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錯圖裡還有不少靈魂畫作: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錯圖裡還有不少靈魂畫作: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鵝毛魚,也就是飛魚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錯圖裡還有不少靈魂畫作: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鵝毛魚,也就是飛魚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就是現在的海蜇啦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錯圖裡還有不少靈魂畫作: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鵝毛魚,也就是飛魚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就是現在的海蜇啦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魚虎,即虎鮋(虎魚)

"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祕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象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03 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海洋動物們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只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揹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週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海錯圖裡還有不少靈魂畫作: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鵝毛魚,也就是飛魚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就是現在的海蜇啦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魚虎,即虎鮋(虎魚)

故宮裡的“海底總動員”,承載著歷史文化,也蘊涵著民間智慧

鯔魚,鯔

總之,海錯圖在紫禁城裡,曾經是一部人氣極高的“海底總動員”,只可惜,有很多動物,現在我們很少或根本見不到了。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若作為一本科普讀物,它的圖片還缺少百分百的嚴謹性,它最適合的,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後代,循著前人的足跡,瞧一瞧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事情,瞭解一下我們見過或不曾見過的動物故事,然後,在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裡,領悟一件事情:別讓今天擁有的,將來也只能在文字和圖片裡追尋。


(未標註來源的圖片均拍自《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參考: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北京日報2019年7月23日《120種宮中動物集體“亮相”》

《海錯圖中的神祕動物》,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