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菲茨傑拉德可能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個毀他一生才華的人,可憐的人啊。」

菲茨傑拉德的老婆澤爾達是個白富美,也是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文藝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慣菲茨傑拉德是個寵妻狂魔,認為這個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終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牽絆,他結了四次婚,風流韻事不斷。他對女性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把她們當哥們兒,一種是把她們當慾望。他把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說中,他的主人公們都不被愛情牽絆,就算為愛情所苦,也是出於對「忠貞」「奉獻」這類情操的執著,所以他筆下的美好愛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徵意義。

「硬漢特質」其實需要一個「硬心腸」做底子,但「硬心腸」本質上都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自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能寫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與無情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世間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沒有多少,也談不上自我,自戀卻一點不少,想要申請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兩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結了兩次婚,父親飲彈自殺,他自己戰傷復發,導致長期失眠,半夜經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創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讓他這期間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彷徨、悲觀、迷茫的末世情緒,所以海明威被視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菲茨傑拉德可能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個毀他一生才華的人,可憐的人啊。」

菲茨傑拉德的老婆澤爾達是個白富美,也是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文藝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慣菲茨傑拉德是個寵妻狂魔,認為這個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終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牽絆,他結了四次婚,風流韻事不斷。他對女性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把她們當哥們兒,一種是把她們當慾望。他把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說中,他的主人公們都不被愛情牽絆,就算為愛情所苦,也是出於對「忠貞」「奉獻」這類情操的執著,所以他筆下的美好愛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徵意義。

「硬漢特質」其實需要一個「硬心腸」做底子,但「硬心腸」本質上都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自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能寫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與無情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世間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沒有多少,也談不上自我,自戀卻一點不少,想要申請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兩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結了兩次婚,父親飲彈自殺,他自己戰傷復發,導致長期失眠,半夜經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創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讓他這期間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彷徨、悲觀、迷茫的末世情緒,所以海明威被視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迷失的一代」是文壇上的一個作家群,他們年紀都不大,二三十歲,聚集在巴黎,在經歷了戰爭的荒誕性之後,三觀被震的粉碎,新的三觀還沒找到,於是個個都表現的憤世嫉俗,一個比一個更墮落,他們熱衷頹廢、混亂、放浪形骸,有錢的醉生夢死,沒錢的自暴自棄。

海明威一開始混跡於此,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厭惡愚蠢、失控、軟弱,他馬上退群,不想跟這群脂粉氣的文人廝混了,他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在佛羅里達的基韋斯特定居。

基韋斯特是佛羅里達最南端的小城,幾乎是個孤懸海外的狀態,這個小島在地圖上的造型就很合海明威的胃口,自我放逐中的遺世獨立。

現在的佛羅里達雖然是美國大州,再加上迪斯尼樂園的加持,成了旅遊中心,搞的到處萌萌噠,但是回到上個世紀,這裡是美國的煙瘴之地,非常原生態,也不太平,靠近古巴,不知道哪一天導彈就飛過來了,島上居民很少,大部分以捕魚為生。海明威在碧海藍天中過了幾年平淡日子,養養貓,喝喝酒,碼碼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農耕民族的終極美夢,但這種淡出鳥的日子哪裡是海明威該過的?他一扭頭扛上獵槍跟著狩獵隊去了非洲。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菲茨傑拉德可能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個毀他一生才華的人,可憐的人啊。」

菲茨傑拉德的老婆澤爾達是個白富美,也是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文藝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慣菲茨傑拉德是個寵妻狂魔,認為這個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終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牽絆,他結了四次婚,風流韻事不斷。他對女性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把她們當哥們兒,一種是把她們當慾望。他把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說中,他的主人公們都不被愛情牽絆,就算為愛情所苦,也是出於對「忠貞」「奉獻」這類情操的執著,所以他筆下的美好愛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徵意義。

「硬漢特質」其實需要一個「硬心腸」做底子,但「硬心腸」本質上都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自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能寫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與無情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世間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沒有多少,也談不上自我,自戀卻一點不少,想要申請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兩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結了兩次婚,父親飲彈自殺,他自己戰傷復發,導致長期失眠,半夜經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創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讓他這期間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彷徨、悲觀、迷茫的末世情緒,所以海明威被視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迷失的一代」是文壇上的一個作家群,他們年紀都不大,二三十歲,聚集在巴黎,在經歷了戰爭的荒誕性之後,三觀被震的粉碎,新的三觀還沒找到,於是個個都表現的憤世嫉俗,一個比一個更墮落,他們熱衷頹廢、混亂、放浪形骸,有錢的醉生夢死,沒錢的自暴自棄。

