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生態修復的實驗,正在合陽這個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小縣城全面展開。這場實驗不僅為合陽縣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屏障,而且加快了該縣鄉村振興的步伐,同時也為更多地方探尋生態發展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生態修復,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

一場生態修復的實驗,正在合陽這個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小縣城全面展開。這場實驗不僅為合陽縣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屏障,而且加快了該縣鄉村振興的步伐,同時也為更多地方探尋生態發展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生態修復,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生態修復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它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則是1980年Cairns主編出版《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才開始的。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修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生態修復的實踐近幾年卻已在我國一些地方逐漸出現,人們對這個理念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

生態修復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目標,要將這一目標變為實實在在的現實,就需要對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重建。日前,記者來到地處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合陽縣調研,發現該縣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特色突出,成效明顯,在“生態強縣,綠色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

一場生態修復的實驗,正在合陽這個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小縣城全面展開。這場實驗不僅為合陽縣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屏障,而且加快了該縣鄉村振興的步伐,同時也為更多地方探尋生態發展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生態修復,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生態修復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它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則是1980年Cairns主編出版《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才開始的。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修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生態修復的實踐近幾年卻已在我國一些地方逐漸出現,人們對這個理念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

生態修復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目標,要將這一目標變為實實在在的現實,就需要對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重建。日前,記者來到地處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合陽縣調研,發現該縣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特色突出,成效明顯,在“生態強縣,綠色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從植樹造林到生態修復

近幾年,合陽一直是陝西東府一個頗具誘惑力的旅遊目的地,這固然有洽川黃河溼地公園的吸睛作用,但整個合陽優質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吸引力,也是功不可沒。特別是到了金秋十月,合陽城區的生態園林變成一片金色海洋,如此美景經攝影師們的傳播,很快就成了遊客紛至沓來的網紅地。

合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據記載,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於莘於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就在此誕生。歷史記載中,合陽更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周文王“造舟為樑”,在這裡迎娶妃子太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在這裡設教;唐高祖李淵在這裡屯兵滅隋,建立大唐等等。

合陽位於關中平原向黃土高原邁進的過渡地帶,北依梁山,東臨黃河,既有八百里秦川的良田美景,又有溝壑縱橫、黃土峰林的獨特地貌,境內最有名的一條河是徐水河,與陝西黃河溼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相接。憑藉優美迷人的風光,徐水河被納入國家溼地公園行列。

但人們似乎忘記了合陽境內還有一條河叫金水河,這條河如今已經乾涸,但被這條河衝開的一條大深溝,卻橫亙在距離縣城十多公里的地方,這就是金水溝。

五月,金水溝底的平地上,今年開春剛種植的2100畝種樹苗橫平豎直,已經初顯規模。有些側槐已經開出紫色的花兒。不難想象,到明年初夏,這裡的生態景觀必定會是另一番景象。

據合陽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是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金水溝生態修復的二期工程。該工程從新108國道大橋向東至黃韓候鐵路大橋,在長約6公里的溝坡栽種側柏、油松6萬株,在河道兩側栽植楊樹、垂柳等苗木8萬多株。

合陽縣林業局副局長馬威告訴記者:“這些年合陽縣林業工作中最大的變革就是工作理念的徹底轉變,從過去單純的植樹造林轉向生態修復這一科學理念。”這也是合陽為什麼會選擇在金水溝做生態修復實驗的原因。

“金水溝是一個生態被破壞很嚴重的水系,而且距離縣城近,生態修復成功後,可以有效保護和增加金水溝土地、水和林草等這些自然資源,逐步改善縣城周邊生態環境,繼而帶來整個縣域內生態環境的徹底改變。”在馬威看來,植樹造林只是生態修復的開端,隨後水利、農業、環境保護等綜合修復會緊隨其後,“所以我們這個開端工作一定要做好規劃,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突出生態、兼顧景觀。”

"

一場生態修復的實驗,正在合陽這個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小縣城全面展開。這場實驗不僅為合陽縣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屏障,而且加快了該縣鄉村振興的步伐,同時也為更多地方探尋生態發展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生態修復,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生態修復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它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則是1980年Cairns主編出版《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才開始的。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修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生態修復的實踐近幾年卻已在我國一些地方逐漸出現,人們對這個理念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

