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國學 老子 大學 春秋戰國 天道輪迴 天道輪迴 2017-08-29

道德經:第三章“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裡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聖人遵從無為之道,辦事順應自然,則天下沒有不太平之理。

[解析]

理解本章要先了解老子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併,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佔錢財,給民間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大亂,盜賊四起,社會動盪。在‘尚賢’的大環境下,老子提出了不尚賢的主張,想要使人們回到無知無慾的社會環境中,減少社會動亂。

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愚民’政策,這其實和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有關。就比如在小學你不能教授大學知識,因為即使你去教授,小學生也理解不了。當然,在大學你還用小學知識去教授,也是不行的。所有的知識思想都應該符合現在的社會需要和社會背景,太先進或太落後都會被淘汰。道是在不停運動變化的,不同的社會環境,聖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理社會。‘無為而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