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陶先生勉勵孩子們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

1932年,在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陶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後,師範附屬小學也被迫停課。附小的孩子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自發組織教學,一切秩序井然,教室中傳來朗朗書聲。

陶先生有感於此,當即作詩一首:“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有個年紀約8、9歲的小同學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學校有年齡小的同學成績也很好,可以教年長的同學,為什麼先生的詩裡只寫‘大孩自動教小孩’呢?”

陶先生馬上誠懇地認錯:“說得是,非常感謝你的指正”,並馬上將詩句改成“小孩自動教小孩”。還問這位小同學,這樣改對不對?得到小同學的認可後,陶先生才欣然點頭。

陶先生既沒有因孩子年齡小,認為孩子的提議是幼稚的,隨意糊弄;亦沒有因為孩子直截了當指出自己的問題而覺得丟了面子。陶先生這種平等尊重對待孩子的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學習。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陶先生勉勵孩子們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

1932年,在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陶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後,師範附屬小學也被迫停課。附小的孩子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自發組織教學,一切秩序井然,教室中傳來朗朗書聲。

陶先生有感於此,當即作詩一首:“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有個年紀約8、9歲的小同學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學校有年齡小的同學成績也很好,可以教年長的同學,為什麼先生的詩裡只寫‘大孩自動教小孩’呢?”

陶先生馬上誠懇地認錯:“說得是,非常感謝你的指正”,並馬上將詩句改成“小孩自動教小孩”。還問這位小同學,這樣改對不對?得到小同學的認可後,陶先生才欣然點頭。

陶先生既沒有因孩子年齡小,認為孩子的提議是幼稚的,隨意糊弄;亦沒有因為孩子直截了當指出自己的問題而覺得丟了面子。陶先生這種平等尊重對待孩子的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學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教育的弊端:

“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手腦聯盟,從做中學。陶先生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

南京曉莊一帶多蛇,曉莊學院的生物教員提出帶著學生進行一堂蛇的教學課。陶先生大力支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探索,還特意聘請了兩個捕蛇人來給學生上課。

師生跟著捕蛇人進入山林,實地觀察,學習捕蛇。有幾個膽大的男生上手很快,捉了許多蛇。大家一起把捕到的蛇帶回學校,學生們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捕蛇人將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蛇的種類,以及被蛇咬傷之後怎麼處理。學生們興味盎然,還提了許多問題。

大家把捕來的蛇放到籠子裡,貼上品種、特點,辦起了“蛇展覽”。陶先生誇讚道:“這真是一堂活的生物課!”

陶先生還做了一首打油詩來表達手腦結合,從做中學的重要性:“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好大佬。”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陶先生勉勵孩子們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

1932年,在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陶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後,師範附屬小學也被迫停課。附小的孩子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自發組織教學,一切秩序井然,教室中傳來朗朗書聲。

陶先生有感於此,當即作詩一首:“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有個年紀約8、9歲的小同學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學校有年齡小的同學成績也很好,可以教年長的同學,為什麼先生的詩裡只寫‘大孩自動教小孩’呢?”

陶先生馬上誠懇地認錯:“說得是,非常感謝你的指正”,並馬上將詩句改成“小孩自動教小孩”。還問這位小同學,這樣改對不對?得到小同學的認可後,陶先生才欣然點頭。

陶先生既沒有因孩子年齡小,認為孩子的提議是幼稚的,隨意糊弄;亦沒有因為孩子直截了當指出自己的問題而覺得丟了面子。陶先生這種平等尊重對待孩子的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學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教育的弊端:

“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手腦聯盟,從做中學。陶先生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

南京曉莊一帶多蛇,曉莊學院的生物教員提出帶著學生進行一堂蛇的教學課。陶先生大力支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探索,還特意聘請了兩個捕蛇人來給學生上課。

師生跟著捕蛇人進入山林,實地觀察,學習捕蛇。有幾個膽大的男生上手很快,捉了許多蛇。大家一起把捕到的蛇帶回學校,學生們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捕蛇人將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蛇的種類,以及被蛇咬傷之後怎麼處理。學生們興味盎然,還提了許多問題。

大家把捕來的蛇放到籠子裡,貼上品種、特點,辦起了“蛇展覽”。陶先生誇讚道:“這真是一堂活的生物課!”

陶先生還做了一首打油詩來表達手腦結合,從做中學的重要性:“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好大佬。”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曉莊師範陶行知紀念館

近百年過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歷久彌新。許多道理仍值得老師家長學習借鑑。特將陶先生的一些教育名言擷華如下,供大家品味咀嚼: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陶先生勉勵孩子們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

1932年,在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陶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後,師範附屬小學也被迫停課。附小的孩子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自發組織教學,一切秩序井然,教室中傳來朗朗書聲。

陶先生有感於此,當即作詩一首:“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有個年紀約8、9歲的小同學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學校有年齡小的同學成績也很好,可以教年長的同學,為什麼先生的詩裡只寫‘大孩自動教小孩’呢?”

