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北嶽恆山:只知懸空寺,不知有恆山

恆山 懸空寺 舜帝 衡山 泰山 歷史文話館 2018-11-29

被舜帝封為北嶽的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以及“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的地理位置,記錄了千年的戰爭煙火:戰國時期,燕趙二國依恆山而與秦國對抗,隨後匈奴又利用恆山天險與強漢爭鋒,東晉時期,慕容氏更是踞恆山以威天下……旅行家徐霞客遊恆山後,把對“恆山十八景”和天下奇觀懸空寺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流芳千年。

不過這樣的景色,現今人們只能在回憶中體會了:恆山上的許多寺廟由於戰爭等原因遭到破壞,只有少許城關、烽火臺保存了下來;而在工業社會頻繁侵襲的今天,這些倖存下來的美景不但面臨著亂採亂挖的破壞,甚至連名分都遭到質疑:如河北曲陽縣多次表示,歷代中原王朝心目中“北嶽恆山”實際是指河北曲陽的大茂山、神尖山,而非山西渾源的玄武峰……

被遺忘的北嶽恆山:只知懸空寺,不知有恆山

北嶽恆山曾經的輝煌,在歷史書中依舊燦爛奪目。

被舜帝封為北嶽的恆山,以景色之美著稱於世。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初年,恆山就開始擁有寺廟群,到唐、宋、元時期,恆山寺廟群的規模已經聞名全國,被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恆山之後,更是把對“恆山十八景”和天下奇觀懸空寺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流芳千年。

不過,這樣的景色,人們現今只能在回憶中去體會了——因為它們都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資料記載,恆山寺廟由於戰爭等原因,多數都遭到破壞,只有少許城關、烽火臺保存了下來。

而在工業社會頻繁侵襲的今天,這些倖存下來的美景再次面臨滅頂之災——一篇來自新華社的報道震驚了中國:新聞畫面中,恆山所處的山西渾源縣,挖掘機、推土機、翻斗車以及大貨車每日穿梭往來,一派繁忙的景象。恆山山體上則是遍體鱗傷,到處是觸目驚心的被破壞的土石,山頂的樹木一片狼藉……

儘管當地不少村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但私採濫挖現象卻愈演愈烈。礦點濫採及小選礦廠丟棄的大量尾礦遍佈山頭、山坡,不但破壞了原本鬱鬱蔥蔥的植被,還經常衝入莊稼地,嚴重影響收成。採礦爆破留下的深坑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懸湖”,滑坡現象時有發生,一旦雨季來臨,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恆山之所以被破壞,一切源於金錢:因為地處山西東北部的渾源縣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銅、金、銀、花崗岩等20餘種,而且不少非金屬礦床均適宜露天開採,因而在渾源縣,凡是有礦分佈的村莊,幾乎都有開礦的,其中規模較大、出礦量較高的採礦點,一個月淨利潤至少在15萬元以上。

但是,對於渾源縣私採濫挖現象嚴重、恆山景區遭破壞的情況時,山西省渾源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尤建華卻對此深表無奈:“我曾親自帶著炸藥去炸黑口子,也只能有一時的成效……漫山這麼大一塊,1900多平方公里,搞監察的能下鄉的沒幾個……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根本管不了……”

被遺忘的北嶽恆山:只知懸空寺,不知有恆山

如果說採石破壞是恆山遭遇的“外患”,那麼,恆山和其他四嶽競爭的乏力,可謂是恆山面臨的“內憂”。

現今的北嶽恆山,與其他四嶽相比如何?曾有遊人形象地比喻道:旅遊鼎盛,收入可觀的泰山是“華貴而初嫁的少婦”,而起步艱難,發展旅遊較晚的恆山像是一個“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少女”。

大同市恆山管委會副書記,曾參加“五嶽申遺”的徐輝曾為記者列出一個令恆山人心酸的數據:僅從門票收入看,北嶽恆山2008年只有2750萬元,而東嶽泰山年門票收入約2億多元;南嶽衡山1.4億元;西嶽華山7775萬元;中嶽嵩山1.2億元。

