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骨折 藥品 體育 骨科 醫脈通神經科 2019-08-29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步態障礙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造成其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發病信號。那麼。在老年人群中步態障礙究竟與那些疾病有關呢?如何鑑別?本文將帶你從生理機制開始層層剖析。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步態障礙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造成其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發病信號。那麼。在老年人群中步態障礙究竟與那些疾病有關呢?如何鑑別?本文將帶你從生理機制開始層層剖析。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步態的生理學機制

步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活動之一,而步態在人體的自主活動和意識調控下可有不同表現,當出現步態障礙時,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發現潛在調控通路問題。當然,對步態的生理機制的瞭解貫穿了整個診斷思考環節。

步態週期指一隻腳著地到這隻腳再次著地的時間內所做出的動作轉換。步態週期包括支撐期和擺動期,支撐期的開始為前腳著地開始(足跟著地或者足尖著地)。在支撐期,支撐腿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身體重量。支撐期快結束時有一個擺動前期,身體重心前移,隨之再次抬腿向前並著地。

➤ 支撐期分為四個時相——觸地、落地、支撐中期、支撐末期。

➤ 擺動期也分為四個時期——前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擺動末期。

支撐期的作用為支撐體重,擺動期的作用為向前移動肢體。單足支撐期(單足站立)與雙足支撐期(雙足站立)交替。

衡量步態有許多參數——步速、步幅、步長、步幅時間、步長時間。行走時至少有一隻腳是著地的,有兩個時期是雙足著地。當不再有雙足著地的時間了,走就變成跑了。正常成年人在水平路面行走的速度為每分鐘80m,大約113m,步幅約1.41m,60%的時間為支撐期,40%為擺動期,10%的時間雙足著地。身體重心位於骶2脊椎之前。步態正常時,有效的步態通過旋轉和傾斜骨盆及屈伸參加運動的關節使重心移動距離最小。步態障礙時增加了重心移動的距離,做功增加。患者一般會通過降低行走速度、採取代償性動作來提高運動效率。姿勢異常除了消耗更多的能量外,還增加了摔倒的風險及生物力學損傷的易感性。

步態是身體的推進運動,與機體在靜止和活動時對姿勢和平衡的控制有關。人體的重心主要為於上半身(佔體重的2/3),而保持穩定性要求身體的重心必須保持在狹窄底面的垂體投影內,穩定性的邊界為倒錐形,頂點在腳部、底部在頭部附近,其底部前後徑約為12.5°,橫徑約為16°。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步態障礙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造成其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發病信號。那麼。在老年人群中步態障礙究竟與那些疾病有關呢?如何鑑別?本文將帶你從生理機制開始層層剖析。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步態的生理學機制

步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活動之一,而步態在人體的自主活動和意識調控下可有不同表現,當出現步態障礙時,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發現潛在調控通路問題。當然,對步態的生理機制的瞭解貫穿了整個診斷思考環節。

步態週期指一隻腳著地到這隻腳再次著地的時間內所做出的動作轉換。步態週期包括支撐期和擺動期,支撐期的開始為前腳著地開始(足跟著地或者足尖著地)。在支撐期,支撐腿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身體重量。支撐期快結束時有一個擺動前期,身體重心前移,隨之再次抬腿向前並著地。

➤ 支撐期分為四個時相——觸地、落地、支撐中期、支撐末期。

➤ 擺動期也分為四個時期——前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擺動末期。

支撐期的作用為支撐體重,擺動期的作用為向前移動肢體。單足支撐期(單足站立)與雙足支撐期(雙足站立)交替。

衡量步態有許多參數——步速、步幅、步長、步幅時間、步長時間。行走時至少有一隻腳是著地的,有兩個時期是雙足著地。當不再有雙足著地的時間了,走就變成跑了。正常成年人在水平路面行走的速度為每分鐘80m,大約113m,步幅約1.41m,60%的時間為支撐期,40%為擺動期,10%的時間雙足著地。身體重心位於骶2脊椎之前。步態正常時,有效的步態通過旋轉和傾斜骨盆及屈伸參加運動的關節使重心移動距離最小。步態障礙時增加了重心移動的距離,做功增加。患者一般會通過降低行走速度、採取代償性動作來提高運動效率。姿勢異常除了消耗更多的能量外,還增加了摔倒的風險及生物力學損傷的易感性。

