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東麗—長青村

合作社 天津 證券投資基金 農村 天津東麗 2019-04-11

長青村

村情簡介:長青村,1955年建村,坐落於城鄉接合部,村民居住區為河北區建昌道地界,原耕種土地300餘畝,分佈在河北區(現為中環線以內建昌道片),河東區(萬東小馬路東局子片),中環線以外何興莊東窯窪片。以上土地於1980年至2000年全部被國家建設徵用。長青村現為股份制企業,名稱為長青實業有限公司,共有職工262人。下屬主要企業有金鐘園物流中心、長青飯店(現為格林豪泰酒店)、天津市溫州服裝城(改建為天津市長青綜合服務中心),長青實業有限公司的職工統為公司股東。

村名的由來

長青村,1955年建村,成村的歷史不長。最初這片地是一片窪地,放眼望去滿是荒地,蘆葦成片,蛙聲四起,蝦蟹遍地。1920年左右,一些山東人、河北人逃荒到這裡,開荒闢地,安家落戶。慢慢地,住在這裡的人多了,逐漸形成一個自然村落,因為水源豐富、池窪遍地,是天然的養魚池,村民們便藉助水源優勢,在家附近的池窪放生捕來的魚苗、蝦苗,等把它們養大的時候再捕撈上來改善伙食。因此,被稱為養魚池村。

1953年左右,于姓等18戶本地居民成立互助組,這18戶共成立了三個農業互助組,主要以菜田為主,他們每6戶為一小組。入組的條件是須擁有菜田土地和部分生產資料(指農用工具),根據生產資料數量評估作價,作為原始股份基金,互助組取名為長青農業互助組。隨著時代的發展進程,人口的不斷增加,1955年成立長青農業初級社。之後,從長青農業高級社到人民公社、鄉鎮街的半個多世紀的歷程,長青村始終未更名。

講述人:馮學義,74歲

整理人:車 婧

村中青壯奮開荒,長青自此糧倉滿

1960年前後,在國家的號召下,長青村村民們組織成立了農村初級合作社,村裡的人們由村民變為社員。社員們在開開心心地慶賀完合作社的成立後,便信心十足地準備完成建社後的第一個任務——全力開墾荒地,將荒田變良田,力爭秋收糧滿倉。

當時,村中的農業生產設施落後,村民們也都不富裕,村子的經濟境況困窘到全村連一匹馬也沒有。所以長青村的開荒全靠人力,很是辛苦。可村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個人的勞動熱情都十分高漲。青壯年賣力開荒,老人婦女守家做飯,小孩子們也不閒著,三五結伴,一到中午便挎著竹籃、捧著泥壺給開荒地的人們送飯送水。

開荒地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土地因飽含鹽鹼而結塊發硬,想要順利開墾,必須先就近開渠引水、灌溉要開墾的荒地,再將荒地在水裡“泡”一段時間後才能勉強挖動。等到開挖的時候,需要使盡全身的力氣一鎬頭掄下去才行,否則鎬頭會“浮”在地表,沒開成地,白掄了。掄鎬頭的這股大力氣還不能蠻使,得使得巧妙,如果沒使好便會滋起一陣泥水,濺得人滿臉泥漿,惹得周圍一起開荒的夥伴哈哈大笑;有時候運氣差,嘴巴里難免濺進泥水,抿嘴咂吧兩下,那滋味又苦又澀,還帶點泥土氣,真是五味雜陳,難吃死了。開荒的漢子們,或多或少都“吃”過幾回泥水。

一天接一天地開墾,漢子們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一下鎬,一使勁,便磨得起泡的地方生疼生疼的,直鑽人心窩。可時間不待人,不能因為疼便撂挑子不幹了,再不抓緊開荒,今年的秋收夢就會泡湯。只能等到傍晚回家後,找出縫衣針,處理手上的泡。先將針尖放在燭火上烤烤消毒,然後就著燭光將手上成串的血泡挑破,慢慢地擠出血水,最後再裹上一層紗布。第二天一大早,漢子們手纏紗布,咬牙忍著痛,繼續下地開荒。

開荒的條件艱苦,但長青公社的社員們卻十分心齊,全身的勁都往開荒處使,有人還編唱出民謠,苦中作樂,為自己鼓勁加油:“手提泥壺光著腳吶,肩上扛著鋤和鎬啊!澆地全靠搖水車吶,開荒種地汗洗澡喲!玉米餅子加鹹菜啊,飯裡肉絲難找到呀!條件雖苦人心齊吶,創業精神氣勢高喲!”

