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國學 老子 宇宙 大學 京博國學 京博國學 2017-08-05

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道德經》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

讀《道德經》,很多人一說“道”就感覺玄妙,虛無縹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把“道”搞得非常神祕。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祕,在《道德經》中,老子只講了兩個“道”,一個是“天之道”,一個是“聖人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會隔一段講一次“天之道”,隔一段講一次“天之道”,他這種分佈、佈局是有道理的,提示我們要不斷想到“天之道”,那麼,效仿“天之道”去做“聖人之道”是《道德經》要做的事,所以“天之道”非常關鍵。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弄明白這兩個“道”,所以才覺得《道德經》深奧難懂。

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一、若執著於語言,是隻見樹葉而忽略了森林

《道德經》二十五章老子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

老子看來,在人世間之上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看不到摸不著,它甚至先於我們這個世界存在,並按照這種力量的意志,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那麼,這個力量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最近科學家觀測發現,我們現在的宇宙,不僅在不斷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也就是說我們以前對世界的認知很可能是錯的!(點擊參看《現代物理驚人發現:原來我們以前對世界的認知是錯的!》)

而且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真有什麼力量在支配我們的命運。比如我們經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我們並沒見到,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有些時候好多事情彷彿安排好了一樣,所以我們會感覺到有種力量,在支配著我們的一言一行。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在他寫的每一本書的開始基本都是在講敬天、愛人,他認為在宇宙中存在一股偉大的力量,這股力量促進著宇宙向前發展,他稱之為宇宙意志。這個“宇宙意志”本身在那,你按照它去做事,你尊敬它,它就會加持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曾國藩在早年的時候從來不談“道”,他只相信“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己。但是到晚年他開始相信,他說有些事是天定的,他在日記中就寫道:“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孫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此心稍得自在。”很多事情不要強求,不可力求去做,所以很多人會到一定年齡才相信它。

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二、效仿天之道,來制定聖人之道,是解開《道德經》的鑰匙

“天之道”是很模糊的,但是“聖人之道”是非常清楚的。

《道德經》是老子為領導者寫的。“聖人之道”是領導者,有道的領導者,老子叫“聖人”,那麼“聖人之道”就是有道的這種領導者法則,一定要效仿“天之道”,只有明白“天之道”是怎麼運行的,然後再製定人世間法則,再領悟人世間的法則,才能做好領導,這是老子講《道德經》的一個結構。

所以,“天之道”是解開“聖人之道”的鑰匙,我們要時刻去想“天之道”,不明白的時候,看“天之道”怎麼做的,然後學習,這時就知道“聖人之道”是什麼樣了。如果離開“天之道”去講“聖人之道”,那麼就會背離“天之道”,把“聖人之道”理解偏,歪曲老子的思想。

所以,效仿“天之道”,來制定“聖人之道”是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祕密,是解開《道德經》的鑰匙。

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說: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老子《道德經》“聖人之道”,其實就是領導者要儘量放下自己的慾望,儘量盡全力去為老百姓做事,謀福利。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是領導者,公司管理者,他就說要放下自己的慾望,儘量為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去努力,這就是領導者法則,這也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從一個公司來講,這個公司的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名利,儘量為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去努力,這樣做,就符合了“聖人之道”,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大家都願意來投奔你,成就你,你的事業就會越做越大。

正因為你沒考慮自己的私利,為大家做事,大家都來幫助你,最終你的利益是非常大的,這是《道德經》裡邊的一個法則,也就是說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反而大家來支持你,讓你越做越好。

老子曰: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用人的領導人處於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於“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於“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於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三、聰明的人,與世無爭,懂得分享

而這對我們有沒有用呢?

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說他讀大學的時候,六個人住一個宿舍。有個同學是北京人,每週回家,都會帶回來六個蘋果,大家都以為他是帶給同學們一人一個分享的。結果這個學生把蘋果全都鎖在櫃子裡面,一週六天,自己每天吃一個,然後週日回家。

眾目睽睽之下,他自己一個人,從容地洗好蘋果,津津有味地吃掉,一直是這樣的。大家也說不出什麼。

畢業後,大家開始創業,越做越大,五位同學都加入了新東方。當新東方的事業做得很大的時候,那個吃蘋果的同學在單位混得一般,於是也提出,是否可以入夥。結果,大家開會討論,一致認為不歡迎他加入。

為什麼呢?因為品性問題。吃蘋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出這個人不懂與人分享,比較自私。合夥,是需要大家把利益放在一起,一起努力的。如果有一個人自私,就會把整個氣氛給破壞了,這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這樣的品性,開公司大家都不拉他入股,如果他自己創業,會怎麼樣?見點利益自己先撈了,員工的利益不考慮,給員工剋扣獎金等事都能做出來,那麼,別人還願意跟著他幹嗎?慢慢的,大家都會離他而去。

所以,老子講的其實是人世間的一個法則,這個法則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適用,如果我們能懂這個道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去做,我們慢慢成就就會大起來,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公司會越做越好,這就是“聖人之道”。

不明白這兩個“道”,你永遠讀不懂《道德經》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聰明的人,為而不爭,滋養眾生,他會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不為自己爭利益。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老子說這種品性就跟“道”特別接近,故幾於“道”。

老子從觀摩萬物,觀摩大自然,觀摩天道出發,總結出來了一些品性,這些品性,放到我們身上,也一樣可以適用,而且放到人群中會做事做得更好,所以老子稱其“聖人之道”。這是我們需要領悟的,我們如果領悟了這個道理,人生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圓滿,這個是我們要學的。

京博國學原創,微信首發,今日頭條作為第二發佈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