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作者:宮學大

平素愛讀唐詩,每當吟詠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絕妙佳句時,都會被詩人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染得迴腸蕩氣,如醉如痴。寒山寺的神祕色彩便深深吸引著我。為此,我總希望能有機會領略一下寒山寺深沉祥意,體會那詩韻意境,啼聽那悠揚沉越的鐘聲。

1985年5月,我終於圓了這個夢,但猶感未盡。又過了30年,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時節,我再次踏進了寒山寺的山門,再次感受寒山寺意境,使其得到昇華。

"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作者:宮學大

平素愛讀唐詩,每當吟詠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絕妙佳句時,都會被詩人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染得迴腸蕩氣,如醉如痴。寒山寺的神祕色彩便深深吸引著我。為此,我總希望能有機會領略一下寒山寺深沉祥意,體會那詩韻意境,啼聽那悠揚沉越的鐘聲。

1985年5月,我終於圓了這個夢,但猶感未盡。又過了30年,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時節,我再次踏進了寒山寺的山門,再次感受寒山寺意境,使其得到昇華。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蘇州市閭門外的楓橋鎮上,位於古運河畔,在楓橋和江村橋之間。始建於六朝時期樑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京中狀元考試不中,回鄉途經寒山寺時,半夜聞鐘聲,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觸發詩情,以重墨濃筆寫下了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鍾以詩名,詩傳寺名,寺揚詩魂,詩韻鐘聲,膾炙人口。試想一下,假如,張繼中了狀元,歷史上多了一位人們記不起名字的狀元,少了一名後人傳頌的詩人,寒山寺也不能如此出名,也不會有當今流行的《濤聲依舊》這首歌。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古老的寒山寺,曾五次毀於兵火,現存的殿宇,則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66—1911年)重建的。寺前就是那江村橋,如一道彎月似地搭在水上,寺就簇擁在村落的樹木之中,山門外一道厚大金黃色底照壁,橫書魏體‘寒山寺’大字。當我繞過照壁,站在黃牆綠樹、碧瓦赭殿的古寒山寺門前時,心頭油然升起一種肅穆深邃的思古幽情。

"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作者:宮學大

平素愛讀唐詩,每當吟詠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絕妙佳句時,都會被詩人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染得迴腸蕩氣,如醉如痴。寒山寺的神祕色彩便深深吸引著我。為此,我總希望能有機會領略一下寒山寺深沉祥意,體會那詩韻意境,啼聽那悠揚沉越的鐘聲。

1985年5月,我終於圓了這個夢,但猶感未盡。又過了30年,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時節,我再次踏進了寒山寺的山門,再次感受寒山寺意境,使其得到昇華。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蘇州市閭門外的楓橋鎮上,位於古運河畔,在楓橋和江村橋之間。始建於六朝時期樑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京中狀元考試不中,回鄉途經寒山寺時,半夜聞鐘聲,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觸發詩情,以重墨濃筆寫下了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鍾以詩名,詩傳寺名,寺揚詩魂,詩韻鐘聲,膾炙人口。試想一下,假如,張繼中了狀元,歷史上多了一位人們記不起名字的狀元,少了一名後人傳頌的詩人,寒山寺也不能如此出名,也不會有當今流行的《濤聲依舊》這首歌。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古老的寒山寺,曾五次毀於兵火,現存的殿宇,則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66—1911年)重建的。寺前就是那江村橋,如一道彎月似地搭在水上,寺就簇擁在村落的樹木之中,山門外一道厚大金黃色底照壁,橫書魏體‘寒山寺’大字。當我繞過照壁,站在黃牆綠樹、碧瓦赭殿的古寒山寺門前時,心頭油然升起一種肅穆深邃的思古幽情。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踏進寺門,迎面端坐彌勒和韋馱天的塑像,微笑著如迎客模樣。院內,林木清幽,曲徑盤繞,建築軒昂。步入正面大雄寶殿,居中是釋迦牟尼木雕像,香火繚繞,鍾罄時嗚香客虔誠地頂禮膜拜,環殿佈滿“寒山寺詩三十六首”和歷代文人墨客的數十闋留詩。壁間嵌有唐高僧寒山、拾得的寫意畫像石刻,寥寥數筆,傳神生韻。進左右廡殿內,陳列著宋代小型香樟木刻塑的金身五百羅漢像,高僅尺餘,小巧可愛,造型古樸,生動自然。神態各異,無一雷同,令人歎為觀止。右首側殿供著寒山、拾得泥塑,一坐一站,造型純樸生動,逗人喜愛。碑房裡,滿目碑刻古樸風雅,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刻,初由明嘉靖年間文徵明所書,後遇火殘缺,又由清光緒年間俞椒八十六歲時補書勒刻,筆力蒼勁,功力深厚。陸游、唐伯虎、文徵明等宋、元、明、清的名人在此留有書碑殘跡。在這裡還有岳飛“三聲馬踐闕氏血,五代旗梟克汗頭" 的題詞鐫刻,讀之令人豪情頓發,心潮起伏。

