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只能排第二,還有一人對中國大一統的貢獻遠超秦始皇

中國經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兼併,最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秦始皇成為了中國大一統時代的第一締造者。所有人都記住了秦始皇的功勞。但是,還有一人對中國大一統的貢獻超過秦始皇,卻是幾乎無人知曉。

春秋時期諸侯國有數百個,經過不斷兼併,到了戰國只剩幾十個,最後都被秦國滅了。在我們的理解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相互吞噬,最終只剩下秦國這條大魚,就是大一統。表面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實際情況卻相當複雜。我們只要對比一下印度,便可一目瞭然。

印度與中國秦朝大約同時期也產生了一個統一的孔雀王朝。在孔雀王朝之前,印度的恆河、印度河流域也與中國的春秋戰國一樣四分五裂,相互兼併。最終孔雀王朝與秦朝一樣創造了統一的大帝國。

秦始皇只能排第二,還有一人對中國大一統的貢獻遠超秦始皇

但兩者卻大相徑庭。秦朝統一後,廢分封,行郡縣,完全消除了內部的諸侯勢力,中央政府可以控制全國。而孔雀王朝內部各省實際上具有高度獨立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這種差異所造成的結果是:秦朝滅亡之後,繼之而起的是大一統的漢朝。而印度的孔雀王朝滅亡之後,印度便是長期的四分五裂,幾乎再沒有統一過。

這也就產生了兩個問題:為何秦國能徹底消滅諸侯勢力,全面實行郡縣制,印度卻不能?為何秦滅亡之後,又產生大一統的漢朝,印度卻是四分五裂?

對於這兩個問題,應該歸功於一個人的貢獻,那就是周公。周公有兩個方面的創舉。既為秦國能夠順利廢除諸侯割據鋪平了道路,又保障了日後大一統的延續。今天我們來說其中的一個方面——分封制

秦始皇只能排第二,還有一人對中國大一統的貢獻遠超秦始皇

眾所周知,周本是臣服於商的諸侯國,他是聯合了幾百個諸侯的力量才推翻商朝的。滅商勝利後,功臣要封,結盟諸侯要封,商朝遺民要安撫要封,各地蠻夷酋長也要封。於是周公推行了分封制與宗法制,將周變成了一個大邦聯。

這個大聯邦通過血緣維繫起來,將整個統治區域內的各諸侯,各民族聯繫成一個大家庭。雖然政治上是表面統一,實質分裂。但血緣關係與宗法觀念已逐漸將各諸侯各民族融合成一個共同的民族認同——華夏。而且大量吸納了其他民族,大大擴展了華夏民族的力量。

當週王勢力衰微之後,各諸侯國相互兼併,但是這種兼併已經是華夏民族間的內部兼併,而非不同民族間的征服。也就是說發展到戰國七雄時代,秦、楚、趙、齊、燕、魏、韓,皆是華夏之邦,其民皆是華夏之民。秦滅六國之後,就是華夏的大一統。

秦始皇只能排第二,還有一人對中國大一統的貢獻遠超秦始皇

印度由於沒有一個周公來將各個民族整合成一個擁有共同民族認同的大民族。所以,即便孔雀王朝統一了,也只是各個民族短暫的拼接。一旦中央權力衰弱,各民族又會重新分裂。

總而言之,秦始皇是從軍事、政治方面統一了中國。而周公是從文化、民族認同上統一了中國。從長遠來看,文化、民族認同的統一遠比政治、軍事的統一來得穩固。正是文化、民族認同的統一才是中國能夠分久必合的保障。從這一層面上來講的話,周公對大一統的貢獻要超過秦始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