海明威一開始混跡於此,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厭惡愚蠢、失控、軟弱,他馬上退群,不想跟這群脂粉氣的文人廝混了,他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在佛羅里達的基韋斯特定居。

基韋斯特是佛羅里達最南端的小城,幾乎是個孤懸海外的狀態,這個小島在地圖上的造型就很合海明威的胃口,自我放逐中的遺世獨立。

現在的佛羅里達雖然是美國大州,再加上迪斯尼樂園的加持,成了旅遊中心,搞的到處萌萌噠,但是回到上個世紀,這裡是美國的煙瘴之地,非常原生態,也不太平,靠近古巴,不知道哪一天導彈就飛過來了,島上居民很少,大部分以捕魚為生。海明威在碧海藍天中過了幾年平淡日子,養養貓,喝喝酒,碼碼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農耕民族的終極美夢,但這種淡出鳥的日子哪裡是海明威該過的?他一扭頭扛上獵槍跟著狩獵隊去了非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在非洲浪了一年,回來後海明威寫了《乞力馬紮羅的雪》。兩年之後,西班牙內戰爆發了,海明威又一頭扎進西班牙,並根據他在西班牙的經歷寫了《喪鐘為誰而鳴》,接著二戰爆發了,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雖然德國潛艇從來也沒跑到佛羅里達溜達,但是海明威躍躍欲試的心情不難理解。1941年蘇聯克格勃招募特工,海明威竟然還去報了個名,他對人生不設界的心態值得學習,只是這個特工太菜了,空掛名,什麼忙也沒幫上。

二戰結束後,海明威定居古巴,他熱愛古巴,熱愛加勒比海,熱愛雪茄,沒有比古巴更適合他靈魂的地方了。也正是從古巴漁民的身上,他深受啟發,寫了給他帶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只是這個「老人」一點沒有古巴人民的熱情洋溢,反倒是一身美利堅民族的拓荒勁頭。

海明威的後半生是在古巴抽菸喝酒燙頭度過的,他說「我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一個人的感覺像在家裡一樣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鄉,就是他命運歸宿的地方。」事實也是這樣,到了生命最後幾年,雖然有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黃袍加身,他依然沒有躲過基因的力量,在被抑鬱症折磨了許久之後,他選擇古巴作為命運的歸宿,用一枚子彈把自己埋葬在那裡,享年62歲。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菲茨傑拉德可能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個毀他一生才華的人,可憐的人啊。」

菲茨傑拉德的老婆澤爾達是個白富美,也是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文藝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慣菲茨傑拉德是個寵妻狂魔,認為這個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終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牽絆,他結了四次婚,風流韻事不斷。他對女性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把她們當哥們兒,一種是把她們當慾望。他把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說中,他的主人公們都不被愛情牽絆,就算為愛情所苦,也是出於對「忠貞」「奉獻」這類情操的執著,所以他筆下的美好愛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徵意義。

「硬漢特質」其實需要一個「硬心腸」做底子,但「硬心腸」本質上都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自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能寫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與無情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世間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沒有多少,也談不上自我,自戀卻一點不少,想要申請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兩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結了兩次婚,父親飲彈自殺,他自己戰傷復發,導致長期失眠,半夜經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創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讓他這期間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彷徨、悲觀、迷茫的末世情緒,所以海明威被視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迷失的一代」是文壇上的一個作家群,他們年紀都不大,二三十歲,聚集在巴黎,在經歷了戰爭的荒誕性之後,三觀被震的粉碎,新的三觀還沒找到,於是個個都表現的憤世嫉俗,一個比一個更墮落,他們熱衷頹廢、混亂、放浪形骸,有錢的醉生夢死,沒錢的自暴自棄。

海明威一開始混跡於此,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厭惡愚蠢、失控、軟弱,他馬上退群,不想跟這群脂粉氣的文人廝混了,他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在佛羅里達的基韋斯特定居。