東側是" 鍾亭 ", 是一座二層六角形小樓,造型精巧。最早的唐代古鐘,在戰亂中失落,明嘉靖年間,本寂襌師又鑄了一口,在明末流落到日本。現在的青銅大鐘高2.5米,重5噸,要三人合抱,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廵撫陳燮龍重修寒山寺時仿唐鍾鑄造的。站在二樓這一人多高的懸鐘前,我操起鍾槌,用勁敲了三下,洪亮、深沉的鐘聲頓時響起,餘音繚繞,經久不息,把我送進了鐘聲與詩韻相和、神境與詩境相融的氛圍之中,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叫做撞鐘三響,則會福、祿、壽三至。我且想,祿怎敢奢望?但求福、壽吧。而在夜半時分,僧侶們坐禪誦經,撞鐘即起,聞聲四野 , 悠揚悅耳,可傳十里之遠。蘇州市自1979年12月31日起 ,每年除夕都舉辦“除夕寒山寺聽鍾”專項旅遊活動,日本,東南亞等國內外遊客聚集這裡,聆聽新年午夜明快悅耳的108下鐘聲,人們虔誠地相信,這108響鐘聲可以驅除108個煩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互相祝願,為和平祈禱,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作者:宮學大

平素愛讀唐詩,每當吟詠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絕妙佳句時,都會被詩人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染得迴腸蕩氣,如醉如痴。寒山寺的神祕色彩便深深吸引著我。為此,我總希望能有機會領略一下寒山寺深沉祥意,體會那詩韻意境,啼聽那悠揚沉越的鐘聲。

1985年5月,我終於圓了這個夢,但猶感未盡。又過了30年,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時節,我再次踏進了寒山寺的山門,再次感受寒山寺意境,使其得到昇華。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蘇州市閭門外的楓橋鎮上,位於古運河畔,在楓橋和江村橋之間。始建於六朝時期樑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京中狀元考試不中,回鄉途經寒山寺時,半夜聞鐘聲,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觸發詩情,以重墨濃筆寫下了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鍾以詩名,詩傳寺名,寺揚詩魂,詩韻鐘聲,膾炙人口。試想一下,假如,張繼中了狀元,歷史上多了一位人們記不起名字的狀元,少了一名後人傳頌的詩人,寒山寺也不能如此出名,也不會有當今流行的《濤聲依舊》這首歌。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古老的寒山寺,曾五次毀於兵火,現存的殿宇,則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66—1911年)重建的。寺前就是那江村橋,如一道彎月似地搭在水上,寺就簇擁在村落的樹木之中,山門外一道厚大金黃色底照壁,橫書魏體‘寒山寺’大字。當我繞過照壁,站在黃牆綠樹、碧瓦赭殿的古寒山寺門前時,心頭油然升起一種肅穆深邃的思古幽情。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踏進寺門,迎面端坐彌勒和韋馱天的塑像,微笑著如迎客模樣。院內,林木清幽,曲徑盤繞,建築軒昂。步入正面大雄寶殿,居中是釋迦牟尼木雕像,香火繚繞,鍾罄時嗚香客虔誠地頂禮膜拜,環殿佈滿“寒山寺詩三十六首”和歷代文人墨客的數十闋留詩。壁間嵌有唐高僧寒山、拾得的寫意畫像石刻,寥寥數筆,傳神生韻。進左右廡殿內,陳列著宋代小型香樟木刻塑的金身五百羅漢像,高僅尺餘,小巧可愛,造型古樸,生動自然。神態各異,無一雷同,令人歎為觀止。右首側殿供著寒山、拾得泥塑,一坐一站,造型純樸生動,逗人喜愛。碑房裡,滿目碑刻古樸風雅,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刻,初由明嘉靖年間文徵明所書,後遇火殘缺,又由清光緒年間俞椒八十六歲時補書勒刻,筆力蒼勁,功力深厚。陸游、唐伯虎、文徵明等宋、元、明、清的名人在此留有書碑殘跡。在這裡還有岳飛“三聲馬踐闕氏血,五代旗梟克汗頭" 的題詞鐫刻,讀之令人豪情頓發,心潮起伏。