生態修復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目標,要將這一目標變為實實在在的現實,就需要對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重建。日前,記者來到地處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合陽縣調研,發現該縣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特色突出,成效明顯,在“生態強縣,綠色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從植樹造林到生態修復

近幾年,合陽一直是陝西東府一個頗具誘惑力的旅遊目的地,這固然有洽川黃河溼地公園的吸睛作用,但整個合陽優質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吸引力,也是功不可沒。特別是到了金秋十月,合陽城區的生態園林變成一片金色海洋,如此美景經攝影師們的傳播,很快就成了遊客紛至沓來的網紅地。

合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據記載,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於莘於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就在此誕生。歷史記載中,合陽更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周文王“造舟為樑”,在這裡迎娶妃子太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在這裡設教;唐高祖李淵在這裡屯兵滅隋,建立大唐等等。

合陽位於關中平原向黃土高原邁進的過渡地帶,北依梁山,東臨黃河,既有八百里秦川的良田美景,又有溝壑縱橫、黃土峰林的獨特地貌,境內最有名的一條河是徐水河,與陝西黃河溼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相接。憑藉優美迷人的風光,徐水河被納入國家溼地公園行列。

但人們似乎忘記了合陽境內還有一條河叫金水河,這條河如今已經乾涸,但被這條河衝開的一條大深溝,卻橫亙在距離縣城十多公里的地方,這就是金水溝。

五月,金水溝底的平地上,今年開春剛種植的2100畝種樹苗橫平豎直,已經初顯規模。有些側槐已經開出紫色的花兒。不難想象,到明年初夏,這裡的生態景觀必定會是另一番景象。

據合陽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是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金水溝生態修復的二期工程。該工程從新108國道大橋向東至黃韓候鐵路大橋,在長約6公里的溝坡栽種側柏、油松6萬株,在河道兩側栽植楊樹、垂柳等苗木8萬多株。

合陽縣林業局副局長馬威告訴記者:“這些年合陽縣林業工作中最大的變革就是工作理念的徹底轉變,從過去單純的植樹造林轉向生態修復這一科學理念。”這也是合陽為什麼會選擇在金水溝做生態修復實驗的原因。

“金水溝是一個生態被破壞很嚴重的水系,而且距離縣城近,生態修復成功後,可以有效保護和增加金水溝土地、水和林草等這些自然資源,逐步改善縣城周邊生態環境,繼而帶來整個縣域內生態環境的徹底改變。”在馬威看來,植樹造林只是生態修復的開端,隨後水利、農業、環境保護等綜合修復會緊隨其後,“所以我們這個開端工作一定要做好規劃,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突出生態、兼顧景觀。”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生態屏障建設初見成效

這幾年,合陽縣整個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此,縣林業局一位工作人員最有感觸:“從政府層面來說,我剛參加工作時,我們局主要負責的是國家投資的項目,特別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其次就是省上投入的項目,縣這一級在林業方面基本沒有項目。但這幾年,我們的重點工作都是在完成縣政府規劃的林業重點工程,綠色廊道、綠色家園等等。從民間來說,過去鄉、鎮、村和農民每年春天等著林業局發放林木種子,現在村子和農民都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動購買種植林木和種苗自己栽種。

正如馬威所介紹的,在被列入黃土高原綜治林業建設示範縣的基礎上,合陽縣政府為了使縣域內生態修復能遵循科學、有序、系統原則,近年來編制了《合陽縣林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合陽縣園林“十三五”發展規劃》《合陽縣縣城綠地系統規劃》《合陽縣森林城市建設十年規劃》等一系列專業規劃,並納入《合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這些規劃的出臺,都是建立在以“生態強縣,綠色發展”為目標的基礎上。近三年來,以爭創省級綠化模範縣為標準,合陽縣堅持生態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發展相結合,城鄉建設與綠化美化同發展。全縣重點實施“城區綠化、美麗村鎮、綠色通道、荒溝治理、林業產業、生態文化”等六大生態工程,全力推進省級綠化模範縣創建工作,初步形成了“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荒地全綠化”城鄉一體化綠化格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5.6%,活立木蓄積53.2萬立方米。

