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甘露之變時的大唐)

兩次宰相被刺,其間相差不過才二十多年,一次來自外部藩鎮,一次來自內廷宦官。杜牧時代的大唐帝國,在內外交困中消耗著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也就是在李石被刺的這一年冬天,杜牧卻收到了新的任命,讓他回京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不過,杜牧並沒有馬上就趕去上任,他太熟悉京城那些事兒了。

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回到杜牧二十歲時,因為就在那個年紀,杜牧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甘露之變時的大唐)

兩次宰相被刺,其間相差不過才二十多年,一次來自外部藩鎮,一次來自內廷宦官。杜牧時代的大唐帝國,在內外交困中消耗著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也就是在李石被刺的這一年冬天,杜牧卻收到了新的任命,讓他回京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不過,杜牧並沒有馬上就趕去上任,他太熟悉京城那些事兒了。

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回到杜牧二十歲時,因為就在那個年紀,杜牧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十一家注孫子》書影)

杜牧在他的《注孫子序》裡說:

“某自此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數。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聖賢才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

20歲之前,杜牧已經認為《禮》中所教的東西“不足取信,不足為數。”說什麼“禮”啊,沒有實力,禮都是虛的,他認為“樹立其國,未始不由兵也。”或者這正是杜牧後來專心致志鑽研《孫子兵法》的原因。對於杜牧來說,《孫子兵法》裡開宗名義講的一段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實在是天下至理。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甘露之變時的大唐)

兩次宰相被刺,其間相差不過才二十多年,一次來自外部藩鎮,一次來自內廷宦官。杜牧時代的大唐帝國,在內外交困中消耗著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也就是在李石被刺的這一年冬天,杜牧卻收到了新的任命,讓他回京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不過,杜牧並沒有馬上就趕去上任,他太熟悉京城那些事兒了。

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回到杜牧二十歲時,因為就在那個年紀,杜牧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十一家注孫子》書影)

杜牧在他的《注孫子序》裡說:

“某自此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數。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聖賢才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

20歲之前,杜牧已經認為《禮》中所教的東西“不足取信,不足為數。”說什麼“禮”啊,沒有實力,禮都是虛的,他認為“樹立其國,未始不由兵也。”或者這正是杜牧後來專心致志鑽研《孫子兵法》的原因。對於杜牧來說,《孫子兵法》裡開宗名義講的一段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實在是天下至理。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杜牧畫像)

現實也很有說服力,李師道手裡有兵,他可以去刺殺武元衡,可以不服朝廷管制;仇士良手中有兵,連皇帝也完全可以控制在手中,刺殺李石,只不過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普通手段罷了,實在惹急了,直接“換”皇帝,也是可以做到的。

朝廷手裡沒有兵權,兵權都在宦官手裡,這使獲得新官職的杜牧猶豫了。儘管這個官職相當不錯。

左補闕、史館修撰,左補闕,言官,天子近臣,朝局能說得上話,職位清要;史館修撰,代國修史,前任宰相薛元超的三個終身憾事,到這一年為止,杜牧全部完成了。最初以進士擢第,娶了五姓女(崔氏是杜牧的第二任妻子),這次就要進長安修國史了。我們無法斷定這一次杜牧是如何獲得這個職位的,因為當時的朝廷裡,四位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兩位是“牛黨”,鄭覃、陳夷行似乎是“李黨”,你看,多平衡,又是多麼誤國!究竟是誰的提議讓杜牧走上了這樣一個職位,答案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四、一首“翻案詩”

杜牧很會寫“翻案詩”,比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比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所謂的翻案,就是因為詩人的視角和結論不同常人。今天我們要讀的這一首詩同樣是這樣的“翻案詩”,詩的標題是《題商山四皓廟》,全詩如下: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於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這四人為避秦亂而隱居商山,結茅山林。由於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立國後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四皓堅辭不至。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甘露之變時的大唐)

兩次宰相被刺,其間相差不過才二十多年,一次來自外部藩鎮,一次來自內廷宦官。杜牧時代的大唐帝國,在內外交困中消耗著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也就是在李石被刺的這一年冬天,杜牧卻收到了新的任命,讓他回京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不過,杜牧並沒有馬上就趕去上任,他太熟悉京城那些事兒了。

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回到杜牧二十歲時,因為就在那個年紀,杜牧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十一家注孫子》書影)

杜牧在他的《注孫子序》裡說:

“某自此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數。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聖賢才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

20歲之前,杜牧已經認為《禮》中所教的東西“不足取信,不足為數。”說什麼“禮”啊,沒有實力,禮都是虛的,他認為“樹立其國,未始不由兵也。”或者這正是杜牧後來專心致志鑽研《孫子兵法》的原因。對於杜牧來說,《孫子兵法》裡開宗名義講的一段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實在是天下至理。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杜牧畫像)

