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

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趾蓋子都是兩瓣的。

為什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

元末明初,北方移民聚焦大槐樹

這一切,還須從元末明初說起。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造反事件不斷,官方瘋狂鎮壓,這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中原地區又接連發生水、旱、蝗、疫四大災害,天災和人禍折磨得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結束了元末長年的兵災,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墟”。

山西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相比,卻是冰火兩重天。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那裡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說明當時山西比較安定,再加上鄰省難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後,由於中原地區人糧劇減,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開封就由上府降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朱元璋深有所悟“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決定採用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

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明廷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了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市的八百八十二個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擔負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衝。

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後發給一應物品。

為什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

“不要忘了,家鄉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

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時總割不斷故土之情。他們凝眸古槐,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

“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

通過有計劃的移民,使飽經戰亂的中原地區人口數量有所增長。這種方法較合理地調整了人口布局,比自然增殖人口更快更有效地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以便對荒蕪的土地和其他社會資源加以開發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

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

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再後來,中原地區經濟復甦了,而慘痛的記憶卻一直傳承著……

興建遺址,塑造大槐樹認同

在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深而又重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陝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到了晚清時期,大槐樹的事蹟已廣為流傳,但在洪洞本地,大槐樹長期不見遺址,當地居民亦語焉不詳。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賀柏壽等人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並寫成書稿正式出版,大槐樹終於有跡可循。

為什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

景大啟

建址之初,景大啟在碑記中宣稱“古大槐樹在敝莊廣濟寺之西,即世所謂遷民處也”,確定了古大槐樹的位置,還把它安置在遷民傳說中提及,現實中也能找到的廣濟寺邊上。但明初的廣濟寺當時已經遷址,由於年代久遠,重建古蹟的記錄裡提及選址依據是“故老之傳聞”。

明初山西移民與大槐樹的關係,也被賀柏壽的碑記確定下來。他認為明初移民並不都是洪洞人,但又說當時“洪地殷繁”,每次遷徙都有洪洞人蔘與。至於大槐樹,則是“薈萃之所”,即移民集中地。

遺址建起來後,很快收到奇效。當時軍閥盧永祥從太原南下,直逼平陽,軍中士卒多為河北、山東、河南人,原本在途中燒殺搶掠,行至洪洞,見到大槐樹遺址,出於對先人的崇敬,竟秋毫無犯。洪洞人受大槐樹庇廕之恩,對景大啟等人的事業也熱情高漲,文人墨客廣泛加入,讓大槐樹的故事越講越大,越講越清晰。

1916年,洪洞縣誌修志,纂修者韓垌第一次把大槐樹寫進了地方誌中,不過在提及大槐樹為集合之所時,也提到“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之後,賀柏壽的弟弟賀椿壽提到,廣濟寺曾為移民之事樹碑,碑文記載甚祥,這個碑現在雖然沒了,但“鄉里耆老猶及見之”,至於碑叫什麼碑,記載了哪些東西,他沒有說明。

此外,1921年趙戴文為《洪洞古大槐樹志》作序說,大槐樹移民說“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這既是事實,又把大槐樹故事的依據牽繫到眾多家族譜系的記錄中。隨著《洪洞古大槐樹志》和兩年後更大規模的《增廣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刊印出版,他的觀點也廣為歷史學家採納,持續影響至今。

1949年後,弘揚大槐樹認同的士紳不復存在,這一認同本身卻並未被破壞。大槐樹在特殊時期的特殊待遇足以反映認同之強烈——知名度極高、反映勞動人民受到壓迫的著名古蹟“蘇三監獄”,在文革中被拆毀;而士紳修建的、僅有數十年曆史的大槐樹古蹟,卻因當地人的崇拜而保存下來。

不過,承載大槐樹認同,並被當做依據的家譜、祠堂、墓碑卻在歷次革命運動中損失慘重。等風潮結束,存世的大槐樹記錄已經不多。但“尋根問祖”開禁後,失去祖宗脈絡的人又興起了續修、重修家譜的熱潮。不少原本沒有大槐樹認同的人,也在這一時期順應大眾熱情,變成了大槐樹的新子孫。

到如今,槐鄉的後裔已遍佈全國十八個省,五百縣,有的還遠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文/趙新宇等)

附: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以及筆者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的不完全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陝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