陶先生馬上誠懇地認錯:“說得是,非常感謝你的指正”,並馬上將詩句改成“小孩自動教小孩”。還問這位小同學,這樣改對不對?得到小同學的認可後,陶先生才欣然點頭。

陶先生既沒有因孩子年齡小,認為孩子的提議是幼稚的,隨意糊弄;亦沒有因為孩子直截了當指出自己的問題而覺得丟了面子。陶先生這種平等尊重對待孩子的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學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教育的弊端:

“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手腦聯盟,從做中學。陶先生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

南京曉莊一帶多蛇,曉莊學院的生物教員提出帶著學生進行一堂蛇的教學課。陶先生大力支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探索,還特意聘請了兩個捕蛇人來給學生上課。

師生跟著捕蛇人進入山林,實地觀察,學習捕蛇。有幾個膽大的男生上手很快,捉了許多蛇。大家一起把捕到的蛇帶回學校,學生們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捕蛇人將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蛇的種類,以及被蛇咬傷之後怎麼處理。學生們興味盎然,還提了許多問題。

大家把捕來的蛇放到籠子裡,貼上品種、特點,辦起了“蛇展覽”。陶先生誇讚道:“這真是一堂活的生物課!”

陶先生還做了一首打油詩來表達手腦結合,從做中學的重要性:“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好大佬。”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曉莊師範陶行知紀念館

近百年過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歷久彌新。許多道理仍值得老師家長學習借鑑。特將陶先生的一些教育名言擷華如下,供大家品味咀嚼: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說;解放他的時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解放他的空間,不把他的功課排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並守教條的人,你就會採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並有想象力,你就應該採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陶先生勉勵孩子們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

1932年,在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陶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後,師範附屬小學也被迫停課。附小的孩子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自發組織教學,一切秩序井然,教室中傳來朗朗書聲。

陶先生有感於此,當即作詩一首:“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有個年紀約8、9歲的小同學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學校有年齡小的同學成績也很好,可以教年長的同學,為什麼先生的詩裡只寫‘大孩自動教小孩’呢?”

陶先生馬上誠懇地認錯:“說得是,非常感謝你的指正”,並馬上將詩句改成“小孩自動教小孩”。還問這位小同學,這樣改對不對?得到小同學的認可後,陶先生才欣然點頭。

陶先生既沒有因孩子年齡小,認為孩子的提議是幼稚的,隨意糊弄;亦沒有因為孩子直截了當指出自己的問題而覺得丟了面子。陶先生這種平等尊重對待孩子的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學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教育的弊端:

“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手腦聯盟,從做中學。陶先生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

南京曉莊一帶多蛇,曉莊學院的生物教員提出帶著學生進行一堂蛇的教學課。陶先生大力支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探索,還特意聘請了兩個捕蛇人來給學生上課。

師生跟著捕蛇人進入山林,實地觀察,學習捕蛇。有幾個膽大的男生上手很快,捉了許多蛇。大家一起把捕到的蛇帶回學校,學生們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捕蛇人將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蛇的種類,以及被蛇咬傷之後怎麼處理。學生們興味盎然,還提了許多問題。

大家把捕來的蛇放到籠子裡,貼上品種、特點,辦起了“蛇展覽”。陶先生誇讚道:“這真是一堂活的生物課!”

陶先生還做了一首打油詩來表達手腦結合,從做中學的重要性:“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好大佬。”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曉莊師範陶行知紀念館

近百年過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歷久彌新。許多道理仍值得老師家長學習借鑑。特將陶先生的一些教育名言擷華如下,供大家品味咀嚼: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說;解放他的時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解放他的空間,不把他的功課排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並守教條的人,你就會採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並有想象力,你就應該採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文字整理:思遠

尹建莉老師曾做過十年一線老師,

特此節日,

尹建莉父母學堂

祝所有老師:教師節快樂!

"

1939年7月的一天,蟬鳴暑熱。四川合川縣育才小學的小學生高纓來到校長室,對伏案工作的校長說:“書店進了新書,可我不認路,您可以陪我一起去看嗎?”

校長打著赤膊、汗流浹背,一邊伏案疾書,一邊拒絕道:“現在不行,因為我的襯衫還沒有幹,你過一個小時再來。”高纓認為校長定是搪塞自己,失望而歸。

不想一個小時過後,校長果真親自來宿舍找到高纓,要陪他一起去書店。校長身上,正穿著一件沒有乾透的白襯衫……

原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間,校長為了在合川縣給難童辦學,省吃儉用,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把大多數衣物都送到當鋪換取菜金,所以,夏天裡,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

這位校長,就是被譽為“2000年後的孔子”的民國時期最傑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下面,我們就奉上5個真實且充滿智慧的故事,在教師節之際,與您共同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華。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裡有牛頓”

陶行知先生曾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媽媽。這位媽媽“控訴”道,7歲的兒子竟然將自己剛買的金錶拆開,零件灑了一桌子,怎麼也裝不回去。媽媽厲聲指責,並將兒子胖揍一頓。

陶先生對這位媽媽的“暴行”連連搖頭:“你這是打掉了中國未來的愛迪生。”

他和顏悅色地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表拆了啊?”