現實也很有說服力,李師道手裡有兵,他可以去刺殺武元衡,可以不服朝廷管制;仇士良手中有兵,連皇帝也完全可以控制在手中,刺殺李石,只不過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普通手段罷了,實在惹急了,直接“換”皇帝,也是可以做到的。

朝廷手裡沒有兵權,兵權都在宦官手裡,這使獲得新官職的杜牧猶豫了。儘管這個官職相當不錯。

左補闕、史館修撰,左補闕,言官,天子近臣,朝局能說得上話,職位清要;史館修撰,代國修史,前任宰相薛元超的三個終身憾事,到這一年為止,杜牧全部完成了。最初以進士擢第,娶了五姓女(崔氏是杜牧的第二任妻子),這次就要進長安修國史了。我們無法斷定這一次杜牧是如何獲得這個職位的,因為當時的朝廷裡,四位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兩位是“牛黨”,鄭覃、陳夷行似乎是“李黨”,你看,多平衡,又是多麼誤國!究竟是誰的提議讓杜牧走上了這樣一個職位,答案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四、一首“翻案詩”

杜牧很會寫“翻案詩”,比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比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所謂的翻案,就是因為詩人的視角和結論不同常人。今天我們要讀的這一首詩同樣是這樣的“翻案詩”,詩的標題是《題商山四皓廟》,全詩如下: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於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這四人為避秦亂而隱居商山,結茅山林。由於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立國後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四皓堅辭不至。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

後來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出計請商山四皓出面。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戚夫人子)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因此,歷史一般認為:“商山四皓”起到了“安劉”的作用。

但實際情況呢?由於漢惠帝性格懦弱,呂后生前大肆培植呂氏勢力,朝政其實在呂氏手中控制,天下,幾乎就在呂氏手中。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甘露之變時的大唐)

兩次宰相被刺,其間相差不過才二十多年,一次來自外部藩鎮,一次來自內廷宦官。杜牧時代的大唐帝國,在內外交困中消耗著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也就是在李石被刺的這一年冬天,杜牧卻收到了新的任命,讓他回京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不過,杜牧並沒有馬上就趕去上任,他太熟悉京城那些事兒了。

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回到杜牧二十歲時,因為就在那個年紀,杜牧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十一家注孫子》書影)

杜牧在他的《注孫子序》裡說:

“某自此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數。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聖賢才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

20歲之前,杜牧已經認為《禮》中所教的東西“不足取信,不足為數。”說什麼“禮”啊,沒有實力,禮都是虛的,他認為“樹立其國,未始不由兵也。”或者這正是杜牧後來專心致志鑽研《孫子兵法》的原因。對於杜牧來說,《孫子兵法》裡開宗名義講的一段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實在是天下至理。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杜牧畫像)

現實也很有說服力,李師道手裡有兵,他可以去刺殺武元衡,可以不服朝廷管制;仇士良手中有兵,連皇帝也完全可以控制在手中,刺殺李石,只不過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普通手段罷了,實在惹急了,直接“換”皇帝,也是可以做到的。

朝廷手裡沒有兵權,兵權都在宦官手裡,這使獲得新官職的杜牧猶豫了。儘管這個官職相當不錯。

左補闕、史館修撰,左補闕,言官,天子近臣,朝局能說得上話,職位清要;史館修撰,代國修史,前任宰相薛元超的三個終身憾事,到這一年為止,杜牧全部完成了。最初以進士擢第,娶了五姓女(崔氏是杜牧的第二任妻子),這次就要進長安修國史了。我們無法斷定這一次杜牧是如何獲得這個職位的,因為當時的朝廷裡,四位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兩位是“牛黨”,鄭覃、陳夷行似乎是“李黨”,你看,多平衡,又是多麼誤國!究竟是誰的提議讓杜牧走上了這樣一個職位,答案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四、一首“翻案詩”

杜牧很會寫“翻案詩”,比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比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所謂的翻案,就是因為詩人的視角和結論不同常人。今天我們要讀的這一首詩同樣是這樣的“翻案詩”,詩的標題是《題商山四皓廟》,全詩如下: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於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這四人為避秦亂而隱居商山,結茅山林。由於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立國後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四皓堅辭不至。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

後來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出計請商山四皓出面。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戚夫人子)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因此,歷史一般認為:“商山四皓”起到了“安劉”的作用。

但實際情況呢?由於漢惠帝性格懦弱,呂后生前大肆培植呂氏勢力,朝政其實在呂氏手中控制,天下,幾乎就在呂氏手中。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影視作品裡的呂后)

呂后死後,諸呂造反,太尉周勃設計進入北軍,集合部隊,命令“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結果士兵們全部脫掉了左邊的衣袖(左袒)。控制了北軍之後,周勃又滅掉了不肯順服的南軍統帥呂產,隨即扭轉時局。如此推算,對劉氏江山起決定作用的是“商山四皓”嗎?顯然不是。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於天性豈恩仇!呂后強硬狠毒,野心勃勃;她的兒子孝惠帝劉盈,卻仁愛溫善,軟弱無力。詩人在想,難道人的天性就是互相恩仇對立,互相殘殺,行凶作惡嗎?

