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舞臺劇中的司馬遷形象)

這讓人想起司馬遷《報任安書》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我一直認為可以成為正在經歷苦難和不得志的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杜牧的詩也有很多是被苦難和挫折憋出來的,因此產生的鬱郁不得志心態命使他胸中塊壘無數,由此生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經歷是杜牧有此詩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換作別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長官刺史做著,三品官俸祿拿著,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廟堂才能實現人生抱負啊)。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舞臺劇中的司馬遷形象)

這讓人想起司馬遷《報任安書》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我一直認為可以成為正在經歷苦難和不得志的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杜牧的詩也有很多是被苦難和挫折憋出來的,因此產生的鬱郁不得志心態命使他胸中塊壘無數,由此生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經歷是杜牧有此詩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換作別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長官刺史做著,三品官俸祿拿著,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廟堂才能實現人生抱負啊)。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賈誼畫像)

也有人開玩笑說,杜牧是自己把自己咒死的,這似乎有點讖語的味道。他自比賈誼(賈誼只活了33歲)和張綱,賈誼終身鬱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回京城任太傅了,樑懷王又墜馬死了,這跟杜牧很像;他還自比張綱(東漢時人,張良的後人,以仗義直諫聞名),可問題是張綱也是個十足的短命鬼(《後漢書》記載他活了四十六歲,但實際計算,從108到143,他不過也只活了36歲),杜牧真不該拿這兩個人自比。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杜牧身體一直很好,那麼他將來出將入相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因為唐宣宗非常喜歡他的詩,這樣一個為官履歷足夠,才力十足的能臣,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是決不會視而不見的。

杜牧去世那一年,他已經官至中書舍人,我們說過,這是真正權力中心的人,是天子最親密之近臣,掌管詔旨、制敕與皇宮財政,負責執掌詔誥、決策政令、輔佐天子。如果真多活幾年,升至為官的頂峰,不成問題。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舞臺劇中的司馬遷形象)

這讓人想起司馬遷《報任安書》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我一直認為可以成為正在經歷苦難和不得志的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杜牧的詩也有很多是被苦難和挫折憋出來的,因此產生的鬱郁不得志心態命使他胸中塊壘無數,由此生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經歷是杜牧有此詩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換作別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長官刺史做著,三品官俸祿拿著,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廟堂才能實現人生抱負啊)。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賈誼畫像)

也有人開玩笑說,杜牧是自己把自己咒死的,這似乎有點讖語的味道。他自比賈誼(賈誼只活了33歲)和張綱,賈誼終身鬱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回京城任太傅了,樑懷王又墜馬死了,這跟杜牧很像;他還自比張綱(東漢時人,張良的後人,以仗義直諫聞名),可問題是張綱也是個十足的短命鬼(《後漢書》記載他活了四十六歲,但實際計算,從108到143,他不過也只活了36歲),杜牧真不該拿這兩個人自比。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杜牧身體一直很好,那麼他將來出將入相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因為唐宣宗非常喜歡他的詩,這樣一個為官履歷足夠,才力十足的能臣,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是決不會視而不見的。

杜牧去世那一年,他已經官至中書舍人,我們說過,這是真正權力中心的人,是天子最親密之近臣,掌管詔旨、制敕與皇宮財政,負責執掌詔誥、決策政令、輔佐天子。如果真多活幾年,升至為官的頂峰,不成問題。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酒樓外的杜牧雕像)

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沒辦法,沒有苦難和挫折,不是“牛李黨爭”,他不會長期在朝局之外,也就不會有風流浪漫的杜牧,細細想想,苦難可能催殘了他的肉體健康,這讓他有可能死於腎病,但鬱郁不得志的心理疾病才是壓垮他的那根最沉重的稻草,他太敏感了。總之,他是被黨爭和浪漫毀掉的大唐天才。

感嘆時光飛逝的一首詩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寫於杜牧罷睦州刺史,回京任吏部司勳員外郎的路上,他從九月出發,從水路取道金陵,宋州,向長安進發。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舞臺劇中的司馬遷形象)