據合陽縣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縣域內各級部門依據全縣的總體規劃,制定各自部門的年度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綠化任務和重點,使得各項規劃項目順利實施。同時,縣政府為了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檔次,大力推行工程化造林,提倡精品工程、亮點工程、放心工程。對工程化造林注重監督管理,對重點綠化工程實行招投標制、監理制,由相關單位、鎮街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技術人員常駐工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認真指導、協調、督促、把關,加快了工作進度;實行分期驗收、分期付款,既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問題,又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

縣域內的重點綠化工程用地全部實行租賃制,由鎮街負責土地流轉,與農戶簽訂合同,租期暫定十年,租金一付兩年,地面附著物賠償一次付清,所需資金全部由縣財政解決。工程建設資金採取政府主導、部門牽頭、多方參與的辦法,環城生態防護林帶建設由100個縣級及駐地單位、企業共同出資,25個單位牽頭分段承建;西禹高速公路寬幅林帶、渭北植物園建設由林業局負責;合洽路、沿黃觀光路和108國道新改線綠化工程由交通局負責;城區綠化提升由住建局負責;金水溝生態修復工程由林業局、住建局、水務局、交通局共同負責;鄉村綠化採取林業部門支持一部分,幫扶部門投入一部分,鎮村自籌一部分的形式進行。同時,社會各界也積極支持參與造林綠化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合陽縣生態屏障建設成效明顯。從2016年1月榮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以來,累計完成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工程15.45萬畝,重點實施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項目、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中央造林補貼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0.65萬畝;投資3.8億元,建成了長26公里面積2萬畝的環城生態防護林帶;總投資5.7億元,建成西禹高速公路、沿黃觀光路、合洽路、108國道新改線等綠色長廊120公里,綠化面積2.1萬畝;投資0.65億元,完成金水溝生態修復造林0.7萬畝。

城鎮鄉村綠化同步提升。城區完成了九龍森林公園、天合園等6個公園的綠化改造提升,建成了渭北植物園、金水生態公園,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最大限度地讓市民享受到了生態建設成果;完成了20條道路綠化、48個園林式單位和小區的創建任務,主幹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拆牆透綠,主幹道綠地率25.6%,次幹道綠地率21%;城區綠地面積320萬平方米、綠地率35.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6平方米;綠地覆蓋面積36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3%。鎮街大力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8%;集中居住型和分散居住型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為26%和15.5%;85%以上的集中居住型村莊建有休閒廣場或公園;進村道路兩側、周邊水系沿岸綠化率達90%;庭院綠化做到了喬灌花草合理配置;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2%。

經過幾年努力,合陽縣初步形成了“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荒地全綠化”的城鄉一體化綠化格局。2019年1月,合陽縣被陝西省林業局授予“省綠化模範城市模範縣”。

"

一場生態修復的實驗,正在合陽這個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小縣城全面展開。這場實驗不僅為合陽縣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屏障,而且加快了該縣鄉村振興的步伐,同時也為更多地方探尋生態發展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生態修復,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生態修復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它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則是1980年Cairns主編出版《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才開始的。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修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生態修復的實踐近幾年卻已在我國一些地方逐漸出現,人們對這個理念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

生態修復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目標,要將這一目標變為實實在在的現實,就需要對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重建。日前,記者來到地處陝西東部沿黃旅遊帶上的合陽縣調研,發現該縣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特色突出,成效明顯,在“生態強縣,綠色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從植樹造林到生態修復

近幾年,合陽一直是陝西東府一個頗具誘惑力的旅遊目的地,這固然有洽川黃河溼地公園的吸睛作用,但整個合陽優質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吸引力,也是功不可沒。特別是到了金秋十月,合陽城區的生態園林變成一片金色海洋,如此美景經攝影師們的傳播,很快就成了遊客紛至沓來的網紅地。