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按照詩意,這裡的南軍,應當是“北”軍(杜牧當然熟知這段歷史,南軍並沒有參與袒袖的選擇。可能是限於音節平仄,只能寫成南軍),如果不是北軍的將士們都紛脫掉了左邊的袖子,“商山四皓”到底是安劉,還是滅劉,還很難說吧!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杜牧的詩,除了滿滿的風流韻致之外,總也還夾著錚錚的劍氣,所以我們說他是“劍膽琴心”,是書劍風流的真名士。

一、弟弟的眼病

我們知道,杜牧有一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時候夜晚無燭卻還硬要讀書的緣故(前文說過,杜牧和弟弟一起在家廟時曾經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困苦日子),杜顗的眼睛一直不好。

又或者他從小就有眼疾,因為據載他們的母親曾長期禁止杜顗入學讀書,大概到了十七歲時,杜顗才讀了《尚書》十三篇,《禮記》七篇,《漢書》也剛剛讀到了《賈誼傳》。如果我們結合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來做對比,杜家兄弟取得文學成就比李白小,除了時代原因,很可能也跟他們所受的早期教育過少有關。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五歲誦六甲”的李白)

早教很重要,不過這是題外話,杜顗錯過了早教最侍時期,但杜顗仍然跟杜牧一樣,也是二十六歲通過了進士試,甚至還直接獲得了試祕書省正字、匭使判官的職務。有意思的是,李德裕很快給杜顗送來了聘書,節度巡官,“京銜”是試協律郎,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並不重要,有這個官銜,也只是為了寄俸祿罷了。李德裕這個動作看似很輕巧,實際上,黨爭的煩擾已經降臨到杜家兄弟頭上,杜牧顯然是牛僧孺的人,親厚程度前文已經說過。李德裕偏偏要邀請杜顗入幕,這至少說明,“牛李黨爭”在爭奪人才方面,顯然也是實力相當的,一對親兄弟,卻要分屬在不同的陣營黨同伐異,足見黨爭之烈,這也是這次黨爭危害長久的深層原因: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不是為了強國,而是為了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

到了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這一年很重要,因為詩人司空圖(後來寫《二十四詩品》的那位)在這一年出生,李商隱在這一年中了進士,杜牧的大兒子出生。也是在這一年,杜顗的眼病已經嚴重到幾近失明的地步,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的杜牧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請假去同州請來了同州眼科醫師石公集,相攜前往揚州為杜顗治療。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李商隱小像)

從洛陽到同州(陝西大荔),再從同州到洛陽,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杜牧的假期超過了三個月。按當時的規定,職事官假期超過三個月,即合停官,相當於自動退職。就算再閒的職位,也不能長期不到職啊。

好在杜牧並不在乎,他很快在新任的宣歙觀察使崔鄲那裡得到了一份工作: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是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總之,杜牧再次入幕,雖仍然不能影響朝局,但生活不成問題,他也確實需要這份工資,弟弟要看病啊。

二、宰相被刺

中晚唐,大唐帝國的國家形勢有多危難,至少有兩次宰相被刺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武元衡被刺,結局是當街斬首,當朝宰相因為平藩態度強硬,被藩鎮勢力(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直接殺死,同時被刺的還有副宰相裴度,不過,因為裴度當天戴的帽子足夠厚,刀未砍透,只受了重傷。試想,一百多米寬的大道,又在京城,多人護衛的宰相竟然眼睜睜被人割了首級,足見藩鎮勢力多麼霸橫。這是元和十年(815年)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斬首)

第二次是宰相李石,事情發生在“甘露之變”以後,過程很是驚險:宰相李石在上朝途中,突然有流矢飛來,他當即受了擦殺,座騎受驚,本能向回奔跑,誰知到了坊口,又遇夾擊,這次是利刃凌空而下,馬因受驚,所以跑得飛快,生生被砍斷了馬尾,宰相的生死就在毫髮之間。消息傳來,人人自危,據說第二天,上朝的只有九個人。所不同的是,這次刺殺,是宦官仇士良的指使,唐文宗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但誰也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李石離京避禍,南下江陵出鎮荊南了事。這一次,是開成三年(838)的事情。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甘露之變時的大唐)

