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突砸222億尋“自救”!日本的“輪番轟炸”要涼涼?

韓國想借222億韓元(約合1.3億人民幣)實現“鹹魚翻身”,徹底擺脫對日本供應商的依賴,短期內可還真不太現實。但面對一言不合就拿出口限制來進行“輪番轟炸”的日本,韓國當下也確實是沒有辦法,拿錢來“砸出一個產業”可能是當下最理智且最可行的方案。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曠日持久,但對於當前被日本打疼了的韓國來說,確有“背水一戰”的價值。

畢竟,自日本對韓實施出口限制之後,韓國的科技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其中反應最大的就是韓國兩大科技企業代表,即三星和SK海力士。兩家公司近幾日可謂十分“鬧騰”,一方面,由於受日方關鍵原材料供應的影響,三星本來預期將於明年初推出的在EUV生產線量產的7nm製程芯片計劃遭到擱置,而且三星內部也傳出7月份Exynos處理器也將減產10%的消息;另一方面,SK海力士這邊也並不安寧,昨日有業內消息傳出海力士可能計劃收購Intel位於中國大連的Fab 68工廠的消息,包括整個Intel大連工廠和3D NAND業務,而Intel只保留與XPoint相關的技術。雖然今日,英特爾方面發言人對此予以否認,但這也間接性的反映出SK海力士目前的緊張狀態。

 4年222億注資OLED設備 核心零部件開啟“韓化”進程

作為韓國“全球第一”的核心支柱產業,顯示面板業成為本輪韓國家資本的首發注資領域實屬編者預料之中。畢竟韓國在OLED面板領域的量產能力已獲世界認可,現在唯一缺憾的正是關鍵的生產設備以及其中的核心零部件技術,比如蒸鍍設備、清洗設備以及蝕刻設備等等。而據外媒ETnews今日報道,韓國政府為提升半導體及OLED等核心設備零部件的國產化,將從今年開始到2022年共計投入222億韓元,針對目前韓國對外進口依賴度較高的顯示面板和半導體、太陽能、LED等多個領域的零部件中影響力較大的品類進行選擇性投資研發。


韓國突砸222億尋“自救”!日本的“輪番轟炸”要涼涼?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稱,短期內將先針對進口依賴度較高的OLED主要核心零部件進行選擇。主要模式為零部件廠商進行研發之後,由設備企業進行首次可靠性評測,顯示面板廠最終進行採用國產化零部件的設備性能評測。據統計,目前共選定了供應零部件2款、PECVD和AD兩款零部件、蒸鍍機零部件3款、幹蝕刻機用零部件1款以及清洗單元零部件1款。產業部將首先從今年開始,研發OLED用PECVD使用的90kW以上的大容量RF電源系統、CVD裝備使用的Canister技術、LTPS基板上PI薄膜剝離設備用的紫外線激光束光學系統以及OLED工藝設備核心零部件性能評測支援等項目。

這些都是韓國當前國產化急迫性最高的零部件種類,其中比如90kW以上的大容量RF電源系統,當前除日本設備公司之外全球暫無成功量產案例。雖然現階段,市場主要是以30kW為主流,但韓國計劃通過搶先投資研發來確保未來在該核心技術上的領先,從而持續主導全球顯示面板市場(全球在該領域有較強技術實力的有美國AE、日本喬山以及德國Huttinger等);再有就是LTPS基板上PI薄膜剝離設備用的紫外線激光束光學系統的開發也是韓國政府本次十分重視的方面,據悉該光學系統在設備當中的價格佔比約30%至40%,目前LLO設備光學系統全部都源自德國進口,而ELA則都來自於美國。

出口限制之外:日本廠商不會坐以待斃

雖然韓國政府此舉宗旨在於推動和強化本國關鍵設備零部件量產實力,但對日本供應商來說這並不是好消息。儘管日本幾乎在OLED顯示屏製造各段設備領域都具備充分的實力,比如背板段的曝光設備製造日本公司也具備一定的實力,比如Evatech、東京電子以及尼康等都是曾經主要的顯影和光刻設備製造商;前板段的清洗設備領域,日本公司也佔據著70%的市場份額;而關鍵的OLED所需的蒸鍍設備,也被牢牢把控在日本尼康和佳能的手中;三星在生產AMOLED中所使用的金屬遮罩也是由日本DNP(大日本印刷)公司提供。


韓國突砸222億尋“自救”!日本的“輪番轟炸”要涼涼?


不過,作為OLED顯示屏生產大國之一,韓國在相關設備領域仍然是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基礎,比如韓國STI公司在蝕刻、清洗設備領域,以及ANS、DOV、周星工程和UNIEX在封裝領域都有一定市場和技術基礎;再比如Invenia,而在去年8月時Invenia還和LG Dispaly簽訂688億韓幣(約合人民幣4.24億元)規模的OLED製造設備訂單,是LG主要供應商;再比如YAS,其主要也是生產OLED蒸鍍設備,也是通過與LGD的合作,實現了自主研發並實現量產認證。外加此輪政府鉅額資金的鼎力支持,相信韓國接下來在OLED各段設備領域也有望從中低端向高端水平更進一步。

但韓國國內掀起的這場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風潮,也意味著日本廠商在未來將承受更大的市場壓力,全球份額恐將受到威脅,生意也會越來越不好做。因此,除了目前採取的一系列出口限制行動以外,預估未來一段時間裡,日本公司可能會動用更多的手段去在技術上和市場端壓制韓國廠商在半導體和顯示屏等關鍵領域的發展。

小結:

從承受壓力到直接反擊,韓國可謂是短時間之內就跨出了一大步。既然邁出了“國產化”的第一步,接下來也勢必會有更多的阻礙和困難接踵而至,但從韓國曾經舉一國之力發展起三星、LG、SK海力士等獨步全球的科技企業的往期經驗來看,實現更多關鍵技術的自給可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日韓兩國本次的糾紛以及韓國及時做出的反應,也給中國供應鏈一個強有力的警醒。畢竟,過去我國在OLED領域被韓國和日本出口管制的案例並不是沒有過。比如去年也就是2018年12月30日,韓國貿易、工業與能源部(MOTIE)就表示,在與韓國的相關顯示公司進行技術指定、變更與取消等議題的會議後決定將OLED生產設備列為國家核心產業,並管制相關的產品出口,以防止中國廠商日益崛起的技術威脅。由此,足見除了半導體之外,關鍵設備的國產化也日益緊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