步態是身體的推進運動,與機體在靜止和活動時對姿勢和平衡的控制有關。人體的重心主要為於上半身(佔體重的2/3),而保持穩定性要求身體的重心必須保持在狹窄底面的垂體投影內,穩定性的邊界為倒錐形,頂點在腳部、底部在頭部附近,其底部前後徑約為12.5°,橫徑約為16°。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圖1 人體姿勢穩定性範圍

步態的調控

步行是一種複雜行為動作,除需控制啟動和停止活動外,還需根據機體內部及外部環境調整速度、步幅、節奏、方向和姿勢等。步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錐體束、基底節區、小腦等,目前可通過各種視頻分析、穿戴設備等運用運動學、空間和時間等手段測量步態和姿勢。

1. 脊髓中樞

脊髓中存在控制運動的“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由分佈於腰段等多個位置神經元構成的複雜神經元網絡組成,一部分用於支配伸肌、一部分用於屈肌。當人體活動時重心變化時,本體感覺通路被激活,發送信號至脊髓,“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發放不同的興奮和抑制信號,使肢體後部肌肉的興奮性產生節律性變化,造成伸肌和屈肌交替性收縮。可根據腳離開地面時的“擺動階段”和腳固定、腿伸展時的“站立階段”來分析。

2. 高級中樞

脊髓是控制步態及姿勢的初級中樞,而高級中樞則位於皮層、腦幹、小腦、深部灰質核團等結構中。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見表1。

表1 控制步態活動的高級中樞結構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步態障礙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造成其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發病信號。那麼。在老年人群中步態障礙究竟與那些疾病有關呢?如何鑑別?本文將帶你從生理機制開始層層剖析。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步態的生理學機制

步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活動之一,而步態在人體的自主活動和意識調控下可有不同表現,當出現步態障礙時,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發現潛在調控通路問題。當然,對步態的生理機制的瞭解貫穿了整個診斷思考環節。

步態週期指一隻腳著地到這隻腳再次著地的時間內所做出的動作轉換。步態週期包括支撐期和擺動期,支撐期的開始為前腳著地開始(足跟著地或者足尖著地)。在支撐期,支撐腿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身體重量。支撐期快結束時有一個擺動前期,身體重心前移,隨之再次抬腿向前並著地。

➤ 支撐期分為四個時相——觸地、落地、支撐中期、支撐末期。

➤ 擺動期也分為四個時期——前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擺動末期。

支撐期的作用為支撐體重,擺動期的作用為向前移動肢體。單足支撐期(單足站立)與雙足支撐期(雙足站立)交替。

衡量步態有許多參數——步速、步幅、步長、步幅時間、步長時間。行走時至少有一隻腳是著地的,有兩個時期是雙足著地。當不再有雙足著地的時間了,走就變成跑了。正常成年人在水平路面行走的速度為每分鐘80m,大約113m,步幅約1.41m,60%的時間為支撐期,40%為擺動期,10%的時間雙足著地。身體重心位於骶2脊椎之前。步態正常時,有效的步態通過旋轉和傾斜骨盆及屈伸參加運動的關節使重心移動距離最小。步態障礙時增加了重心移動的距離,做功增加。患者一般會通過降低行走速度、採取代償性動作來提高運動效率。姿勢異常除了消耗更多的能量外,還增加了摔倒的風險及生物力學損傷的易感性。

步態是身體的推進運動,與機體在靜止和活動時對姿勢和平衡的控制有關。人體的重心主要為於上半身(佔體重的2/3),而保持穩定性要求身體的重心必須保持在狹窄底面的垂體投影內,穩定性的邊界為倒錐形,頂點在腳部、底部在頭部附近,其底部前後徑約為12.5°,橫徑約為16°。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圖1 人體姿勢穩定性範圍

步態的調控

步行是一種複雜行為動作,除需控制啟動和停止活動外,還需根據機體內部及外部環境調整速度、步幅、節奏、方向和姿勢等。步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錐體束、基底節區、小腦等,目前可通過各種視頻分析、穿戴設備等運用運動學、空間和時間等手段測量步態和姿勢。

1. 脊髓中樞

脊髓中存在控制運動的“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由分佈於腰段等多個位置神經元構成的複雜神經元網絡組成,一部分用於支配伸肌、一部分用於屈肌。當人體活動時重心變化時,本體感覺通路被激活,發送信號至脊髓,“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發放不同的興奮和抑制信號,使肢體後部肌肉的興奮性產生節律性變化,造成伸肌和屈肌交替性收縮。可根據腳離開地面時的“擺動階段”和腳固定、腿伸展時的“站立階段”來分析。

