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眾所周知,海龜最愛的食物就是水母。而塑料袋的形狀又與水母極其相似。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人類把大海當做天然的垃圾處理廠,將大量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往海里扔,其中就包括塑料袋。塑料製品是一種非常難分解的材料,通常需要100-200年時間才能自然分解。

這些塑料袋被海龜當做水母吞嚥入腹,既無法消化也無法排出體外,更阻礙了它們正常進食,輕則導致海龜行動異常、繁育能力下降,重則會造成“腸梗阻”導致海龜死亡。

不只是海龜,可愛的抹香鯨和美麗的珊瑚礁也深受塑料袋等海洋垃圾的荼毒。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 ■■■■

2018年11月,一隻抹香鯨擱淺在印度尼西亞東海岸。人們在它的胃裡發現了大量的塑料廢棄物,包括115個塑料杯、4個塑料瓶、25個塑料袋、1個尼龍網、2雙拖鞋、1000多個塑料碎片。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塑料物質還會覆蓋珊瑚,阻擋陽光、氧氣,侵蝕並破壞珊瑚脆弱的表面,創造出幫助多種細菌成長的條件,甚至攜帶病原體,提高珊瑚疾病的發病率。

在珊瑚礁數量佔全球半數以上的東南亞,塑料導致珊瑚致死疾病的可能性從4%上升到了89%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被塑料纏住脖子絕望等死的海豹,吞進塑料垃圾活活餓死的海鳥……每年都有超過10萬隻海洋動物和100萬隻海鳥因塑料而死,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類!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一開始,人類對塑料垃圾並不在意,依然肆無忌憚地向大海里傾倒。這些塑料分解成顆粒,被魚蝦誤認為浮游生物吞食。

2017年,奧克蘭大學海洋科學協會研究發現:新西蘭市面上常見的9種可以商業捕撈的魚中,有8種魚長期攝入塑料垃圾。這些塑料中常含有致癌物等化學物質,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除了塑料垃圾外,人類排放的工業廢料威脅也潛伏在海洋深處。

2018年,英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的海水樣本中不光發現了塑料顆粒,還有一種持久性有害化學物質——聚氟化烷基化物質。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無獨有偶,在馬裡亞納海溝中的琴鉤蝦科動物身上,也發現了早已被禁用的化工原料——多氯聯苯(PCB)。

這類致癌物很容易堆積在脂肪組織,造成內臟和皮膚疾病,嚴重時則會威脅到腦部、神經、生殖和免疫系統,對胎兒也會產生惡劣影響。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那些被海洋垃圾奪去生命的動植物並不是汙染的唯一受害者,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遭到了反噬。

汙染物隨著潮汐和洋流漂往世界各地,順著食物鏈層層累積,最終回到人類自己身上。連日常飲用的自來水、每天食用的食鹽中也被檢查出塑料微粒的存在。

種種跡象表明,地球上已經不存在未受過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海洋汙染正在威脅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事實上,人類垃圾對於環境的破壞不侷限於海洋。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2017年,澳大利亞聖誕島出現令人心碎一幕。母海龜在垃圾堆中拼命撥開垃圾產卵,出生的小海龜則拼命爬出垃圾堆重返大海,有不少小海龜在半路夭折。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曾經是人間淨土的珠穆朗瑪峰,卻因為近年來攀登珠峰的人越來越多,廢棄物也逐年增多,現在遍地都是垃圾。

2019年起,為減少珠峰垃圾清運的難度,遊客大本營將後撤至絨布寺一帶。


“救救她,她只是一位懷孕的媽媽!”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

有人會說我們能做的對大環境起不到決定性影響,但是積少成多,我們隨手做的一件小事,都會減輕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

  • 減少使用一次性製品,如塑料袋、吸管、中性筆等;多使用環保袋和易降解的紙吸管或者麥秸吸管;多使用鋼筆。
  • 出門在外自帶杯子和水,減少購買塑料瓶裝飲料。
  • 減少保鮮膜和保鮮袋的使用;多使用密封罐。
  • ……

保護環境,我們能做的還有許多。低碳出行、綠色生活,但願看到這篇文章的每個人都能有所觸動,日常養成愛護地球環境的習慣。

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僅在拯救地球,更是拯救人類自己。

要記住:“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