基韋斯特是佛羅里達最南端的小城,幾乎是個孤懸海外的狀態,這個小島在地圖上的造型就很合海明威的胃口,自我放逐中的遺世獨立。

現在的佛羅里達雖然是美國大州,再加上迪斯尼樂園的加持,成了旅遊中心,搞的到處萌萌噠,但是回到上個世紀,這裡是美國的煙瘴之地,非常原生態,也不太平,靠近古巴,不知道哪一天導彈就飛過來了,島上居民很少,大部分以捕魚為生。海明威在碧海藍天中過了幾年平淡日子,養養貓,喝喝酒,碼碼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農耕民族的終極美夢,但這種淡出鳥的日子哪裡是海明威該過的?他一扭頭扛上獵槍跟著狩獵隊去了非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在非洲浪了一年,回來後海明威寫了《乞力馬紮羅的雪》。兩年之後,西班牙內戰爆發了,海明威又一頭扎進西班牙,並根據他在西班牙的經歷寫了《喪鐘為誰而鳴》,接著二戰爆發了,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雖然德國潛艇從來也沒跑到佛羅里達溜達,但是海明威躍躍欲試的心情不難理解。1941年蘇聯克格勃招募特工,海明威竟然還去報了個名,他對人生不設界的心態值得學習,只是這個特工太菜了,空掛名,什麼忙也沒幫上。

二戰結束後,海明威定居古巴,他熱愛古巴,熱愛加勒比海,熱愛雪茄,沒有比古巴更適合他靈魂的地方了。也正是從古巴漁民的身上,他深受啟發,寫了給他帶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只是這個「老人」一點沒有古巴人民的熱情洋溢,反倒是一身美利堅民族的拓荒勁頭。

海明威的後半生是在古巴抽菸喝酒燙頭度過的,他說「我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一個人的感覺像在家裡一樣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鄉,就是他命運歸宿的地方。」事實也是這樣,到了生命最後幾年,雖然有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黃袍加身,他依然沒有躲過基因的力量,在被抑鬱症折磨了許久之後,他選擇古巴作為命運的歸宿,用一枚子彈把自己埋葬在那裡,享年62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海明威雖然在古巴待了他人生最長的時間,也深愛西班牙文,但他從生到死,都是個如假包換的美國佬兒,拉美文學沒有影響到他,他的寫作風格非常硬核,是徹頭徹尾的藍血歐美範兒。大家有興趣可以比較一下馬爾克斯,荒誕中帶著對人性的體諒才是拉美文學的特點,海明威不是。

海明威的三觀冷峭,「人類文明」在他面前始終抬不起頭來,他一生凜凜,不悲天憫人,只熱愛粗野生命力,蔑視一切文明包裝下的文雅和精緻,他把所有的熱情都給了「冷酷」,並通過天才般的洞察力和表現力把後者豐富到一種耐人尋味的程度。

美國人一看,哎呀,這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啊,個人主義裡面不乏人文關懷,紅脖子勁頭中還有那麼一點騎士精神,完美,趕緊封神,海明威就成了美國精神的象徵。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菲茨傑拉德可能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個毀他一生才華的人,可憐的人啊。」

菲茨傑拉德的老婆澤爾達是個白富美,也是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文藝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慣菲茨傑拉德是個寵妻狂魔,認為這個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終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牽絆,他結了四次婚,風流韻事不斷。他對女性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把她們當哥們兒,一種是把她們當慾望。他把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說中,他的主人公們都不被愛情牽絆,就算為愛情所苦,也是出於對「忠貞」「奉獻」這類情操的執著,所以他筆下的美好愛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徵意義。

「硬漢特質」其實需要一個「硬心腸」做底子,但「硬心腸」本質上都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自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能寫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與無情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世間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沒有多少,也談不上自我,自戀卻一點不少,想要申請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兩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結了兩次婚,父親飲彈自殺,他自己戰傷復發,導致長期失眠,半夜經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創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讓他這期間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彷徨、悲觀、迷茫的末世情緒,所以海明威被視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迷失的一代」是文壇上的一個作家群,他們年紀都不大,二三十歲,聚集在巴黎,在經歷了戰爭的荒誕性之後,三觀被震的粉碎,新的三觀還沒找到,於是個個都表現的憤世嫉俗,一個比一個更墮落,他們熱衷頹廢、混亂、放浪形骸,有錢的醉生夢死,沒錢的自暴自棄。