就這樣一鎬頭又一鎬頭,在社員們的辛勤勞動下,村中荒地一點一點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一畝畝良田。每逢收穫時節,地裡滿是被穗子壓彎腰的稻子隨風搖曳,像是因為豐收的喜悅而笑彎了腰,田裡蛙聲四起,勞作的歌聲響遍天跡,真是一派豐收的好風光。

講述人:馮學義,74歲

整理人:車 婧

茴香根,增量法,磕磕絆絆度饑荒

三年困難時期,長青村村民的日子也不好過,想盡辦法到處找吃的維繫生存。糧食不夠吃,就用白菜葉子填肚;菜也不夠吃了,便到地裡找像是掃帚菜、曲曲菜這些能吃的野菜來吃;最後連野菜也不夠吃了,只能尋榆樹葉、榆樹皮,凡是能入肚的也都試試。

那時候為了活命,可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發現茴香等成熟時,如果留著茴香根不拔繼續種在土裡,會和韭菜一樣割一茬長一茬,這樣來回好幾茬,直到再長不出,也能生出不少吃食。雖說不怎麼好吃,但在那個時候也是極為珍貴的,幾茬割下來,添些水將茴香茬和茴香根熬湯喝,能填飽肚子好幾回呢。

還有人因為糧食實在不夠吃,琢磨來琢磨去,想出一個神奇的方法——增量法。增量法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迫不得已的方法:在可以吃的糧食裡面加入本不可食用的東西,增加口糧,“哄”飽自己餓得不得了的肚子。

掰乾淨玉米粒的玉米軸在正常的年歲裡,最多晒乾後當柴火燒,可在這特殊的年歲裡,可起了大作用。村民們把玉米軸一個個收集起來洗淨、晒乾、切碎,然後混著晒乾的榆樹皮、榆樹葉一起用碾子碾成粉末,再用篩子篩一遍後,和珍貴的玉米麵摻在一起做饅頭吃。

本來少少的、蒸不了一鍋饅頭的玉米麵立馬“增量”不少,一下蒸出好幾鍋饅頭,蒸出的饅頭還個個是大個頭,看得圍在灶邊的小孩直流口水。等不及放涼,餓極了的小孩拿起一個饅頭便啃起來,咬起來澀澀的,吃著乾乾的,有點難吃,但就著水、硬著頭皮嚥下去,吃完一個饅頭,肚子便感覺飽飽的。

這樣的饅頭,雖然吃著不怎麼美味,但靠著這個“增量法”,可讓村裡不少人家渡過了饑荒。

講述人:馮學義,74歲

整理人:車 婧

家家戶戶養金魚,全村生活更紅火

長青村這片地,最早因水源豐富、池窪遍地而得名養魚池村。20世紀80年代初,憑藉著豐富的水源優勢,村民們開始家家戶戶搞起養金魚的副業。最初,村民們只是在農忙之餘養些自家食用的鯽魚、草魚等。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村民們發現養殖金魚更賺錢,便一家接一家地養起了小金魚,還趁著傍晚空閒時間自發地在街兩旁擺起小攤,販賣小金魚……最後越賣越紅火,逐漸形成一個大型的金魚市場,人來車往,熙熙攘攘。天津人想要買金魚,都往這邊跑,甚至還有東北的商販慕名而來收購金魚。那時候長青村金魚市場的生意紅火極了,家家戶戶都搞起賣金魚的副業,賺了不少外快。

那時候,長青村的村民們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帶小院的磚瓦平房。很多人家利用磚塊、水泥在院子的角落闢出大概一二平方米的一小塊地,壘出呈“田”字型或倒“目”型的小水池,然後在水池的每一個小方塊裡放入金魚苗。為了賣得好、賣得快,還特意在每一個小方塊裡放養不一樣品種的金魚苗。水池雖小,但池子裡的金魚品種可多了:腹圓體灰的龍睛、討人憐愛的泡眼、憨態可掬的虎頭、可愛好玩的皮球珠子、濃黑如墨的墨龍睛、通體金紅的金鯽鯉、搖曳多姿的紫虎頭……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賞心悅目。平日裡,抽空給池子裡的魚換個水、喂個食,滿懷欣喜地盼望著池子裡的魚苗快些長大。

等到魚苗長大後,趁著空閒的時間,拿到金魚市場去賣。有時候運氣好,剛一擺攤,就碰到從東北來的金魚販子,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順利成交。收錢後便哼著歌,高興地回家和家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如今,日轉星移,長青村的村民們家家戶戶都住進了高樓,沒有足夠的空間養金魚苗,因此熱鬧的金魚市場漸漸衰敗,已不復存在。

講述人:馮學義,74歲

整理人:車 婧

秋場大坑波折多,格林豪泰煥生機

現今格林豪泰大酒店(天津市東麗區新中村閩中路1號)所在的地方,最早被叫作“秋場大坑”。日本人佔領天津的時候為了燒磚修建北站體育場,就近在這裡取土,最後體育場建成,這裡卻因為取土而變成一個大坑,村民順口將這裡叫作“秋場大坑”。

