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韓雪音樂劇假唱一事發展到今天,韓雪終於出來道歉了。

1 前情回要

給還沒關注此事的讀者幾句話概括一下事情梗概:

4月20日晚上,韓雪在主演的音樂劇《白夜行》寧波站演出時,採用播放錄音的方式唱完全場,也即全程假唱,引起軒然大波。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需要注意的各方說法包括:

1、本場音樂劇臨開場時,才與現場觀眾廣播說女主角韓雪身體不適無法演唱,本場演出將播放錄音,不接受的觀眾可以退場退票;

2、韓雪的嗓子不適早有端倪:

17日,她發微博說感冒了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19日巡演第一天,她發微博說唱完幾乎失聲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然而直到20日晚上臨開場,主辦方和韓雪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假唱

3、音樂劇話劇巡演常出現主演身體不適無法完成演出的狀況,業內同行解決辦法是B角上,而《白夜行》此次巡演韓雪的角色沒有B角(韓雪和主辦方已確認),坊傳上一輪巡演還有,但此輪韓雪要求不設B角,該說法無錘但被廣泛採信。

4、演出結束後,韓雪發微博說這是最特別的一場演出,而粉絲洗地說韓雪堅持用自己的聲音說完所有臺詞已經很堅強了(???)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5、演出結束到昨天夜裡整整兩天後,韓雪髮長文道歉,全文如下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2 她的道歉有問題嗎?

首先的問題顯然是timing

音樂劇這樣的演出形式,假唱這種方式從最一開始就不該接受,甚至連想都不該想,她接受了。

即使是一是衝昏頭腦接受了假唱,臺上下來也該羞愧難當,鄭重道歉,但她發了微博將之稱為“一場最特別的演出”。

在被廣泛批評了48小時,所有媒體自媒體跟進扒皮,去年綜藝賺來的好口碑徹底報廢,強捧之恥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記憶後,她終於出來道歉了。

可見這長文道歉,是撐不住的無奈之舉。事發後還企圖用“特別”來掩飾,扛不住了才道歉,這道歉的誠意我是懷疑的。

其次是方式。

這篇道歉全文1314字,有1143字在描述自己為什麼失聲到無法上臺的程度。

篇幅代表重點,她的道歉確實提及了觀眾最在意的點——“從開始就不該接受這種方式”,但她的重點,顯然放在“我這樣做是事出有因”

我生病,我父親急病入ICU,我分寸大亂,我做了錯誤的選擇,希望你們諒解我這樣做的原因。

我理解這樣寫的用意,是為了解釋為什麼沒有及早通知觀眾推遲演出。

但我根本不想聽。

是演出就可能有意外,對意外就應該有預案。觀眾沒有義務去承受你的意外——無論那多麼reasonable——帶來的損失,甚至是侮辱。

是的,讓音樂劇愛好者聽一場假唱的音樂劇,這絕對算得上是侮辱了。

這樣一篇開頭結尾道歉,但中間長篇大論在講述自己的不易與苦衷,這叫解釋,順便道個歉。

最後針對解釋,我依然不滿。

這篇解釋如此詳盡,卻自始至終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B角缺位。

一場11地20場以上的全國巡演沒有B角?主辦方怎麼想的?韓雪自己是怎麼想的?

好,就算沒有B角,為什麼不及時叫停?真的是敬業使然嗎?

有人說,韓雪這樣做是因為很多人慕韓雪之名來看劇,換B角觀眾更不滿。

名家演出是會遭遇這樣的問題,但恕我直言,韓雪這個名字之於音樂劇,也算不上什麼名角兒吧?

我在包括韓雪自己在內的所有還原描述中只看到四個字:

僥倖心理。

僥倖心理讓他們拖到最後一刻,僥倖心理讓他們覺得觀眾大概可以接受現場放錄音,“反正我們事先聲明瞭呀”,僥倖心理讓她覺得事後發一篇含糊其辭的微博就能糊弄過去,僥倖心理讓她拖了兩天才發聲。

而僥倖心理的背後,是對這個舞臺、這個劇種、這個職業和這些觀眾的不尊重。

3 我為什麼不喜歡韓雪

作為一個始終沒到過一線的女演員,韓雪在我稀疏的推送裡,存在感頗高。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明眼人大概能看出來我對她的不喜。即使在《演技一白遮百醜》這篇以她為切入點強調演技重要性的文裡,我依然科普了大量她的過往。

不喜的原因很簡單:

別人所渴望的一切她都輕易擁有,然後還要睜著天真的眼說,你們奮鬥的姿勢好難看啊……

我可以喜歡真誠的低俗,赤裸的野心,甚至故作的輕鬆與難看的攀附,但我始終無法喜歡這種“何不食肉糜”的清高

她拒絕吻戲,說覺得大多數吻戲不必要,可必要與必要,該由誰來判斷?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她diss裸戲,說給未來的孩子看到不好,又何嘗理解過自己從事的這個職業?

韓雪為假唱道歉,你接受嗎?

更重要的是,說這些話時,她完全沒有考慮拍吻戲、裸戲的同行的感受,更完全沒有考慮觀看吻戲裸戲的觀眾的感受。

這種踐踏別人感受的標榜,她出道以來一直在做,高調地做。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強捧之恥,大家對景甜的惡感就沒有那麼強烈。

還是那句話,你輕鬆吃肉我們喝湯,然後你還吧唧嘴,還嫌我們搶湯搶得不體面?

更可怕的是,這些標榜與清高,暴露了她“共情能力很低”這個缺陷。

而共情能力,難道不是演員最需要的天賦之一?

這也是為什麼她演戲方面的技巧不差,卻始終無法塑造出一個讓人記得住的好角色。

這一兩年裡,娛樂圈人設崩如“無邊落木蕭蕭下”,觀眾觀感已趨近麻木。

大家開始意識到,很多演員負面少不是因為他們低調,只是因為不夠有名。

我依然秉承以專業判斷演員的原則,所謂德藝雙馨,是理想是目標,達到更好,達不到也無需苛求。

可藝人這個職業,終究是需要眼緣的。

對這些生而富足的人來說,性格未必決定命運。

但在這一樁樁事件的處理與應對中,那些性格的缺陷,依然在默默影響著一個人的格局與走勢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