東側是" 鍾亭 ", 是一座二層六角形小樓,造型精巧。最早的唐代古鐘,在戰亂中失落,明嘉靖年間,本寂襌師又鑄了一口,在明末流落到日本。現在的青銅大鐘高2.5米,重5噸,要三人合抱,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廵撫陳燮龍重修寒山寺時仿唐鍾鑄造的。站在二樓這一人多高的懸鐘前,我操起鍾槌,用勁敲了三下,洪亮、深沉的鐘聲頓時響起,餘音繚繞,經久不息,把我送進了鐘聲與詩韻相和、神境與詩境相融的氛圍之中,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叫做撞鐘三響,則會福、祿、壽三至。我且想,祿怎敢奢望?但求福、壽吧。而在夜半時分,僧侶們坐禪誦經,撞鐘即起,聞聲四野 , 悠揚悅耳,可傳十里之遠。蘇州市自1979年12月31日起 ,每年除夕都舉辦“除夕寒山寺聽鍾”專項旅遊活動,日本,東南亞等國內外遊客聚集這裡,聆聽新年午夜明快悅耳的108下鐘聲,人們虔誠地相信,這108響鐘聲可以驅除108個煩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互相祝願,為和平祈禱,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出碑廊住南走不遠,聳立著從蘇州城移來的‘楓江第一樓’---花籃樓,上下三層,飛簷翹角,精緻秀美。奇特的是此樓建築奇特,底層用的是減柱法,只用兩根楹柱,而在大梁前簷接榫處雕上兩隻精美的木花籃,故稱花藍樓。樓臨楓江橋,登此樓 , 縱目眺望,江南山水秀色盡收眼底;近觀江村橋 , 古運河小舟川流不息,一片田園樂趣;遠望獅子山、天平山,林木蔥蔥 ,塔影晃晃,整個江村寺院籠罩在一片清淡、寧靜的氛圍中 , 不少中外遊客在此競相拍照。這座具有1400多年曆史的古老廟宇, 在興致勃勃的遊人面前 ,似乎也煥發了青春!此情此景,引起我詩興大發,隨即吟作絕句《重遊寒山寺》

當年張繼寫詩篇,今日姑蘇唱變遷。

漁火客船何處覓, 古鐘依舊震長天。

“帶著一盞魚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此刻,駐足在楓橋邊,聽情愁和旅愁譜寫的《濤聲依舊》,又是一番怎樣的心境呢?

步出寒山寺,看到來來往往的遊人,我驀然想到:古詩與新歌所產生的效應,不正昭示著古寺清新美好的明天嗎?

"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作者:宮學大

平素愛讀唐詩,每當吟詠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絕妙佳句時,都會被詩人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染得迴腸蕩氣,如醉如痴。寒山寺的神祕色彩便深深吸引著我。為此,我總希望能有機會領略一下寒山寺深沉祥意,體會那詩韻意境,啼聽那悠揚沉越的鐘聲。

