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福克斯主播,怎麼變平和了?| 週末侃

來勢洶洶的福克斯主播,怎麼變平和了?| 週末侃

圖/CGTN

來勢洶洶的福克斯主播,怎麼變平和了?| 週末侃

中美主持人“約辯”的事預熱了將近一週。本以為,最終上演的會是一場針尖對麥芒的論戰。畢竟,雙方不久前已經隔空“交過手”了。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北京時間5月30日上午,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應約,在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主持人翠西·里根的節目上,同對方討論中美貿易摩擦。十六分鐘的連線時間裡,雙方心平氣和,幾乎一點劍拔弩張的氣氛都嗅不到。除了開頭30秒,劉欣的自我陳述數次被打斷,讓人瞅著心情十分不美麗。可仔細看節目視頻,你能感覺到信號延遲。所以這鍋都讓美國主播背好像不太公平,至少還得怪5G不夠普及吧?

節目之後第二天,翠西還公開邀請劉欣再次上她的節目,劉欣也欣然表示願意。

總的來說,劉欣更像是去福克斯商業頻道節目做客的嘉賓,翠西在整個過程中大體扮演了合格的傾聽者和交流者。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評論時也說,“這應該不是一個辯論,而是兩位主持人的一個對話。”

期待一場酣戰的觀眾或許感到失望,但是這種安排其實是有深意的。事後劉欣接受央視採訪的時候說,她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善於雄辯的人,她喜歡交心、講故事,而且總是發現這樣做的效果更好。翠西顯然也接受了這樣的形式,在直播之前還禮貌地把問題發給劉欣團隊的工作人員。雖然劉欣說她並沒有提前看這些問題,因為她想盡可能真實展現觀點、避免排練的痕跡,不過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對方也想營造對話的氛圍,而不是對抗。

劉欣甚至還有意識地去修正那些略帶戾氣的聲音,比如有人宣稱翠西“輸了”。她替翠西“鳴不平”,“不要這樣說她,她今天是講道理的。”

至於這場跨洋對話的內容,雖然涉及知識產權、關稅紛爭、發展中國家地位、所謂“國家資本主義”等諸多敏感議題,但哪怕只是稍微有些關心時政的朋友,都會覺得其中沒有多少新鮮的知識點。其實有趣的問題是,一貫強勢的翠西,怎麼就變得平和了?

要知道,這個故事有一個來勢洶洶的開頭。5月14日,翠西在她的節目裡對中美貿易摩擦發表評論,放出“我們別無選擇,唯有一‘戰’”這樣的煽動性言論。這裡需要補充一個背景,5月9日、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在華盛頓和美方就經貿問題進行了第十一輪磋商。劉鶴在回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坦率地披露了雙方的分歧,但也明確迴應說,談判沒有破裂。

在這麼個時間節點,翠西這麼喊話,可以說相當不友好了。幾天後劉欣用評論短視頻回擊,點出翠西連數據都引用錯了,還批評翠西的言語“不適用於貿易伙伴,而是用在敵人身上的羞辱。”雖然語調平穩,氣勢可是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得到。此後,翠西在節目裡安排了11分鐘“回敬”劉欣,語帶怨懟,這還不夠,下了節目一個反手,就發了條推特“約辯”。於是便有了後面的故事。

你以為“戰爭”會順勢升級,“約辯”終成“約架”?並沒有。劉欣在接受“約辯”之初,就定下了拒絕相互謾罵的前提。她後來透露,“約辯”之後的郵件往來中,翠西對她的稱呼經歷了一系列轉變:從“CGTN”,到“劉欣女士”,最後乾脆親暱地叫她“欣”。這是個有意思的細節,說明真誠的溝通是有效的。

其實到了節目當天,翠西也沒有完全摘掉有色眼鏡。翠西在介紹劉欣時,有意強調這個中國主播代表政府和政黨說話。劉欣此時的姿態其實是放低了的,她說,她只是以一個普通的中國記者的身份在表達觀點。注意到沒?這番小小的“交鋒”之後,氣氛完全轉折了。

這種低姿態的可貴之處,還要從看似乏善可陳的對話內容中去解鎖。老實說,我看到翠西拋出的那幾個問題時是有些驚訝的,因為它們實在太基本、太老生常談了,讓人不敢相信這出自資深時政主播之口。福克斯主播是不是代表特朗普,這且有得辯解,但至少她代表了她的觀眾。福克斯的觀眾對中國缺乏好感這好理解,可他們對中國的認識竟然還停留在這樣膚淺、片面的層面,還是挺讓人意外的。想想我們所處時代啊,又是全球化時代又是信息時代的,何至於此?

不要小看偏見的淫威,在社會矛盾積累之時,它能給狹隘的民族主義甚至民粹主義提供溫床。

貿易摩擦當前,堅持原則、在平等的前提下儘可能爭取己方利益是必須的,博弈甚至鬥爭都不可避免。但這並不意味著敵對,說白了,鬥爭只是手段,目的終究還是尋求共識。但煽風點火的民粹情緒是不管這些的,它只負責提供刀劍,攛掇對立,把共識遠遠踢開。

劉欣的成功之處,恰在於她的姿態。她知道咄咄逼人只會引起更多的反感、激化固有的偏見,所以她擺事實講道理,幾乎是娓娓道來。用她自己打的比方,“在美國普通民眾的客廳裡跟他們說話”。究其本質,劉欣和翠西的對話只是一次公共傳播,無法定紛止爭。但它證明,誠意的溝通是可以逼走刀劍寒氣的。你看,以平等的姿態面對著面,連最初鼓譟起“戰鬥號角”的翠西,也說出了“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

這裡必須提起任正非先生。前段時間因為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國內部分民眾抵制起了蘋果手機。看似“受益方”的任正非站出來為美國企業說話。他其實只是點破了一個簡單的真相,全球化的格局下,各個經濟體,本質上不都是相互依存的麼?任先生的聲音,給躁動的狹隘民族情緒潑了冷水。這也是一種尋求共識的眼界和格局。

順便分享學者約瑟夫·奈在今年初發表的一個觀點:儘管2016年美國人把主張“美國優先”的特朗普選上臺,但從民調看,多數美國人總體上還是支持全球化的,所謂“孤立主義”並不能準確描述當下美國人的態度。誰也說不好,共識何時能夠達成,但瞭解與溝通,多少能緩解焦慮,不是嗎?

以色列詩人耶胡達·阿米亥有詩云,“不要停止!把刀劍捶打/成犁鏵之後,不要停止!繼續捶打/一直將它們製成樂器”。這是詩人的和平箴言,也是人類的美好願景。在紛爭面前,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對話的姿態,才可能驅散緊張的陰雲,譜出互利共贏的樂章。

(文/張靜雯)

來勢洶洶的福克斯主播,怎麼變平和了?| 週末侃

微信號:Talkpark

聲明:文章如需轉載,請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處、微信號等信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