2. 高級中樞

脊髓是控制步態及姿勢的初級中樞,而高級中樞則位於皮層、腦幹、小腦、深部灰質核團等結構中。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見表1。

表1 控制步態活動的高級中樞結構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流行病學特徵

目前研究顯示,60-97歲人群中步態障礙的患病率約為32%,80歲以上人群中為62%。步態障礙的影響可輕可重,包括造成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下降,繼發跌倒、骨折、死亡等。在65歲以上人群中約30%的患者出現跌倒,而跌倒的病因中約17%與平衡和步態有關。

步態障礙的分類

步態障礙可根據綜合徵類型進行分類,也可以通過神經科檢查後根據病因進行分類。疾病分類學提示步態異常綜合徵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疾病。低位疾病是由於周圍運動和感黨神經病變引起的。中位疾病包括偏癱、截癱、小腦性共濟失調、帕金森症、舞蹈症和肌張力障礙性疾病。高位疾病是指謹慎步態、皮質下和額葉功能障礙、獨立的步態啟動障得、額葉性步態異常,以及心因性步態異常。對步態異常的臨床症狀學的描述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步態障礙的評估診斷中首先需要區分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病因。非神經性原因包括視覺障礙(視力缺失、複視等)、骨科疾病、風溼性疾病、疼痛、藥物副作用、心肺功能障礙等。

神經科相關疾病

神經系統相關的步態障礙的評估常需結合患者的客觀體徵,如尿儲留、尿失禁、淡漠等,因患者常主訴“無力、無法行走等”,病史對診斷而言常無明顯用處。此外,詳細的神經科體格檢查對於診斷較為關鍵。

當負責機體運動的各個環節出現功能障礙時,可出現不同類型的步態障礙,根據其病因將其逐步劃分,具體見表2。

表2 老年人群神經性源性相關步態障礙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步態障礙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造成其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發病信號。那麼。在老年人群中步態障礙究竟與那些疾病有關呢?如何鑑別?本文將帶你從生理機制開始層層剖析。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步態的生理學機制

步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活動之一,而步態在人體的自主活動和意識調控下可有不同表現,當出現步態障礙時,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發現潛在調控通路問題。當然,對步態的生理機制的瞭解貫穿了整個診斷思考環節。

步態週期指一隻腳著地到這隻腳再次著地的時間內所做出的動作轉換。步態週期包括支撐期和擺動期,支撐期的開始為前腳著地開始(足跟著地或者足尖著地)。在支撐期,支撐腿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身體重量。支撐期快結束時有一個擺動前期,身體重心前移,隨之再次抬腿向前並著地。

➤ 支撐期分為四個時相——觸地、落地、支撐中期、支撐末期。

➤ 擺動期也分為四個時期——前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擺動末期。

支撐期的作用為支撐體重,擺動期的作用為向前移動肢體。單足支撐期(單足站立)與雙足支撐期(雙足站立)交替。

衡量步態有許多參數——步速、步幅、步長、步幅時間、步長時間。行走時至少有一隻腳是著地的,有兩個時期是雙足著地。當不再有雙足著地的時間了,走就變成跑了。正常成年人在水平路面行走的速度為每分鐘80m,大約113m,步幅約1.41m,60%的時間為支撐期,40%為擺動期,10%的時間雙足著地。身體重心位於骶2脊椎之前。步態正常時,有效的步態通過旋轉和傾斜骨盆及屈伸參加運動的關節使重心移動距離最小。步態障礙時增加了重心移動的距離,做功增加。患者一般會通過降低行走速度、採取代償性動作來提高運動效率。姿勢異常除了消耗更多的能量外,還增加了摔倒的風險及生物力學損傷的易感性。

步態是身體的推進運動,與機體在靜止和活動時對姿勢和平衡的控制有關。人體的重心主要為於上半身(佔體重的2/3),而保持穩定性要求身體的重心必須保持在狹窄底面的垂體投影內,穩定性的邊界為倒錐形,頂點在腳部、底部在頭部附近,其底部前後徑約為12.5°,橫徑約為16°。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圖1 人體姿勢穩定性範圍