這讓人想起司馬遷《報任安書》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我一直認為可以成為正在經歷苦難和不得志的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杜牧的詩也有很多是被苦難和挫折憋出來的,因此產生的鬱郁不得志心態命使他胸中塊壘無數,由此生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經歷是杜牧有此詩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換作別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長官刺史做著,三品官俸祿拿著,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廟堂才能實現人生抱負啊)。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賈誼畫像)

也有人開玩笑說,杜牧是自己把自己咒死的,這似乎有點讖語的味道。他自比賈誼(賈誼只活了33歲)和張綱,賈誼終身鬱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回京城任太傅了,樑懷王又墜馬死了,這跟杜牧很像;他還自比張綱(東漢時人,張良的後人,以仗義直諫聞名),可問題是張綱也是個十足的短命鬼(《後漢書》記載他活了四十六歲,但實際計算,從108到143,他不過也只活了36歲),杜牧真不該拿這兩個人自比。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杜牧身體一直很好,那麼他將來出將入相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因為唐宣宗非常喜歡他的詩,這樣一個為官履歷足夠,才力十足的能臣,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是決不會視而不見的。

杜牧去世那一年,他已經官至中書舍人,我們說過,這是真正權力中心的人,是天子最親密之近臣,掌管詔旨、制敕與皇宮財政,負責執掌詔誥、決策政令、輔佐天子。如果真多活幾年,升至為官的頂峰,不成問題。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酒樓外的杜牧雕像)

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沒辦法,沒有苦難和挫折,不是“牛李黨爭”,他不會長期在朝局之外,也就不會有風流浪漫的杜牧,細細想想,苦難可能催殘了他的肉體健康,這讓他有可能死於腎病,但鬱郁不得志的心理疾病才是壓垮他的那根最沉重的稻草,他太敏感了。總之,他是被黨爭和浪漫毀掉的大唐天才。

感嘆時光飛逝的一首詩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寫於杜牧罷睦州刺史,回京任吏部司勳員外郎的路上,他從九月出發,從水路取道金陵,宋州,向長安進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隋唐大運河圖)

驢馬人力船行時代,行程要遠慢於現代的交通。九月得旨的杜牧,走水路到汴河段向西而行時,已是隆冬時節,汴河已經封凍,雖然初凍之冰並不牢固,還可以勉強行船,但逆流西行已屬不易,冰凍的河水無異更加深了沿岸縴夫的拖船痛苦。

最要緊的是,為刺七載空度日的杜牧此時歸心似箭,天氣之冷、船行之慢、河冰之聲、縴夫之苦、人生易老都引他沉下心來思考,於是他在船上寫了這首詩,詩的標題就稱《汴河阻凍》,全詩如下: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這是杜牧最擅長的七絕。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這是實寫,但似乎又有隱含的快意在句中(回長安心情畢竟是愉悅的),這是起承最正常的起承兩句,河水初凍,船行破冰,碎冰相撞以及船冰相撞的聲音如玉珂環佩之聲,清脆中透著明快,但細細品味,這份明快之中又凝著隆冬的寒意,因為詩人很快就“轉”了——

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破冰的聲音清脆響亮,冰下的河水卻靜默無聲地日夜東流。於是詩人不禁感嘆,人的一生,可不就好像這冰下的河水,雖然悄無聲息,但卻日夜東流。他感嘆失去的時光,感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自己,感嘆自己失去的詩酒年華,“轉”的有力,“合”的韻味悠長。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舞臺劇中的司馬遷形象)

這讓人想起司馬遷《報任安書》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我一直認為可以成為正在經歷苦難和不得志的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杜牧的詩也有很多是被苦難和挫折憋出來的,因此產生的鬱郁不得志心態命使他胸中塊壘無數,由此生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經歷是杜牧有此詩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換作別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長官刺史做著,三品官俸祿拿著,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廟堂才能實現人生抱負啊)。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賈誼畫像)

