝的建立者。湯的姓氏來由,商朝正式建立。湯死後,被尊為“成湯”,他的子孫為紀念其豐功偉業,有以他的名字作為氏的,這便是湯氏的最早來源。

姬昌(周文王、西伯昌,前1152年-前1056年),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被孔子稱為“三代之英”。

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邘(今河南沁陽)等國;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為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為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於畢原(西周王陵位於今陝西寶雞岐山縣鳳凰山南麓)。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尊姬昌為文王。690年,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5年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約前1050年文王崩,姬發繼位,號為武王,尊其父西伯昌為文王,沿用“受命”年。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

周公旦,姓姬,名旦,又稱叔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後,過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當國。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他是孔子最為敬佩的古代聖賢。

召公,周朝官名,始於召(shào)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世代有召公後人繼承,如厲王、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姬奭後人。召公後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位,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家政事的官。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孟子(Mencius、孟軻,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少年時專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潛心鑽研孔子學說。曾任江都(今江蘇揚州)相和膠西王(今山東高密西南)相。漢武帝時,召試天下賢良文學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對,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採納,開此後二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局面。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中心是所謂“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分別表示希望和譴責,用以指導他們的行動,為君權神授製造理論。他將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論證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他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無)立錐之地”的階級矛盾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佔)田,以澹(贍)不足”、“塞併兼之路”的抑兼併主張。在教育方面,主張以教化為“堤防”,立太學,設庠序。後來託病辭官,專門從事修學著書,朝廷遇有大事商議,常常派人到他家裡聽取意見。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他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賦、詩、論、說、傳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有《韓昌黎集》傳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周敦頤(周元皓、周敦實,1017年-1073年),字茂叔,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諡號元公。

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河南嵩縣人,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他們的學說也稱為“洛學”,與同時代的張載所創的“關學”頗有淵源,二者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他們的理學思想主要見於《遺書》、《文集》和《經說》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該書校點本。

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死後葬於洛陽伊川二程墓。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張載青年時喜論兵法,後求之於儒家“六經”,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後辭歸,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宋神宗熙寧十年,返家途中病逝於臨潼,年58歲。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有意思的是,朱熹之後的王陽明並沒有進入曹雪芹的視野,要麼王陽明的思想沒有受到曹雪芹的關注,要麼就是曹雪芹不認可王陽明的觀點。)

後面的人還有幾十個,全部列出了就真成博士論文了,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腦補。

蚩(chī)尤、共工、桀(jié)、紂、始皇、王莽、曹操、桓(huán)溫、安祿山、秦檜(huì)等(10人)

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jī)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qí)卿、秦少游(16人)

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11人)

曹雪芹為什麼在一開始就提了這53箇中國名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生經歷,但是,真的,如果把這53個名人全部研究一遍,也許可以列出一箇中國名人圖鑑。

這53箇中國名人,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發展史;其中孕育的,是中華民族的人物誌。

至於《紅樓夢》中的人物,到底是屬於哪個名人系列,還需要進一步閱讀。

提到這些名人,根本在引出這句“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

曹雪芹認為,太平盛世,正氣佔據C位,邪氣受到壓抑,儘管如此,邪氣依然可能侵襲正氣,並且表現在個人的身上。

正如本卷末尾所寫的——

雨村聽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謬。你我方才所說的這幾個人,都只怕是那正邪兩賦而來一路之人,未可知也。”

人家悲歡事,原來天地定。

果真如此麼?

看樣子,曹雪芹是這麼認為的,或者說,他是這麼“演繹”的。

撇開文學手法,顯然,曹雪芹是一個堅定的儒家,只不過,這個儒家門生,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一個曾經的文藝青年、一個堅定的文藝老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