步態的調控

步行是一種複雜行為動作,除需控制啟動和停止活動外,還需根據機體內部及外部環境調整速度、步幅、節奏、方向和姿勢等。步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錐體束、基底節區、小腦等,目前可通過各種視頻分析、穿戴設備等運用運動學、空間和時間等手段測量步態和姿勢。

1. 脊髓中樞

脊髓中存在控制運動的“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由分佈於腰段等多個位置神經元構成的複雜神經元網絡組成,一部分用於支配伸肌、一部分用於屈肌。當人體活動時重心變化時,本體感覺通路被激活,發送信號至脊髓,“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發放不同的興奮和抑制信號,使肢體後部肌肉的興奮性產生節律性變化,造成伸肌和屈肌交替性收縮。可根據腳離開地面時的“擺動階段”和腳固定、腿伸展時的“站立階段”來分析。

2. 高級中樞

脊髓是控制步態及姿勢的初級中樞,而高級中樞則位於皮層、腦幹、小腦、深部灰質核團等結構中。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見表1。

表1 控制步態活動的高級中樞結構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流行病學特徵

目前研究顯示,60-97歲人群中步態障礙的患病率約為32%,80歲以上人群中為62%。步態障礙的影響可輕可重,包括造成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下降,繼發跌倒、骨折、死亡等。在65歲以上人群中約30%的患者出現跌倒,而跌倒的病因中約17%與平衡和步態有關。

步態障礙的分類

步態障礙可根據綜合徵類型進行分類,也可以通過神經科檢查後根據病因進行分類。疾病分類學提示步態異常綜合徵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疾病。低位疾病是由於周圍運動和感黨神經病變引起的。中位疾病包括偏癱、截癱、小腦性共濟失調、帕金森症、舞蹈症和肌張力障礙性疾病。高位疾病是指謹慎步態、皮質下和額葉功能障礙、獨立的步態啟動障得、額葉性步態異常,以及心因性步態異常。對步態異常的臨床症狀學的描述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步態障礙的評估診斷中首先需要區分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病因。非神經性原因包括視覺障礙(視力缺失、複視等)、骨科疾病、風溼性疾病、疼痛、藥物副作用、心肺功能障礙等。

神經科相關疾病

神經系統相關的步態障礙的評估常需結合患者的客觀體徵,如尿儲留、尿失禁、淡漠等,因患者常主訴“無力、無法行走等”,病史對診斷而言常無明顯用處。此外,詳細的神經科體格檢查對於診斷較為關鍵。

當負責機體運動的各個環節出現功能障礙時,可出現不同類型的步態障礙,根據其病因將其逐步劃分,具體見表2。

表2 老年人群神經性源性相關步態障礙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步態障礙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造成其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發病信號。那麼。在老年人群中步態障礙究竟與那些疾病有關呢?如何鑑別?本文將帶你從生理機制開始層層剖析。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步態的生理學機制

步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活動之一,而步態在人體的自主活動和意識調控下可有不同表現,當出現步態障礙時,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發現潛在調控通路問題。當然,對步態的生理機制的瞭解貫穿了整個診斷思考環節。

步態週期指一隻腳著地到這隻腳再次著地的時間內所做出的動作轉換。步態週期包括支撐期和擺動期,支撐期的開始為前腳著地開始(足跟著地或者足尖著地)。在支撐期,支撐腿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身體重量。支撐期快結束時有一個擺動前期,身體重心前移,隨之再次抬腿向前並著地。

➤ 支撐期分為四個時相——觸地、落地、支撐中期、支撐末期。

➤ 擺動期也分為四個時期——前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擺動末期。

支撐期的作用為支撐體重,擺動期的作用為向前移動肢體。單足支撐期(單足站立)與雙足支撐期(雙足站立)交替。

衡量步態有許多參數——步速、步幅、步長、步幅時間、步長時間。行走時至少有一隻腳是著地的,有兩個時期是雙足著地。當不再有雙足著地的時間了,走就變成跑了。正常成年人在水平路面行走的速度為每分鐘80m,大約113m,步幅約1.41m,60%的時間為支撐期,40%為擺動期,10%的時間雙足著地。身體重心位於骶2脊椎之前。步態正常時,有效的步態通過旋轉和傾斜骨盆及屈伸參加運動的關節使重心移動距離最小。步態障礙時增加了重心移動的距離,做功增加。患者一般會通過降低行走速度、採取代償性動作來提高運動效率。姿勢異常除了消耗更多的能量外,還增加了摔倒的風險及生物力學損傷的易感性。