合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據記載,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於莘於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就在此誕生。歷史記載中,合陽更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周文王“造舟為樑”,在這裡迎娶妃子太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在這裡設教;唐高祖李淵在這裡屯兵滅隋,建立大唐等等。

合陽位於關中平原向黃土高原邁進的過渡地帶,北依梁山,東臨黃河,既有八百里秦川的良田美景,又有溝壑縱橫、黃土峰林的獨特地貌,境內最有名的一條河是徐水河,與陝西黃河溼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相接。憑藉優美迷人的風光,徐水河被納入國家溼地公園行列。

但人們似乎忘記了合陽境內還有一條河叫金水河,這條河如今已經乾涸,但被這條河衝開的一條大深溝,卻橫亙在距離縣城十多公里的地方,這就是金水溝。

五月,金水溝底的平地上,今年開春剛種植的2100畝種樹苗橫平豎直,已經初顯規模。有些側槐已經開出紫色的花兒。不難想象,到明年初夏,這裡的生態景觀必定會是另一番景象。

據合陽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是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金水溝生態修復的二期工程。該工程從新108國道大橋向東至黃韓候鐵路大橋,在長約6公里的溝坡栽種側柏、油松6萬株,在河道兩側栽植楊樹、垂柳等苗木8萬多株。

合陽縣林業局副局長馬威告訴記者:“這些年合陽縣林業工作中最大的變革就是工作理念的徹底轉變,從過去單純的植樹造林轉向生態修復這一科學理念。”這也是合陽為什麼會選擇在金水溝做生態修復實驗的原因。

“金水溝是一個生態被破壞很嚴重的水系,而且距離縣城近,生態修復成功後,可以有效保護和增加金水溝土地、水和林草等這些自然資源,逐步改善縣城周邊生態環境,繼而帶來整個縣域內生態環境的徹底改變。”在馬威看來,植樹造林只是生態修復的開端,隨後水利、農業、環境保護等綜合修復會緊隨其後,“所以我們這個開端工作一定要做好規劃,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突出生態、兼顧景觀。”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生態屏障建設初見成效

這幾年,合陽縣整個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此,縣林業局一位工作人員最有感觸:“從政府層面來說,我剛參加工作時,我們局主要負責的是國家投資的項目,特別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其次就是省上投入的項目,縣這一級在林業方面基本沒有項目。但這幾年,我們的重點工作都是在完成縣政府規劃的林業重點工程,綠色廊道、綠色家園等等。從民間來說,過去鄉、鎮、村和農民每年春天等著林業局發放林木種子,現在村子和農民都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動購買種植林木和種苗自己栽種。

正如馬威所介紹的,在被列入黃土高原綜治林業建設示範縣的基礎上,合陽縣政府為了使縣域內生態修復能遵循科學、有序、系統原則,近年來編制了《合陽縣林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合陽縣園林“十三五”發展規劃》《合陽縣縣城綠地系統規劃》《合陽縣森林城市建設十年規劃》等一系列專業規劃,並納入《合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這些規劃的出臺,都是建立在以“生態強縣,綠色發展”為目標的基礎上。近三年來,以爭創省級綠化模範縣為標準,合陽縣堅持生態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發展相結合,城鄉建設與綠化美化同發展。全縣重點實施“城區綠化、美麗村鎮、綠色通道、荒溝治理、林業產業、生態文化”等六大生態工程,全力推進省級綠化模範縣創建工作,初步形成了“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荒地全綠化”城鄉一體化綠化格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5.6%,活立木蓄積53.2萬立方米。

據合陽縣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縣域內各級部門依據全縣的總體規劃,制定各自部門的年度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綠化任務和重點,使得各項規劃項目順利實施。同時,縣政府為了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檔次,大力推行工程化造林,提倡精品工程、亮點工程、放心工程。對工程化造林注重監督管理,對重點綠化工程實行招投標制、監理制,由相關單位、鎮街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技術人員常駐工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認真指導、協調、督促、把關,加快了工作進度;實行分期驗收、分期付款,既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問題,又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