1985年5月,我終於圓了這個夢,但猶感未盡。又過了30年,正是江南鶯飛草長時節,我再次踏進了寒山寺的山門,再次感受寒山寺意境,使其得到昇華。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蘇州市閭門外的楓橋鎮上,位於古運河畔,在楓橋和江村橋之間。始建於六朝時期樑代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京中狀元考試不中,回鄉途經寒山寺時,半夜聞鐘聲,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觸發詩情,以重墨濃筆寫下了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此,鍾以詩名,詩傳寺名,寺揚詩魂,詩韻鐘聲,膾炙人口。試想一下,假如,張繼中了狀元,歷史上多了一位人們記不起名字的狀元,少了一名後人傳頌的詩人,寒山寺也不能如此出名,也不會有當今流行的《濤聲依舊》這首歌。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古老的寒山寺,曾五次毀於兵火,現存的殿宇,則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66—1911年)重建的。寺前就是那江村橋,如一道彎月似地搭在水上,寺就簇擁在村落的樹木之中,山門外一道厚大金黃色底照壁,橫書魏體‘寒山寺’大字。當我繞過照壁,站在黃牆綠樹、碧瓦赭殿的古寒山寺門前時,心頭油然升起一種肅穆深邃的思古幽情。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踏進寺門,迎面端坐彌勒和韋馱天的塑像,微笑著如迎客模樣。院內,林木清幽,曲徑盤繞,建築軒昂。步入正面大雄寶殿,居中是釋迦牟尼木雕像,香火繚繞,鍾罄時嗚香客虔誠地頂禮膜拜,環殿佈滿“寒山寺詩三十六首”和歷代文人墨客的數十闋留詩。壁間嵌有唐高僧寒山、拾得的寫意畫像石刻,寥寥數筆,傳神生韻。進左右廡殿內,陳列著宋代小型香樟木刻塑的金身五百羅漢像,高僅尺餘,小巧可愛,造型古樸,生動自然。神態各異,無一雷同,令人歎為觀止。右首側殿供著寒山、拾得泥塑,一坐一站,造型純樸生動,逗人喜愛。碑房裡,滿目碑刻古樸風雅,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刻,初由明嘉靖年間文徵明所書,後遇火殘缺,又由清光緒年間俞椒八十六歲時補書勒刻,筆力蒼勁,功力深厚。陸游、唐伯虎、文徵明等宋、元、明、清的名人在此留有書碑殘跡。在這裡還有岳飛“三聲馬踐闕氏血,五代旗梟克汗頭" 的題詞鐫刻,讀之令人豪情頓發,心潮起伏。

東側是" 鍾亭 ", 是一座二層六角形小樓,造型精巧。最早的唐代古鐘,在戰亂中失落,明嘉靖年間,本寂襌師又鑄了一口,在明末流落到日本。現在的青銅大鐘高2.5米,重5噸,要三人合抱,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廵撫陳燮龍重修寒山寺時仿唐鍾鑄造的。站在二樓這一人多高的懸鐘前,我操起鍾槌,用勁敲了三下,洪亮、深沉的鐘聲頓時響起,餘音繚繞,經久不息,把我送進了鐘聲與詩韻相和、神境與詩境相融的氛圍之中,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叫做撞鐘三響,則會福、祿、壽三至。我且想,祿怎敢奢望?但求福、壽吧。而在夜半時分,僧侶們坐禪誦經,撞鐘即起,聞聲四野 , 悠揚悅耳,可傳十里之遠。蘇州市自1979年12月31日起 ,每年除夕都舉辦“除夕寒山寺聽鍾”專項旅遊活動,日本,東南亞等國內外遊客聚集這裡,聆聽新年午夜明快悅耳的108下鐘聲,人們虔誠地相信,這108響鐘聲可以驅除108個煩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互相祝願,為和平祈禱,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出碑廊住南走不遠,聳立著從蘇州城移來的‘楓江第一樓’---花籃樓,上下三層,飛簷翹角,精緻秀美。奇特的是此樓建築奇特,底層用的是減柱法,只用兩根楹柱,而在大梁前簷接榫處雕上兩隻精美的木花籃,故稱花藍樓。樓臨楓江橋,登此樓 , 縱目眺望,江南山水秀色盡收眼底;近觀江村橋 , 古運河小舟川流不息,一片田園樂趣;遠望獅子山、天平山,林木蔥蔥 ,塔影晃晃,整個江村寺院籠罩在一片清淡、寧靜的氛圍中 , 不少中外遊客在此競相拍照。這座具有1400多年曆史的古老廟宇, 在興致勃勃的遊人面前 ,似乎也煥發了青春!此情此景,引起我詩興大發,隨即吟作絕句《重遊寒山寺》

當年張繼寫詩篇,今日姑蘇唱變遷。

漁火客船何處覓, 古鐘依舊震長天。

“帶著一盞魚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此刻,駐足在楓橋邊,聽情愁和旅愁譜寫的《濤聲依舊》,又是一番怎樣的心境呢?

步出寒山寺,看到來來往往的遊人,我驀然想到:古詩與新歌所產生的效應,不正昭示著古寺清新美好的明天嗎?

「遊記」 姑蘇城外寒山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