海明威一開始混跡於此,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厭惡愚蠢、失控、軟弱,他馬上退群,不想跟這群脂粉氣的文人廝混了,他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在佛羅里達的基韋斯特定居。

基韋斯特是佛羅里達最南端的小城,幾乎是個孤懸海外的狀態,這個小島在地圖上的造型就很合海明威的胃口,自我放逐中的遺世獨立。

現在的佛羅里達雖然是美國大州,再加上迪斯尼樂園的加持,成了旅遊中心,搞的到處萌萌噠,但是回到上個世紀,這裡是美國的煙瘴之地,非常原生態,也不太平,靠近古巴,不知道哪一天導彈就飛過來了,島上居民很少,大部分以捕魚為生。海明威在碧海藍天中過了幾年平淡日子,養養貓,喝喝酒,碼碼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農耕民族的終極美夢,但這種淡出鳥的日子哪裡是海明威該過的?他一扭頭扛上獵槍跟著狩獵隊去了非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在非洲浪了一年,回來後海明威寫了《乞力馬紮羅的雪》。兩年之後,西班牙內戰爆發了,海明威又一頭扎進西班牙,並根據他在西班牙的經歷寫了《喪鐘為誰而鳴》,接著二戰爆發了,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雖然德國潛艇從來也沒跑到佛羅里達溜達,但是海明威躍躍欲試的心情不難理解。1941年蘇聯克格勃招募特工,海明威竟然還去報了個名,他對人生不設界的心態值得學習,只是這個特工太菜了,空掛名,什麼忙也沒幫上。

二戰結束後,海明威定居古巴,他熱愛古巴,熱愛加勒比海,熱愛雪茄,沒有比古巴更適合他靈魂的地方了。也正是從古巴漁民的身上,他深受啟發,寫了給他帶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只是這個「老人」一點沒有古巴人民的熱情洋溢,反倒是一身美利堅民族的拓荒勁頭。

海明威的後半生是在古巴抽菸喝酒燙頭度過的,他說「我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一個人的感覺像在家裡一樣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鄉,就是他命運歸宿的地方。」事實也是這樣,到了生命最後幾年,雖然有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黃袍加身,他依然沒有躲過基因的力量,在被抑鬱症折磨了許久之後,他選擇古巴作為命運的歸宿,用一枚子彈把自己埋葬在那裡,享年62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海明威雖然在古巴待了他人生最長的時間,也深愛西班牙文,但他從生到死,都是個如假包換的美國佬兒,拉美文學沒有影響到他,他的寫作風格非常硬核,是徹頭徹尾的藍血歐美範兒。大家有興趣可以比較一下馬爾克斯,荒誕中帶著對人性的體諒才是拉美文學的特點,海明威不是。

海明威的三觀冷峭,「人類文明」在他面前始終抬不起頭來,他一生凜凜,不悲天憫人,只熱愛粗野生命力,蔑視一切文明包裝下的文雅和精緻,他把所有的熱情都給了「冷酷」,並通過天才般的洞察力和表現力把後者豐富到一種耐人尋味的程度。

美國人一看,哎呀,這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啊,個人主義裡面不乏人文關懷,紅脖子勁頭中還有那麼一點騎士精神,完美,趕緊封神,海明威就成了美國精神的象徵。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文學作品,因為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的,所以在外族看來,理解起來都有那麼一點隔靴搔癢,對於我們來說,海明威的好,固然有文學意義上的,但翻譯過來之後,神韻損失大半,用不著硬跪,他跟魯迅類似,代表的是美國人認可的民族精神,這個才是最值得玩味的。

你如果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美國人的本質不在那些聖母心爆棚的好萊塢電影裡,「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價值觀是輸出用的,讓別人都為「自由平等博愛」所累吧,自己呢?自己要「海明威」——「冷酷、粗糲、自我、彪悍、永不放棄」,這才是美國的民族精神。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搜歷史