也有人開玩笑說,杜牧是自己把自己咒死的,這似乎有點讖語的味道。他自比賈誼(賈誼只活了33歲)和張綱,賈誼終身鬱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回京城任太傅了,樑懷王又墜馬死了,這跟杜牧很像;他還自比張綱(東漢時人,張良的後人,以仗義直諫聞名),可問題是張綱也是個十足的短命鬼(《後漢書》記載他活了四十六歲,但實際計算,從108到143,他不過也只活了36歲),杜牧真不該拿這兩個人自比。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杜牧身體一直很好,那麼他將來出將入相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因為唐宣宗非常喜歡他的詩,這樣一個為官履歷足夠,才力十足的能臣,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是決不會視而不見的。

杜牧去世那一年,他已經官至中書舍人,我們說過,這是真正權力中心的人,是天子最親密之近臣,掌管詔旨、制敕與皇宮財政,負責執掌詔誥、決策政令、輔佐天子。如果真多活幾年,升至為官的頂峰,不成問題。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酒樓外的杜牧雕像)

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沒辦法,沒有苦難和挫折,不是“牛李黨爭”,他不會長期在朝局之外,也就不會有風流浪漫的杜牧,細細想想,苦難可能催殘了他的肉體健康,這讓他有可能死於腎病,但鬱郁不得志的心理疾病才是壓垮他的那根最沉重的稻草,他太敏感了。總之,他是被黨爭和浪漫毀掉的大唐天才。

感嘆時光飛逝的一首詩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寫於杜牧罷睦州刺史,回京任吏部司勳員外郎的路上,他從九月出發,從水路取道金陵,宋州,向長安進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隋唐大運河圖)

驢馬人力船行時代,行程要遠慢於現代的交通。九月得旨的杜牧,走水路到汴河段向西而行時,已是隆冬時節,汴河已經封凍,雖然初凍之冰並不牢固,還可以勉強行船,但逆流西行已屬不易,冰凍的河水無異更加深了沿岸縴夫的拖船痛苦。

最要緊的是,為刺七載空度日的杜牧此時歸心似箭,天氣之冷、船行之慢、河冰之聲、縴夫之苦、人生易老都引他沉下心來思考,於是他在船上寫了這首詩,詩的標題就稱《汴河阻凍》,全詩如下: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這是杜牧最擅長的七絕。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這是實寫,但似乎又有隱含的快意在句中(回長安心情畢竟是愉悅的),這是起承最正常的起承兩句,河水初凍,船行破冰,碎冰相撞以及船冰相撞的聲音如玉珂環佩之聲,清脆中透著明快,但細細品味,這份明快之中又凝著隆冬的寒意,因為詩人很快就“轉”了——

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破冰的聲音清脆響亮,冰下的河水卻靜默無聲地日夜東流。於是詩人不禁感嘆,人的一生,可不就好像這冰下的河水,雖然悄無聲息,但卻日夜東流。他感嘆失去的時光,感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自己,感嘆自己失去的詩酒年華,“轉”的有力,“合”的韻味悠長。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逝者如斯夫)

早一點的孔聖人說“逝者如斯夫”,晚一點的蘇軾說“哀吾生之須臾”,時光流失的痛苦是千古同慨,就算渾渾噩噩的人或許也會在某個時刻在心頭蕩起這種感覺,更何況雄才高致的杜牧,杜牧算是清醒知道自己追求的人,所以他的這份痛苦,更加燒灼、煎熬著他的靈魂,他嫌人生太短,他慨嘆河水東流,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此時的詩裡還只是嘆息,並不絕望。或許,他還有“只爭朝夕”的念頭。

可是後來,等他到了長安沒多久,他終於發現,長安的美好,只不過是他自己“三守僻左,七換星霜”的痛苦之下臆想出來的,即便身在朝堂,他依然無力於朝局,於是他又請求外放(先是請杭州,未果,又請放湖州,三請之後,終於成行),刺史畢竟能多掙點錢,實惠得多(後來他也確實用俸錢重修了樊川別墅)。實際上,那是他對生命、對家國理想的絕望。

"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我們覺得是時候稍稍總結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藝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來說,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藝,這一點,有點像他的遠祖杜預。