轉星移,大坑變成一個波光粼粼的湖泊,村民們時不時會將逮到的魚苗、蝦苗放生到湖裡,讓其自行繁衍。待湖裡魚蝦成群時,便隔三岔五來湖裡打魚撈蝦,帶回家去給家裡人改善一下伙食。到了盛夏酷暑難耐的時候,村民們經常來湖邊游泳、乘涼,消解暑氣。因為游泳的人越來越多,村子便集體出資將大坑改造為游泳池,專門供附近的人玩樂,剛開始游泳池生意很火爆,不過後來因為連出幾場傷亡事故,生意慢慢冷淡下去,游泳池最後被廢棄。

20世紀90年代,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市裡出資組織人力、物力用“垃圾深埋、好土浮填”的科學辦法將秋場大坑這裡的湖泊、游泳池一點一點地回填成可用的平地,以緩解當時用地緊張的問題。之後村民自發在這片地上蓋起民居,栽起了樹……生活在這塊地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也越來越熱鬧。村裡見狀,計劃集體出資在這裡建飯店,以增加村子的集體收入。

經過一年多的籌劃準備,1988年,村民集資建起長青飯店。大家在店裡各司其職,生意越做越好。1990年,為了適應社會新需求、契合生活新實際、謀求發展新出路,長青飯店改建重組為“政協賓館”,並和區政協洽談合作,招待來辦公、調研、學習的政府工作人員。有了定向合作的夥伴和客人,長青村的集體資產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2000年,賓館因管理方式落後等原因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生意日益慘淡,面對這樣的發展困境,村幹部召開村民大會,召集大夥集思廣益,商討未來的發展方案,在經過細緻考察及專業人士的建議下,利用長青村離海近、海產豐富的地理優勢,一方面帶領村民們籌劃改建“政協賓館”為“金三角海鮮城”,並引進廚藝精湛的廚藝人才,另一方面要求在崗的村民職員與時俱進,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學知識、增技能。經過一系列改革,“金三角海鮮城”緊跟時代步伐,以服務周到體貼、食物新鮮味美、制度緊隨實際等理念經營,生意火爆。

可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村領導和村民們逐漸發現依靠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弊端凸顯,越來越處於劣勢。於是村領導再次召開村民大會,與村民們商討接下來應該如何打破這一發展困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會開了一次又一次,村領導也外出考察了許多次,最後村集體拍板,決定走引進合作商這條路:村裡出土地、出設備、出資金,合作方出技術、出資源、出思路,合作共贏,共謀發展。

幾經協商,2013年,長青村和格林豪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合約,將海鮮城這片建築承包出去,再次改建裝修,改為“格林豪泰大酒店”。新的格林豪泰大酒店,由於管理理念先進、思路新等原因,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長青村的村民定期能拿到出租費和股份分紅,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

講述人:馮學義,74歲

整理人:斑 斕

邢書記力挽狂瀾,村民走上發家致富路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飛躍發展,因國家修路、建橋、安置居民建房,到2000年長青村90%的土地和沿路企業都被徵用拆除。由於土地和企業的不斷減少,長青村的經濟發展一度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村民們也面臨著如何繼續維持生計的問題。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時任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邢世界同志(1951年3月28日生),帶領全體村幹部積極探索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因本村無發展餘地,決定開拓向外發展的新方針,經過多次考察、多次召開村民代表股東會議,統一了發展方向,堅定了開拓外向發展的理念,確立了用村民自發集資款在南何莊購置土地130畝,建起了今天的金鐘園物流中心。建成後第一年(2005年)就增加收益450萬元,使長青村的經濟起死回生。同時對長青飯店進行轉租,從原來年收入75萬元提高到年租金收入280萬元,不僅藉助外資翻新了飯店,還使年收益提高近4倍,增添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現正進行溫州服裝城的全面改建,預計建立後的新綜合服務中心比老溫州城年收入增加150萬元。

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推進,在農村城市化建設、村民變股民的國家政策方針引導下,邢書記又提出經濟體制股份制改革的新方案,進一步激發長青村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2004年,長青村成立經濟體制改制領導小組,邢書記擔任領導小組組長。2007年,長青村進行了資產審計、評估、量化,職工分為基本股佔60%,年限股佔40%。新的股份制酬勞制度,增加了股份繼承條款,充分體現了平等合理、勞有所得、老有所依的優越性。股份制的建立,充分體現了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大優勢,極大地調動了全體村民共理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長青村公司職工年平均收入3萬元以上,並完成了全員社會統籌保險。公司職工住院費用在社保公司報銷費用後,仍可在公司進行二次報銷(城居保險補50%,城職保險補25%)。綜合收入額、福利待遇、居住環境,長青村已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小康生活水平。

在村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長青村衝出困境,破繭而出!如今,長青村正在發家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講述人:馮學義,74歲

整理人:斑 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