ID |soulishi

作者 | 秦瞳

一百二十年前,有一個小男孩在美國的芝加哥郊區出生了,他活蹦亂跳,開朗陽光,作為音樂教師的母親很欣慰,老海家有祖傳的抑鬱症,看來這個孩子成功避開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親還是高興的太早,這個小男孩到底是沒有逃過家族魔咒,在62年後引槍自爆,不等上帝召喚,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見上帝之前度過了豐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盤旋在美國的高考作文中不肯離去,他就是一代文學巨匠,海明威。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據說是海明威年輕時,沒想到這麼帥吧

小海明威慢慢長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喜歡打獵、釣魚、在野外露營,他天性不喜束縛,蔑視權威,愛刺激、愛冒險,誰的話也不聽,父母表示管教無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剛剛19歲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的工作,奔赴歐洲參戰了。一戰時,美國參戰有限,歐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國才決定參戰,同時期的很多美國名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參加過一戰,但大部分都沒有過多介入戰爭,要麼留守後方在救護車上畫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麼剛剛培訓好就被通知戰爭結束了,比方菲茨傑拉德;要麼就是連戰爭的影子都沒見到,卻吹了一輩子的牛,號稱自己上過戰場,比方福克納。

但是海明威不一樣,他也在後勤開救護車,只是把救護車開出坦克的質感,在意大利戰場上衝鋒陷陣,被榴彈炮擊中,身受重傷。海明威是個內心深處熱愛冒險的人,「危險」帶給他無以倫比思考和震撼,這讓他的體驗感大呼過癮,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幾乎是哪裡打仗就去往哪裡,固然有做記者留下的職業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這口有關。

他一生中趕上兩次世界大戰,他都有親臨現場,兩次大戰之間他也不肯閒著,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去圍觀了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後,海明威長住古巴,跟卡斯特羅稱兄道弟,卡斯特羅很高興,送給他一個雪茄盒,上面寫著「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的視野和格局不落國界俗套,「不折騰毋寧死」才是他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我們看到的海明威長這樣…

一戰結束後,海明威重操舊業,做回自己的報社記者,他跟著工作四處飄蕩,分別在多倫多、芝加哥住過一段時間,給報紙寫稿子掙錢養家。但是這種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歲的海明威辭了工作,帶著家眷來到了巴黎。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戰後的巴黎金光閃閃,住滿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隨便推開午夜巴黎的一間小酒館,都有可能碰到後來文壇的半壁江山,這種文藝青年在小酒館吹牛泡妞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以至於多少年後,村上春樹都要穿著跑鞋去巴黎小酒館打個卡,吸點靈氣傍身。2011年,伍迪・艾倫也決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坦因、畢加索、達利、艾略特、馬蒂斯這些大師們拉出來,挨個兒跪了一遍。

但這都是後話,當時混跡在巴黎的海明威並不得志,無財無貌,舉止俗鄙,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個時候《太陽照常升起》剛剛寫了個開頭,但是菲茨傑拉德對他一見傾心,親手為他修改第一章,還給他拉出版社的資源,兩個人好的如膠似漆。菲茨傑拉德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他哪裡知道眼前這位硬漢將來要活成美國人的脊樑,他只是單純的被海明威堅硬、勇敢甚至瘋狂的男子氣概所吸引。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對菲茨傑拉德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菲茨傑拉德可能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個毀他一生才華的人,可憐的人啊。」

菲茨傑拉德的老婆澤爾達是個白富美,也是個自我意識強烈的文藝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慣菲茨傑拉德是個寵妻狂魔,認為這個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終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牽絆,他結了四次婚,風流韻事不斷。他對女性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把她們當哥們兒,一種是把她們當慾望。他把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說中,他的主人公們都不被愛情牽絆,就算為愛情所苦,也是出於對「忠貞」「奉獻」這類情操的執著,所以他筆下的美好愛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徵意義。

「硬漢特質」其實需要一個「硬心腸」做底子,但「硬心腸」本質上都源於一種對自我的堅持。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自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能寫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與無情又有什麼關係?當然,世間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沒有多少,也談不上自我,自戀卻一點不少,想要申請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兩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結了兩次婚,父親飲彈自殺,他自己戰傷復發,導致長期失眠,半夜經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創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讓他這期間的作品無不流露出彷徨、悲觀、迷茫的末世情緒,所以海明威被視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迷失的一代」是文壇上的一個作家群,他們年紀都不大,二三十歲,聚集在巴黎,在經歷了戰爭的荒誕性之後,三觀被震的粉碎,新的三觀還沒找到,於是個個都表現的憤世嫉俗,一個比一個更墮落,他們熱衷頹廢、混亂、放浪形骸,有錢的醉生夢死,沒錢的自暴自棄。

