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韓國樹立一石碑 ,韓國視為民族恥辱,專家:韓國人想多了

清朝在韓國樹立一石碑 ,韓國視為民族恥辱,專家:韓國人想多了

在如今韓國首爾特別市鬆坡區的三田渡,有一塊石碑,它的歷史超過300年。雖然是一塊石碑,但韓國人卻多次刻意破壞,比如塗鴉、推倒、掩埋等,視石碑為最大的恥辱。

這是為何?很簡單,因為這塊石碑是皇太極要求朝鮮王室樹立,碑文是歌頌皇太極在朝鮮半島的豐功偉績,引起韓國人的不滿。這塊石碑我們中國人稱“大清皇帝功德碑”,韓國人稱“三田渡碑”。

清朝在韓國樹立一石碑 ,韓國視為民族恥辱,專家:韓國人想多了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獲得傳國玉璽(仿製)後,準備稱帝。次年二月,皇太極遣使出訪朝鮮,傳達此意。朝鮮王朝仁祖君臣立即反對,他們奉大明為尊,指責皇太極“背兄弟之約,僭天子之號。”使者回到盛京後,將情況告知皇太極,後者憤怒不已。

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正式稱帝。仁祖遣使朝賀,但使者只是鞠躬致意,不行三跪九叩之禮。皇太極徹底怒了,要求仁祖將兒子送來當人質,否則將御駕親征,“爾王若知悔罪,當送子弟為質,不然朕即於某月某日,舉大軍以臨爾境。”

清朝在韓國樹立一石碑 ,韓國視為民族恥辱,專家:韓國人想多了

顯然,仁祖拒絕了。當年十二月,皇太極率領12萬大軍進入朝鮮,一路勢如破竹,史稱“丙子虜亂”。具體作戰計劃是這樣的: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別統率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嶽託等人則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

在強大的八旗兵進攻下,朝鮮守軍丟盔卸甲。馬福塔、多鐸等部襲擊了漢陽守軍,仁祖遷王族於江華島避難,自己則退守南漢山城。很快,清軍就包圍了南漢山城,並擊敗了多支前來勤王的軍隊。

清朝在韓國樹立一石碑 ,韓國視為民族恥辱,專家:韓國人想多了

仁祖走投無路,只得向皇太極求和,皇太極同意了。在三田渡,仁祖見到了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雙方簽訂協議,朝鮮成為了大清的藩屬國。皇太極逼迫仁祖簽訂“城下之盟”,徹底消除了清軍攻打大明的後顧之憂。

在一系列負責的儀式結束後,皇太極要求仁祖為他樹立一塊“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其實有兩塊,一塊已經遺失)。石碑通高5.7米,長近4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用滿文、蒙古文和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

清朝在韓國樹立一石碑 ,韓國視為民族恥辱,專家:韓國人想多了

不過,該石碑的樹立過程很不順利,一些工匠寧死不願雕刻,直到1639年12月石碑才最終雕刻完成。《清史稿》中記載的當時的情況,“朝鮮王頌上功德,樹碑於三田渡地方,傳示萬世,以其事奏聞。上遣內院官查布海、李棲鳳、畢禮克圖偕戶部承政馬福塔、禮部參政超哈爾、刑部參政宗室吳達海等往觀之。”

1895年甲午戰爭後,朝鮮與清朝脫離藩主關係。這塊石碑遭到破壞,被埋入地下,直到1931年被挖出,再次樹立起來。

參考資料:《清史稿》、《丙子虜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