杜預的多才已經到了偉大的程度:論文治,杜預註釋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到現在仍學問家常常引用的經典;論武功,他是鍾會兩次伐蜀時的長史(這個官職類似於祕書長或總參謀長),又是伐吳戰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他是三國歸一統的主要軍事指揮者……這還不夠,他還懂工程建設,會造橋,會治水,又懂手工藝,親自復原過周朝太廟中的欹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時進文廟和武廟配享的歷史人物。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杜預像)

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他基本全面繼承了杜預的優良基因,前面說過,杜預的血統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孫還有一位稱得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杜牧雖然在詩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樣稱得上“偉大”,但足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藝體現在:詩文以外(詩文這一條不用說,大家心中有數),他還精通書畫,他的墨跡《張好好詩並序》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已成國寶,書法沿王羲之一路,書法界公認為右軍正宗;他臨摹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很少夸人的宋代書畫天才米芾在《畫史》中贊為“精采照人”;他不僅知兵,甚至還親自注解《孫子》,成為繼曹操之後註解《孫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對製作器物也感興趣,親自注解《考工記》;他的圍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國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給他,想必他的音樂造詣也應相當高……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還能說什麼,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黨爭”的消耗與浪漫的代價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結束了他長達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後是黃州、池州、睦州,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長安任吏部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或許朋友們會說,劉禹錫做不管事的司馬都按十年計(否則後來也不會說“二十三年棄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問題是,杜牧只活了五十歲,而“詩豪”劉禹錫活了七十歲。相對於50年的生命長度來說,七年的確有點長了,更何況在此之前,他為了熬資格,在幕府裡生生過了10年的青春時光。

二十六歲中進士,將近十年(實際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贏得青樓薄倖名”,到三十三歲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變,稱病分司東都躲過了“甘露之變”。

到三十六歲時,他獲得了左補闕、史館修撰的職位,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之後又升膳部、比部員外郎。此後基本沒啥作為就被黨爭一下子扔到了黃州,此後一路黃州、池州、睦州,刺史一當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務工作對於高才的杜牧根本沒有難度,他雖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規中矩,此時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斷給李德裕上書,為國籌策。

蹉跎之後,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經四十六歲,人生走到了尾聲。

杜牧多少算是個“牛黨”人物,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趕上了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最後一班車,因為,在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黨爭的另一黨主角李德裕也於第二年死在了遠貶的海南,基本貫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黨爭”拉上了帷幕。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死在海南的李德裕石像)

杜牧是真正被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耽誤的不世高才。後面的李商隱也是,相對杜牧,李商隱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更加左右不討好,這個以後再說。

杜牧的短壽讓人嘆息,但原因卻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這讓正在長身體的他營養不良,或者可以說,他的身體底子並不好,又加上後來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狀態:流連詩酒,倚紅偎翠,房事不節,享受痛快的同時,他也透支了身體。

據記載,他三十幾歲時鬚髮已開始發白,四十歲時已經發白如霜,到了四十八歲聽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記錄,彙總一下,發白、耳聾、齒脫,都是腎虛的症狀,中醫說“腎開竅於耳”,到四十八歲時,他已經完全一派腎精不繼的身體狀態。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詩酒浪漫的杜牧畫像)

打敗他的除了“黨爭”的國情,還有他自己的浪漫,這似乎是一個連環套,因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蕩,因為浪漫放蕩,所以短壽,又因為短壽,最終沒有在朝堂上大有作為……好悲催,死循環的一生!

苦難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從《離騷》開始,中國詩歌史上的好作品,幾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難或挫折的詩人。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舞臺劇中的司馬遷形象)

這讓人想起司馬遷《報任安書》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我一直認為可以成為正在經歷苦難和不得志的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杜牧的詩也有很多是被苦難和挫折憋出來的,因此產生的鬱郁不得志心態命使他胸中塊壘無數,由此生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經歷是杜牧有此詩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換作別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長官刺史做著,三品官俸祿拿著,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廟堂才能實現人生抱負啊)。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賈誼畫像)