海明威一開始混跡於此,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厭惡愚蠢、失控、軟弱,他馬上退群,不想跟這群脂粉氣的文人廝混了,他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在佛羅里達的基韋斯特定居。

基韋斯特是佛羅里達最南端的小城,幾乎是個孤懸海外的狀態,這個小島在地圖上的造型就很合海明威的胃口,自我放逐中的遺世獨立。

現在的佛羅里達雖然是美國大州,再加上迪斯尼樂園的加持,成了旅遊中心,搞的到處萌萌噠,但是回到上個世紀,這裡是美國的煙瘴之地,非常原生態,也不太平,靠近古巴,不知道哪一天導彈就飛過來了,島上居民很少,大部分以捕魚為生。海明威在碧海藍天中過了幾年平淡日子,養養貓,喝喝酒,碼碼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農耕民族的終極美夢,但這種淡出鳥的日子哪裡是海明威該過的?他一扭頭扛上獵槍跟著狩獵隊去了非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在非洲浪了一年,回來後海明威寫了《乞力馬紮羅的雪》。兩年之後,西班牙內戰爆發了,海明威又一頭扎進西班牙,並根據他在西班牙的經歷寫了《喪鐘為誰而鳴》,接著二戰爆發了,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雖然德國潛艇從來也沒跑到佛羅里達溜達,但是海明威躍躍欲試的心情不難理解。1941年蘇聯克格勃招募特工,海明威竟然還去報了個名,他對人生不設界的心態值得學習,只是這個特工太菜了,空掛名,什麼忙也沒幫上。

二戰結束後,海明威定居古巴,他熱愛古巴,熱愛加勒比海,熱愛雪茄,沒有比古巴更適合他靈魂的地方了。也正是從古巴漁民的身上,他深受啟發,寫了給他帶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只是這個「老人」一點沒有古巴人民的熱情洋溢,反倒是一身美利堅民族的拓荒勁頭。

海明威的後半生是在古巴抽菸喝酒燙頭度過的,他說「我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一個人的感覺像在家裡一樣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鄉,就是他命運歸宿的地方。」事實也是這樣,到了生命最後幾年,雖然有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黃袍加身,他依然沒有躲過基因的力量,在被抑鬱症折磨了許久之後,他選擇古巴作為命運的歸宿,用一枚子彈把自己埋葬在那裡,享年62歲。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海明威雖然在古巴待了他人生最長的時間,也深愛西班牙文,但他從生到死,都是個如假包換的美國佬兒,拉美文學沒有影響到他,他的寫作風格非常硬核,是徹頭徹尾的藍血歐美範兒。大家有興趣可以比較一下馬爾克斯,荒誕中帶著對人性的體諒才是拉美文學的特點,海明威不是。

海明威的三觀冷峭,「人類文明」在他面前始終抬不起頭來,他一生凜凜,不悲天憫人,只熱愛粗野生命力,蔑視一切文明包裝下的文雅和精緻,他把所有的熱情都給了「冷酷」,並通過天才般的洞察力和表現力把後者豐富到一種耐人尋味的程度。

美國人一看,哎呀,這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啊,個人主義裡面不乏人文關懷,紅脖子勁頭中還有那麼一點騎士精神,完美,趕緊封神,海明威就成了美國精神的象徵。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文學作品,因為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的,所以在外族看來,理解起來都有那麼一點隔靴搔癢,對於我們來說,海明威的好,固然有文學意義上的,但翻譯過來之後,神韻損失大半,用不著硬跪,他跟魯迅類似,代表的是美國人認可的民族精神,這個才是最值得玩味的。

你如果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美國人的本質不在那些聖母心爆棚的好萊塢電影裡,「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價值觀是輸出用的,讓別人都為「自由平等博愛」所累吧,自己呢?自己要「海明威」——「冷酷、粗糲、自我、彪悍、永不放棄」,這才是美國的民族精神。

如果你讀不懂海明威,就讀不懂美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