步態是身體的推進運動,與機體在靜止和活動時對姿勢和平衡的控制有關。人體的重心主要為於上半身(佔體重的2/3),而保持穩定性要求身體的重心必須保持在狹窄底面的垂體投影內,穩定性的邊界為倒錐形,頂點在腳部、底部在頭部附近,其底部前後徑約為12.5°,橫徑約為16°。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圖1 人體姿勢穩定性範圍

步態的調控

步行是一種複雜行為動作,除需控制啟動和停止活動外,還需根據機體內部及外部環境調整速度、步幅、節奏、方向和姿勢等。步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錐體束、基底節區、小腦等,目前可通過各種視頻分析、穿戴設備等運用運動學、空間和時間等手段測量步態和姿勢。

1. 脊髓中樞

脊髓中存在控制運動的“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由分佈於腰段等多個位置神經元構成的複雜神經元網絡組成,一部分用於支配伸肌、一部分用於屈肌。當人體活動時重心變化時,本體感覺通路被激活,發送信號至脊髓,“中樞性節律性控制器”發放不同的興奮和抑制信號,使肢體後部肌肉的興奮性產生節律性變化,造成伸肌和屈肌交替性收縮。可根據腳離開地面時的“擺動階段”和腳固定、腿伸展時的“站立階段”來分析。

2. 高級中樞

脊髓是控制步態及姿勢的初級中樞,而高級中樞則位於皮層、腦幹、小腦、深部灰質核團等結構中。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見表1。

表1 控制步態活動的高級中樞結構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流行病學特徵

目前研究顯示,60-97歲人群中步態障礙的患病率約為32%,80歲以上人群中為62%。步態障礙的影響可輕可重,包括造成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下降,繼發跌倒、骨折、死亡等。在65歲以上人群中約30%的患者出現跌倒,而跌倒的病因中約17%與平衡和步態有關。

步態障礙的分類

步態障礙可根據綜合徵類型進行分類,也可以通過神經科檢查後根據病因進行分類。疾病分類學提示步態異常綜合徵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疾病。低位疾病是由於周圍運動和感黨神經病變引起的。中位疾病包括偏癱、截癱、小腦性共濟失調、帕金森症、舞蹈症和肌張力障礙性疾病。高位疾病是指謹慎步態、皮質下和額葉功能障礙、獨立的步態啟動障得、額葉性步態異常,以及心因性步態異常。對步態異常的臨床症狀學的描述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步態障礙的評估診斷中首先需要區分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病因。非神經性原因包括視覺障礙(視力缺失、複視等)、骨科疾病、風溼性疾病、疼痛、藥物副作用、心肺功能障礙等。

神經科相關疾病

神經系統相關的步態障礙的評估常需結合患者的客觀體徵,如尿儲留、尿失禁、淡漠等,因患者常主訴“無力、無法行走等”,病史對診斷而言常無明顯用處。此外,詳細的神經科體格檢查對於診斷較為關鍵。

當負責機體運動的各個環節出現功能障礙時,可出現不同類型的步態障礙,根據其病因將其逐步劃分,具體見表2。

表2 老年人群神經性源性相關步態障礙

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層層剖析老年人群中的“步態異常”丨臨床必備

總結

步態障礙是一種涉及多系統多因素的疾病,需通過詳細的查體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進一步明確。在老年人群中,神經系統相關的步態障礙較為多見,主要包括神經變性病、血管性疾病以及周圍神經肌肉肌病等相關的步態異常。本文簡要概括了相關疾病引起的步態障礙的表現及識別,旨在幫助臨床診斷。

參考文獻:

[1]Nonnekes J, Goselink R J M, et 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 of gait, balance and posture: a sign-based approach[J].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8, 14(3).

[2]Snijders, Anke H, Warrenburg V D, et al. Neurological gait disorders in elderly people: clinical approach and classification[J]. Lancet Neurology, 2007, 6(1):63-74.

[3]Pirker W, Katzenschlager R. Gait disorders in adults and the elderly:A clinical guide[J].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017, 129(3):81-95.

[4]Baker J M. Gait Disorders *[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S0002934317312950.

[5]William W. Campbell. DeJong神經系統檢查[M]. 201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