孩子怯怯道:“想看看錶裡有什麼。”

接著,陶先生將小男孩帶到了鐘錶店,付了1元6角的修理費,讓孩子看修表師傅修。

他們看著師傅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師傅怎樣把他們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

陶行知深有感觸地對這位媽媽說:

“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孩子天真活潑,具有一雙觀察萬事萬物的慧眼,拆金錶正是他探索世界的嘗試。孩子興趣在此,若加以培養,定是可造之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愛迪生在小時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等生”,別的孩子認真讀書上課時,他卻熱愛拆課桌,拆板凳,這種淘氣舉動引來老師的不滿。而愛迪生的媽媽,卻無條件地支持兒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母親看到了愛迪生的興趣和天賦所在,才有了後來偉大的發明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自然界花草樹木各有其生長規律。柳樹無法像胡楊一般剛勁挺拔,但仍能以婀娜的枝條引人駐足。“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不同的孩子表現出的性格氣質也千差萬別。教育孩子,須得充分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和培養,切不可一概而論。

陶先生也戲謔地批評了一些教育團隊的庸才: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獎勵犯錯的孩子四顆糖

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流傳甚廣。

陶先生在做校長時,一日見到學生王永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便讓他停下,並叫他放學來自己辦公室一趟。

放學後,陶先生在辦公室內見到了等候在此的王永,馬上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給他。表揚道:“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到了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

就在王永驚訝不已時,陶先生摸出了第二顆糖,說道:“這顆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就馬上停下了,沒有再繼續。”

王永越發驚疑,誰知陶先生馬上掏出第三顆糖遞給他:“據我瞭解,你打人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生不遵守規則,欺負女同學。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

王永流下了眼淚:“陶校長,您還是打我兩下吧,是我不對,我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話畢,陶先生拿出了第四顆糖,“你這麼快就認識了錯誤,這顆糖獎勵給你。我的糖沒有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男孩打人犯了錯,可陶先生沒有氣急敗壞地數落、批評他。而是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瞭解孩子行動的原因,在這個看上去錯誤的行為中找出閃光點加以肯定,陶先生看到了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就像餵雞,硬灌不如鬆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

他走上講臺,從容不迫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講臺上。然後用手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他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最後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此言一畢,臺下響起經久不絕的掌聲。

陶先生創造性地用“強行給公雞喂米”的實物案例展示了填鴨式、強制式教育的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強迫式教學,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消減。

對於如何判斷何為好教師,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便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死的知識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成績提升,但探索新知並轉化運用的智慧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先生也可以聽學生的話

陶先生常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陶先生本人也樂於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陶先生勉勵孩子們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

1932年,在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陶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後,師範附屬小學也被迫停課。附小的孩子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自發組織教學,一切秩序井然,教室中傳來朗朗書聲。

陶先生有感於此,當即作詩一首:“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有個年紀約8、9歲的小同學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學校有年齡小的同學成績也很好,可以教年長的同學,為什麼先生的詩裡只寫‘大孩自動教小孩’呢?”

陶先生馬上誠懇地認錯:“說得是,非常感謝你的指正”,並馬上將詩句改成“小孩自動教小孩”。還問這位小同學,這樣改對不對?得到小同學的認可後,陶先生才欣然點頭。

陶先生既沒有因孩子年齡小,認為孩子的提議是幼稚的,隨意糊弄;亦沒有因為孩子直截了當指出自己的問題而覺得丟了面子。陶先生這種平等尊重對待孩子的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學習。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教育的弊端:

“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手腦聯盟,從做中學。陶先生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

南京曉莊一帶多蛇,曉莊學院的生物教員提出帶著學生進行一堂蛇的教學課。陶先生大力支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探索,還特意聘請了兩個捕蛇人來給學生上課。

師生跟著捕蛇人進入山林,實地觀察,學習捕蛇。有幾個膽大的男生上手很快,捉了許多蛇。大家一起把捕到的蛇帶回學校,學生們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捕蛇人將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蛇的種類,以及被蛇咬傷之後怎麼處理。學生們興味盎然,還提了許多問題。

大家把捕來的蛇放到籠子裡,貼上品種、特點,辦起了“蛇展覽”。陶先生誇讚道:“這真是一堂活的生物課!”

陶先生還做了一首打油詩來表達手腦結合,從做中學的重要性:“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好大佬。”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曉莊師範陶行知紀念館

近百年過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歷久彌新。許多道理仍值得老師家長學習借鑑。特將陶先生的一些教育名言擷華如下,供大家品味咀嚼: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說;解放他的時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解放他的空間,不把他的功課排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並守教條的人,你就會採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並有想象力,你就應該採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文字整理:思遠

尹建莉老師曾做過十年一線老師,

特此節日,

尹建莉父母學堂

祝所有老師:教師節快樂!

他是2000年後的孔子:四顆糖,甜了孩子的一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