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古詩 詩歌 唐朝 杜甫 新週刊 新週刊 2017-10-28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西川,中國當代詩人,他和海子、駱一禾被譽為“北大三詩人”。圖/李偉

文/羅嶼

在西川看來,只有努力成為唐代詩人的同代人,瞭解他們的經歷、稟賦、信仰、偏好,以及他們所面對的複雜的社會歷史局面,才能找到那條通向唐詩的迷人通道。

詩人西川常會面對這樣的質疑:“你們當代詩人何時可以寫出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樣朗朗上口的詩歌?”西川的回覆是:“我同意你的看法,但請把對新詩的批評用古文再講一遍。”

中國古漢語以“字”為基本語義單位,現代詩歌以“詞”為基本語義單位。“一個人使用古漢語思考問題,和一個人使用現代漢語思考問題,他的思維方式、他所面對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人們為何喜歡站在古詩角度批評新詩?“究其根本,在於大多數人對古詩的不瞭解。”西川說。而這就涉及一個問題:現代人該採取何種態度閱讀古詩?西川在2016年第6期《十月》雜誌上發表的長文《唐詩的讀法》,就是要回應這一問題。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錄製現場,節目播出以後引發了一陣“詩詞熱”。圖/央視網

談及唐詩,人們大多想到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分析其立意之高、用語之妙,有時會挪用幾句以抒自己或俗或雅之情。但西川覺得,這樣的閱讀與引用,不過是現代半文盲、小資或自詡的文人雅士在把玩唐詩、享用古人。

“很多人討論唐詩,討論的只有‘詩’,沒有‘唐’。他們討論唐詩的方式與他們討論宋詩或明清詩的方式沒有區別。

他們不去考慮唐人怎樣寫詩,寫詩與唐人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唐人如何處理自己的時代……”在西川看來,只有努力成為唐代詩人的同代人,才能獲得討論唐詩的某種資格,才有可能找到那條通向唐詩的迷人通道。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飛花令”是唐朝詩人在酒會上最喜歡玩的酒令之一,過年期間火爆電視熒屏的《中國詩詞大會》中也採用這種環節來考驗選手。圖/《十八學士圖》

唐詩也有很多平庸之作,只是今人大多隻知《唐詩三百首》,不知《全唐詩》。

如何成為唐代詩人的同代人?首先,要放眼於過去那個大的時代,瞭解唐人的經歷、稟賦、信仰、偏好,以及他們所面對的複雜的社會歷史局面。

西川以杜甫為例,討論杜甫就必須談到安史之亂:“杜甫的寫作,成就於安史之亂。如果不討論安史之亂使唐朝元氣大傷,危機、動盪接踵而至,不討論安史之亂讓多少萬人喪命,你談論的杜甫,就只是文字中的杜甫、文獻中的杜甫,而不是那個以詩歌介入唐宋之變的偉大詩人。”

西川同時認為,安史之亂也是解碼韓愈作品的一把鑰匙。韓愈在思想領域提倡迴歸儒家道統,在文學領域搞古文運動,他反對君王迎佛骨,原因是,他認為釋迦牟尼也像安祿山一樣是異種。

這樣的理由在今天看來未免可笑,但若回到歷史的語境我們會發現,安史之亂後黨爭、宦官政治、藩鎮割據局面形成,大唐再沒有昔日的富足與安定,因而韓愈所有的主張都源自中原民族的切膚之痛。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重要轉折點,唐朝由此從強盛轉向衰落。圖/Sohu

今人對唐代偉大詩人的排序基本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而在宋代,擁有“大才”的韓愈和白居易、王維相比,卻更有影響力。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說,李白、杜甫、韓愈這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蘇軾的弟弟蘇轍甚至認為:“唐人詩當推韓杜。”

宋人的文學品位為何沒有延續至今?很可能與五四有關。五四運動以反傳統為特色,這對主張儒家道統的韓愈顯然不利。當年,對韓愈批評最甚的是周作人,稱其“是封建文人的代表,熱中躁進,頑固妄誕而膽小,干謁宰相,以勢利教兒子,滿口禮教”。

在西川看來,這種批評某種程度上也源於韓愈的才能是周作人無法欣賞的。“如果只能欣賞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又怎麼理解韓愈的‘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薰腥臊’?但當週作人如此貶損韓愈,其實他也是在貶損仰慕韓愈的杜牧、劉禹錫、李商隱、蘇軾、蘇轍等人。”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唐國史補》記載,“韓愈好奇,與客登華山絕峰,度不可返,乃作遺書,發狂慟哭。”可謂是真性情。圖/10yan.