兩次宰相被刺,其間相差不過才二十多年,一次來自外部藩鎮,一次來自內廷宦官。杜牧時代的大唐帝國,在內外交困中消耗著最後的一點精氣神。

也就是在李石被刺的這一年冬天,杜牧卻收到了新的任命,讓他回京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不過,杜牧並沒有馬上就趕去上任,他太熟悉京城那些事兒了。

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回到杜牧二十歲時,因為就在那個年紀,杜牧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十一家注孫子》書影)

杜牧在他的《注孫子序》裡說:

“某自此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數。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聖賢才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

20歲之前,杜牧已經認為《禮》中所教的東西“不足取信,不足為數。”說什麼“禮”啊,沒有實力,禮都是虛的,他認為“樹立其國,未始不由兵也。”或者這正是杜牧後來專心致志鑽研《孫子兵法》的原因。對於杜牧來說,《孫子兵法》裡開宗名義講的一段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實在是天下至理。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杜牧畫像)

現實也很有說服力,李師道手裡有兵,他可以去刺殺武元衡,可以不服朝廷管制;仇士良手中有兵,連皇帝也完全可以控制在手中,刺殺李石,只不過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普通手段罷了,實在惹急了,直接“換”皇帝,也是可以做到的。

朝廷手裡沒有兵權,兵權都在宦官手裡,這使獲得新官職的杜牧猶豫了。儘管這個官職相當不錯。

左補闕、史館修撰,左補闕,言官,天子近臣,朝局能說得上話,職位清要;史館修撰,代國修史,前任宰相薛元超的三個終身憾事,到這一年為止,杜牧全部完成了。最初以進士擢第,娶了五姓女(崔氏是杜牧的第二任妻子),這次就要進長安修國史了。我們無法斷定這一次杜牧是如何獲得這個職位的,因為當時的朝廷裡,四位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兩位是“牛黨”,鄭覃、陳夷行似乎是“李黨”,你看,多平衡,又是多麼誤國!究竟是誰的提議讓杜牧走上了這樣一個職位,答案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四、一首“翻案詩”

杜牧很會寫“翻案詩”,比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比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所謂的翻案,就是因為詩人的視角和結論不同常人。今天我們要讀的這一首詩同樣是這樣的“翻案詩”,詩的標題是《題商山四皓廟》,全詩如下: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於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這四人為避秦亂而隱居商山,結茅山林。由於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立國後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四皓堅辭不至。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

後來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出計請商山四皓出面。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戚夫人子)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因此,歷史一般認為:“商山四皓”起到了“安劉”的作用。

但實際情況呢?由於漢惠帝性格懦弱,呂后生前大肆培植呂氏勢力,朝政其實在呂氏手中控制,天下,幾乎就在呂氏手中。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影視作品裡的呂后)

呂后死後,諸呂造反,太尉周勃設計進入北軍,集合部隊,命令“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結果士兵們全部脫掉了左邊的衣袖(左袒)。控制了北軍之後,周勃又滅掉了不肯順服的南軍統帥呂產,隨即扭轉時局。如此推算,對劉氏江山起決定作用的是“商山四皓”嗎?顯然不是。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於天性豈恩仇!呂后強硬狠毒,野心勃勃;她的兒子孝惠帝劉盈,卻仁愛溫善,軟弱無力。詩人在想,難道人的天性就是互相恩仇對立,互相殘殺,行凶作惡嗎?

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按照詩意,這裡的南軍,應當是“北”軍(杜牧當然熟知這段歷史,南軍並沒有參與袒袖的選擇。可能是限於音節平仄,只能寫成南軍),如果不是北軍的將士們都紛脫掉了左邊的袖子,“商山四皓”到底是安劉,還是滅劉,還很難說吧!

唐詩閒讀:“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袒左”的周勃)

杜牧在赴長安任職的路上路過商山四皓廟時,有感而發寫成的一首詩,在杜牧眼中,人心向背才是決定漢王朝是否安穩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什麼鬚髮皆白的“商山四皓”,如果不是周勃以人心向背控制了北軍,天下早就不姓劉了。

此時的杜牧,已經離長安不遠,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首明顯剖析漢代朝局的詩呢?很大可能是他早已經意識到,此次長安之行,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天下人心喪亂,更重要的是,軍隊不在朝廷手裡。想一想也是:宰相都不能保證人身安全,杜牧的不安和猶豫是有道理的。

(【唐詩閒讀】之198,圖片引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