同為五嶽,門票直接收入落差如此之大,恆山究竟缺少什麼?是投資不足?還是宣傳缺乏?是拉動發展旅遊的機制創新不夠?還是旅遊景點大環境欠缺?位列中華五嶽,按說各方面條件不錯,但人們只知道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嵩山之峻、衡山之秀,而對北嶽恆山知之甚少,甚至到了被人遺忘的地步。

恆山在國內群山中,論雄奇秀險,可稱得上是國內名山,很多地方的名山都難與媲美。但是,恆山旅遊的開發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直接導致了不少外地旅客只知有懸空寺,不知有恆山。一位廣州遊客就對記者表示,他在山西的一家博物館裡看宣傳資料,渾源這一帶的風景就只標出了懸空寺,而恆山則被遺忘了。

渾源當地人談到恆山,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抱著金磚捱餓”,甚至有人遺憾地發問:“五嶽名山之一恆山的投資力度,為什麼不如附近介休縣的綿山?”一位遊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說:“早聽說恆山很有名,但那裡山路十八彎,超載雖然治好了,可時間剛過三點多,酒店服務員卻說下班了吃不上飯。還有不少旅遊點一些不法分子強拉強賣沒人管。”

面對這樣的內憂,《山西日報》曾刊發的評論一針見血:“恆山旅遊雖然近年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發展速度屈居其他名山之後,與資源優勢極不相稱。尤其旅遊開發與規劃的總體水平尚待提高,尚未聯網成線、成塊,形不成完整的旅遊氣候與拳頭產品。一些形式多樣的旅遊活動項目尚待開展……”

被遺忘的北嶽恆山:只知懸空寺,不知有恆山

最能證明恆山曾經在國人心中地位的,還有一項有著千年歷史的祭祀活動——北嶽祭祀。不過在今天,甚至連這項文化都開始與恆山漸行漸遠。

北嶽恆山的祭祀,起源於遠古先民對山川的自然崇拜。早在虞舜時期就有了最早的祭祀五嶽活動。到了漢代,朝廷更是將北嶽祭祀定製為常禮,並開始建祠祭祀。如文獻《漢書•郊祀志》記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曾詔令祭“五嶽四瀆”(四瀆分別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而自漢宣帝之後,有關歷代帝王於曲陽祭祀北嶽的記載,也屢見於史書。

到了唐宋時期,還形成了北嶽祭祀文化的兩個高峰。如唐代開元時期定州刺史(相當於省長)張嘉貞,曾專門為祭祀北嶽作頌文並立碑,碑文中闡明北嶽之神的威力,認為其能主風雨、定吉凶,使國家太平,百姓幸福。張嘉貞這樣的論述不僅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北嶽的信仰,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一時期北嶽祭祀的興旺程度。

可是,自明代以後,北嶽祭祀卻從此漸趨衰落,甚至在今天,我們只能從歷史書上去回味當年那莊重嚴肅的情形。

經過研究後,許多專家將本次文化流失的罪魁禍首指向了滿清王朝,認為清王朝對北嶽祭祀地點的改變,為北嶽祭祀的消亡埋下了禍根: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將北嶽祭祀的地點放於曲陽(今河北曲陽縣)的北嶽廟進行,但在清順治十七年七月(公元1660年),清順治皇帝卻御批“移祀北嶽於渾源”——就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北嶽恆山竟然失去了明確的祭祀地點,真的找不到“北”了:曲陽人捨不得丟棄歷史,渾源則不服氣地用皇帝命令來打壓……

於是,這場架一打就打了數百年,直到新世紀的今天,渾源提到曲陽依舊如臨大敵:因為河北曲陽縣多次表示,歷代中原王朝心目中的“北嶽恆山”,實際是指河北曲陽的大茂山、神尖山,而非山西渾源的玄武峰。曲陽人則認為完整的“五嶽文化”認知和申遺都不可忽略河北曲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