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國學 孔子 論語 老子 書都撕了糊糧屯兒 書都撕了糊糧屯兒 2017-09-12

中國人極少有不知道孔子的。從讀書以來,孔子,這個有志老年便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孔子問道、周遊列國、授業解惑……《史記·孔子世家》和《論語》為我們勾勒出這個先秦教育家、哲學家的一個清晰的人生軌跡。可你要是問大家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大多數人一定會說:一個命運坎坷、仕途多舛而又喜歡大發議論的迂腐老頭,經常會說出一些如今看來十分雷人、十分迂腐的言論。其實呢,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氣過盛、解讀過多而常為人誤解,甚至很多成為當權者用來愚民的真理。然而經過千年很多很多儒者和哲人的解釋,這些名言的真相往往是令人吃驚的,有些甚至與你理解的意思相差不啻天壤。換言之,真正的孔子遠遠不是想象中的迂腐,反而有些像蘇格拉底似的智慧老人,他只是在追尋真理和知識的道路上一直走著……以下跟著慢師傅一起去看看,到底孔子說的哪些被我們深深的誤解了。

以德報怨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以德報怨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釋義: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慢師傅案:其實這句話是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可如今常常被人用作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其實孔夫子也沒那麼愚昧的啦,他其實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還有很多人瞭解到的以德報怨是老子《道德經》裡的,裡面確實原原本本地說過的,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誤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奧離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義不同。因此我們不必轉牛角尖。)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原文: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釋義:“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女”同“汝”,也就說當事人與小人難相處,但縱觀全文,“小人”指一類人,那“女子”不該只專指當事人,這種說法略微牽強,今不取。)

慢師傅案: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慢師傅表示,這句話還真不是歧視女性,可歷史上這句話經常被引用為孔夫子不尊重女性,實在是大謬呀,所以有時候話一定要說明白,不然很容易被人斷章取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篇》

釋義:其實一般來講,我們更多會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但實際上,是這個意思:“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慢師傅案: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可能相對愚民權術的解釋,這個解釋似乎更接近“有教無類”的孔夫子吧,起碼像個哲學家說的話。

愚不可及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愚不可及

原文: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釋義:孔子說:“甯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甯武子的人,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歷諸多變故,但甯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所以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

慢師傅案:這個成語曾經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下次再有人指著你說愚不可及,你一定先哈哈大笑,然後偷偷告訴他正確的含義,以免貽笑大方。

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文: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

釋義:孔子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慢師傅案:這句話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但如今卻被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所曲解,也有被拿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呢。

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釋義:孔子說:“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

慢師傅案:這句話一直以來被當做“君子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這句話前面半句,從字面上的理解一點都沒有錯誤,可是再看到後半句:硜硜然小人哉,就知道其實孔子是不大看好這樣的人的。正印證孟子所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解釋為:只要合乎道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釋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慢師傅案:而臺灣的曾仕強教授解釋道:”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雖然兩者解釋略有差異,可終究對於這個關鍵詞“立”是一樣的,都是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而是人自己。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轉眼,即將迎來新年,想必不少父母親戚們又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看完以上的意思,你終於可以趾高氣揚地回過去了。

學而優則仕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學而優則仕

原文: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釋義:子夏說:“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慢師傅案:“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這句話被多少中國父母視為家訓:“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的這九句話,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原文:子曰:“知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論語·雍也》

釋義:孔子說:“智慧的人樂於像水一樣,仁義的人樂於像山一樣;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又譯為,孔子說:“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慢師傅案:這句話雖然譯本很多,可最本質的意思還是很明確的,硬是斷章取義,說“智者樂水”,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仁義的人喜歡山,那就未免太把孔夫子當成一個逗比老頭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