由韓愈被現代人低估可以看出,世事流轉,大唐詩歌已被後世歷代文人進行過篩選。只是這種篩選,依靠的很可能只是個人趣味、時代趣味,未必客觀。“我們以‘開合度’形容一個人才能的大小。

就像摺扇,有的人能打開40度,有的能打開180度。擁有40度才能的人,很難欣賞擁有180度才能之人。因此,前代作家是否偉大,有賴於後代能否出現偉大的讀者,解讀出前人的偉大。”

西川以清代為例,由於王士禎主“神韻”,袁枚主“性靈”,在他們的影響下,降低的不僅是韓愈在唐代詩人中的地位,甚至影響了今人對杜甫的解讀。

由於袁枚不能接受杜甫的某些重要詩歌,以至於今天人們在談論杜甫時,常想到“兩個黃鸝鳴翠柳”“桃花一簇開無主”這樣的詩句,強調杜甫率意甚至頑皮的一面,“彷彿那個死裡逃生又顛沛至死的杜甫反倒是刻意做出來的”。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韓愈紀念館,位於潮州城東筆架山麓。唐元和十四年,韓愈貶任潮州刺史,在任期間在潮州興辦教育、大修水利。圖/sina

清代人對唐詩的一次“最重要”篩選,莫過於蘅塘退士篩選編的《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編成於18世紀,是清代中期的文學趣味。

今人探討唐詩,大多以《唐詩三百首》為基礎,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是以清朝人的眼光看待唐詩的。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是,蘅塘退士本是為發矇兒童編選此書。

同樣編成於清代的《全唐詩》雖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篇目重複),但那約5萬首唐詩還是比《唐詩三百首》更能全面展示唐代詩人的風貌。但所謂“全唐詩”依然不全。

在湖南洞庭湖區石渚一帶的一個被稱作“長沙窯”的唐代窯址上,近年曾發現大量陶瓷器。在已知瓷器的器身上,有100餘首唐代詩歌,其中只有10首見於《全唐詩》。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2014年在長沙市博物館“黑石號沉船唐代長沙窯瓷器展”系列活動,展出了一批唐代商船裡撈出的長沙窯精美瓷器。圖/大湘網

西川說:“這些詩歌多為工匠或底層文人所作,內容涉及閨情、風情、開悟、道德、飲酒、邊塞、遊戲等。”由此可見,在唐代,詩歌在人們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

據說,中唐以後,在人流密集的名勝、街市、驛站、寺院,都會有為詩興大發的人們準備好的供題詩用的白牆和詩板,就連小流氓身上的刺青也是“詩意圖”一類。

西川表示,若通讀或約略瀏覽過《全唐詩》就會發現,唐詩也有很多平庸之作,而讀《唐詩三百首》則只會領悟唐詩“那沒有陰影的偉大”,因為“所有的經典都是萎縮為經典的。

它的時代因素、思想因素、歷史因素、文化因素都沒有了,只剩一個文本。只有讀《全唐詩》才可以讀到整個唐代的社會狀況、文化行進狀況、唐人感受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才能夠了解到唐詩是怎麼寫出來的”。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步輦圖》——閻立本(唐),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中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吊兒郎當的和尚詩歌,對那些愁眉苦臉、自視高雅的現代人而言,不啻為清醒劑。

正因如此,今天我們若擴大唐詩閱讀範圍,也許會有很多意外收穫。比如,談及晚唐詩,人們大多想到廢城荒殿、夕陽冷雨、殘花敗景,想到擅寫無題詩的李商隱,想到寫“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的杜牧。

然而,如果你讀過《十一家注孫子》,就會發現風流才子杜牧居然是春秋孫武兵書的注者之一。西川甚至認為,在從三國曹操到宋代諸公的十一家注者當中,杜牧的註文最好、最博學豐贍,詩人胸中宛如藏著千軍萬馬、千巖萬壑。

比如,“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被杜牧闡釋為“以我之政,料敵之政;以我之將,料敵之將;以我之眾,料敵之眾;以我之食,料敵之食;以我之地,料敵之地。校量已定,優劣短長皆先見之,然後起兵,故有百戰百勝也”。字裡行間,頗有軍事家見地。西川常想,這位杜牧與那個寫“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杜牧既然是同一個人,那麼他的精神疆域究竟有多大?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杜牧十幾歲的時候,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圖/sina

至於李商隱,他模仿韓愈“以文為詩”創作《韓碑》,“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這些詩句完全不同於我們熟知的“相見時難別亦難”“蠟炬成灰淚始幹”。“論才能,李商隱的開合度也很大,只是我們後人把他讀窄了。”