縣域內的重點綠化工程用地全部實行租賃制,由鎮街負責土地流轉,與農戶簽訂合同,租期暫定十年,租金一付兩年,地面附著物賠償一次付清,所需資金全部由縣財政解決。工程建設資金採取政府主導、部門牽頭、多方參與的辦法,環城生態防護林帶建設由100個縣級及駐地單位、企業共同出資,25個單位牽頭分段承建;西禹高速公路寬幅林帶、渭北植物園建設由林業局負責;合洽路、沿黃觀光路和108國道新改線綠化工程由交通局負責;城區綠化提升由住建局負責;金水溝生態修復工程由林業局、住建局、水務局、交通局共同負責;鄉村綠化採取林業部門支持一部分,幫扶部門投入一部分,鎮村自籌一部分的形式進行。同時,社會各界也積極支持參與造林綠化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合陽縣生態屏障建設成效明顯。從2016年1月榮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以來,累計完成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工程15.45萬畝,重點實施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項目、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中央造林補貼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0.65萬畝;投資3.8億元,建成了長26公里面積2萬畝的環城生態防護林帶;總投資5.7億元,建成西禹高速公路、沿黃觀光路、合洽路、108國道新改線等綠色長廊120公里,綠化面積2.1萬畝;投資0.65億元,完成金水溝生態修復造林0.7萬畝。

城鎮鄉村綠化同步提升。城區完成了九龍森林公園、天合園等6個公園的綠化改造提升,建成了渭北植物園、金水生態公園,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最大限度地讓市民享受到了生態建設成果;完成了20條道路綠化、48個園林式單位和小區的創建任務,主幹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拆牆透綠,主幹道綠地率25.6%,次幹道綠地率21%;城區綠地面積320萬平方米、綠地率35.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6平方米;綠地覆蓋面積36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3%。鎮街大力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8%;集中居住型和分散居住型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為26%和15.5%;85%以上的集中居住型村莊建有休閒廣場或公園;進村道路兩側、周邊水系沿岸綠化率達90%;庭院綠化做到了喬灌花草合理配置;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2%。

經過幾年努力,合陽縣初步形成了“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荒地全綠化”的城鄉一體化綠化格局。2019年1月,合陽縣被陝西省林業局授予“省綠化模範城市模範縣”。

生態修復的合陽範本

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生態修復必然推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的興起,而生態經濟在實現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方面,必然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合陽縣極為重視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相互推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藉助脫貧攻堅之力,緊扣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得以提升。

合陽縣縣長鄧寬社的思路是,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方面,合陽要以創建國家文明城市為目標,堅持創建引領,項目帶動,管理提升,著力以基礎強城,以精細控城,以生態美城,以文化潤城,努力建設生態宜居最美縣城。

一個生態宜居的縣城,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從2016年到2017年,合陽縣先後出臺了《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打造生態農業品牌的意見》和《合陽縣生態農業137示範工程創建方案》,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村人口尤其是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通過在全縣推廣村村建園的產業扶貧模式,合陽在2018年建成了164個產業扶貧園,帶動了10300戶貧困家庭加入脫貧致富的行列。

在發展生態景觀帶的同時,合陽縣還通過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全縣建設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55個,果業面積達到56.87萬畝,其它特色林業經濟林面積達到28萬畝,其中以大紅袍、獅子頭為主的優質豐產花椒15萬畝,核桃9萬畝,柿子、冬棗1萬畝,油用牡丹3萬畝,建成了坊鎮、王村兩個牡丹園基地。設施果蔬每年以3000畝規模遞增,累計4.15萬畝;逐步形成了以“糧、果、畜、蔬”四大產業為主導,“水產養殖、休閒觀光、雜果種植”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從2016年的25495元和8311元增長到了30360元和10125元。

通過生態修復,合陽全縣鄉村的生態系統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種植經濟果木,農民逐漸富裕起來,鄉村的人氣也越來越旺。

合陽縣長鄧寬社說:“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主抓手,從合洽路、沿黃路兩條示範帶抓起,從46個示範村、12個精品村抓起,從農村人居環境六改、垃圾、汙水和廁所三大革命抓起,堅持規劃引導,注重分類施策,確保點上出精品,線上成風景,面上創一流,鄉村振興工作走到全省全市前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