也有人開玩笑說,杜牧是自己把自己咒死的,這似乎有點讖語的味道。他自比賈誼(賈誼只活了33歲)和張綱,賈誼終身鬱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回京城任太傅了,樑懷王又墜馬死了,這跟杜牧很像;他還自比張綱(東漢時人,張良的後人,以仗義直諫聞名),可問題是張綱也是個十足的短命鬼(《後漢書》記載他活了四十六歲,但實際計算,從108到143,他不過也只活了36歲),杜牧真不該拿這兩個人自比。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杜牧身體一直很好,那麼他將來出將入相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因為唐宣宗非常喜歡他的詩,這樣一個為官履歷足夠,才力十足的能臣,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是決不會視而不見的。

杜牧去世那一年,他已經官至中書舍人,我們說過,這是真正權力中心的人,是天子最親密之近臣,掌管詔旨、制敕與皇宮財政,負責執掌詔誥、決策政令、輔佐天子。如果真多活幾年,升至為官的頂峰,不成問題。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酒樓外的杜牧雕像)

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沒辦法,沒有苦難和挫折,不是“牛李黨爭”,他不會長期在朝局之外,也就不會有風流浪漫的杜牧,細細想想,苦難可能催殘了他的肉體健康,這讓他有可能死於腎病,但鬱郁不得志的心理疾病才是壓垮他的那根最沉重的稻草,他太敏感了。總之,他是被黨爭和浪漫毀掉的大唐天才。

感嘆時光飛逝的一首詩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寫於杜牧罷睦州刺史,回京任吏部司勳員外郎的路上,他從九月出發,從水路取道金陵,宋州,向長安進發。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隋唐大運河圖)

驢馬人力船行時代,行程要遠慢於現代的交通。九月得旨的杜牧,走水路到汴河段向西而行時,已是隆冬時節,汴河已經封凍,雖然初凍之冰並不牢固,還可以勉強行船,但逆流西行已屬不易,冰凍的河水無異更加深了沿岸縴夫的拖船痛苦。

最要緊的是,為刺七載空度日的杜牧此時歸心似箭,天氣之冷、船行之慢、河冰之聲、縴夫之苦、人生易老都引他沉下心來思考,於是他在船上寫了這首詩,詩的標題就稱《汴河阻凍》,全詩如下: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這是杜牧最擅長的七絕。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這是實寫,但似乎又有隱含的快意在句中(回長安心情畢竟是愉悅的),這是起承最正常的起承兩句,河水初凍,船行破冰,碎冰相撞以及船冰相撞的聲音如玉珂環佩之聲,清脆中透著明快,但細細品味,這份明快之中又凝著隆冬的寒意,因為詩人很快就“轉”了——

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破冰的聲音清脆響亮,冰下的河水卻靜默無聲地日夜東流。於是詩人不禁感嘆,人的一生,可不就好像這冰下的河水,雖然悄無聲息,但卻日夜東流。他感嘆失去的時光,感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自己,感嘆自己失去的詩酒年華,“轉”的有力,“合”的韻味悠長。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逝者如斯夫)

早一點的孔聖人說“逝者如斯夫”,晚一點的蘇軾說“哀吾生之須臾”,時光流失的痛苦是千古同慨,就算渾渾噩噩的人或許也會在某個時刻在心頭蕩起這種感覺,更何況雄才高致的杜牧,杜牧算是清醒知道自己追求的人,所以他的這份痛苦,更加燒灼、煎熬著他的靈魂,他嫌人生太短,他慨嘆河水東流,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此時的詩裡還只是嘆息,並不絕望。或許,他還有“只爭朝夕”的念頭。

可是後來,等他到了長安沒多久,他終於發現,長安的美好,只不過是他自己“三守僻左,七換星霜”的痛苦之下臆想出來的,即便身在朝堂,他依然無力於朝局,於是他又請求外放(先是請杭州,未果,又請放湖州,三請之後,終於成行),刺史畢竟能多掙點錢,實惠得多(後來他也確實用俸錢重修了樊川別墅)。實際上,那是他對生命、對家國理想的絕望。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東坡遊赤壁)

我們之所以選這首詩作為我們讀杜牧的最後一首詩,是因為後來的作品中,讓人驚豔的已經不多了,有一大部分作品,已經算是職務作品,無味道了。劫波渡盡,好作品就不再出現在詩人的胸中與筆下。

(【唐詩閒讀】之204,圖片引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