擴大閱讀邊界後,我們還可以領略由王梵志、寒山、拾得、賈島等人構成的唐詩中的和尚寫作風景。比如王梵志寫“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這樣淺白且吊兒郎當的寫法,自然不是後世某些君子學人所喜愛的,所以他們選擇看不見。不過在西川看來,“在多愁善感、愁眉苦臉、自視高雅、自我作踐、相信‘生活在遠方’的詩作者和詩讀者的桌子上放一本《王梵志詩集》,不啻為一服清醒劑”。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2017年中國國際時裝週。融合了詩歌、山水等文化元素的旗袍仍是T臺上的焦點。圖/視覺中國

其實我們今天忽略的和尚詩歌,曾經迷倒過一大批中國古代大文人,比如王安石、朱熹、陸游等人都是寒山的“粉絲”,寒山的影響力甚至遠播海外,垮掉派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就曾說,寒山乃嬉皮士在中國唐代的老祖宗。

與這些創作“非主流”詩歌的癲僧不同,唐代大多數詩人走的還是一條“常規道路”:科舉。“比如北宋王安石編的《唐百家詩選》中近90%的詩人蔘加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者62人,佔入選詩人總數的72%。而《唐詩三百首》中入選詩人77位,進士出身者46人。”

與進士科考配合的,還有一個“行卷制度”。“就是在考試之前,拜訪公卿碩儒和掌握考試大權的人,遞上你的詩賦,以期他們能對你有個好印象,這有利於你在考試中拿到好名次。”西川認為,促進唐代詩歌成就的,雖然不僅僅有科舉制度,但是以詩賦取士還是促進了唐代社會對詩歌寫作的重視。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唐)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作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

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古詩用典,客觀上就是要將你排除在外。

正是科舉制度以及進士文化的存在,對今人而言,“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西川說:“這話有些冷酷,但現代人真正進入進士文化確實不容易。因為唐代詩人的進士出身,意味著他們讀的那些書我們沒讀過,他們受的整套儒家教育我們沒受過。甚至古詩用典,客觀上就是要將你排除在外,因為你沒有受過訓練你就讀不懂。”

都說白居易寫詩但求“老嫗能解”,但是淺白的白居易似乎並不真正在乎在老太太們中間獲得鐵桿粉絲團。“白居易當年在杭州做官,出門時‘上馬復呼賓,湖邊景氣新。管絃三數事,騎從十餘人’。這是怎樣一種架勢?

從杭州回到洛陽,白居易興建的宅園佔地有17畝。所以,白居易是那個時代精華中的精華,是居高臨下的人。他詩歌中的士大夫趣味、頹靡中的快意、虛無中的豁達,根本不是當代人淺薄的勵志正能量賀卡填詞。”

世人講白居易憫農,西川覺得:“他主要是說給好友元稹、劉禹錫聽的,然後再傳播給其他讀書人,或者皇帝也包括在內。”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白居易故居紀念館位於洛陽市郊區,是仿唐式建築風格。圖/中國新聞網

白居易曾與韓愈同朝為官,但二人似乎並無太多交情。“白居易、元稹都是老清新,韓愈則焦慮得多。”但他們也並非毫無交集。韓愈寫過一首《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西川解釋,從詩中可見,長慶二年一場春雨過後,韓愈曾邀張籍、白居易等同遊曲江,顯然被白居易婉拒了。

對於這次邀約,白居易也有詩記之:“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行便當遊。何必更隨鞍馬隊,衝泥踏雨曲江頭。”“白居易那麼一個愛玩的人,也沒什麼要緊事,可就是沒去。”

與韓、白二人關係微妙不同,李白、王維當年雖然沒有手撕過對方,但似乎終生不交。西川覺得,王維一定不喜歡李白,因為後者無論性格還是精神結構都和前者很不一樣。

西川: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讀唐詩

王維,字摩詰,他名和字皆出自《維摩詰經》,也被稱為“詩佛”。圖/中國書畫網

比如王維信佛,而李白雖是儒家底色,但深受道教影響;李白早年好任俠,喜縱橫術,在詩裡說“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感覺特別關心殺人這件事,這顯然不是千古韻士王維所能理解的;李白在長安飛揚跋扈,喝起酒來大概也是吆五喝六,西川猜想,這樣的人別說王維受不了,一般人都受不了。

這樣看來,李白與杜甫的相知相惜才顯得更為可貴。相差十一歲的兩個人,可以“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當別人對李白多有詆譭時,杜甫則說:“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也許,瞭解古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進入他們的時代。如西川所說:“一旦瞭解了一個時代詩人之間的看不慣、較勁、矛盾、過節、冷眼、蔑視、爭吵,這個時代就不再是死一般的鐵板一塊,就不再是詩選目錄里人名的安靜排列,這個時代就活轉過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