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貴在自得——孟子說自得

國學 孟子 朱熹 大學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2017-09-16

至於前文孟子的養生送死是說的對待父母雙親還是對待自己,恐怕是各有各的理吧。我明確選擇是對自己的,那是因為孟子是強調“捨生取義”的,也強調為學求道要對自己狠一點,沒有“送死”之心是幹不成大事的。當然幹大事絕不是輕身送死,首先“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而修身是儒家始終強調的主題。本文孟子告訴我們修身最後應該是“自得”,這和《大學》裡面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致的。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譯文:

孟子說:“君子遵循恰當的方法深入研究,是希望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就能夠安然處之;安然處之,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得。”

老張漫談:

《大學》中修身有個修習次序,那就是一個層次的遞進,最後是“得”,而這個“得”的過程包括知、止、定、靜、安、慮、得。不管是那個層次都需要修習者自己體會和證悟,此所謂自得。

雖說朱熹對《四書》的註解有比較多的爭議,但是朱夫子在自身修養上還是有自己的心得的。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就是證明。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道貴在自得——孟子說自得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把個人修行的感受利用讀書的題目寫出,富含深刻道理,需仔細體會才能瞭解朱夫子要表達的涵義。朱夫子的方塘清水就是他的心境,如同鏡子一樣的反映外物而不為所動,同時也在定靜功夫上可見一斑。而且定靜且安的基礎上還清澈見底,並不是死寂一片,那是因為修習者身處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體會這天地大道瀰漫在身邊周遭生活中。有了這樣的體會,朱夫子忽有所感,昔日想不通看不透的障礙一下子沒了,對大道的體悟因為那春天的活水一般的生活實踐而豁然開朗。從詩中可以看出,朱熹的修養已經很高深,定靜的功夫很了得了,再加上對日常生活的體會和對經典的學習,朱夫子的修為自然就“中流自在行”了。

為道貴在自得——孟子說自得

我們先來看看朱夫子對本文的註解。其實朱熹對孟子“自得”的闡釋還是較近本意的:“深造之者,進而不已之意。道,則其進為之方也。——言君子務於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自然而得之於己也。自得於己,則所以處之者安固而不搖;處之安固,則所藉者深遠而無盡;所藉者深,則日用之間取之至近,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四書章句集註》卷八)朱熹又引程子之言:“學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佈置者,皆非自得也。”(同上)程朱雖然在闡釋孟子的“自得”思想中加入了他們自己對“自得”的理解,但其對孟子“自得”命題的闡釋是頗為符合孟子之意的。

按照朱熹的註解可以這樣理解——孟子說:君子必須要按照道的指導來做研究,是為了在研究過程中有遵循,等到研究越來越深入,自然就會得之於己。也就是把道的真理性變成了自我的真理性,這樣就能安固若磐石一般,研究會做的越來越深,繼而就能觸類旁通,達到一種能用本源的道來解釋身邊的事物,最後恍然明瞭一通百通。

為道貴在自得——孟子說自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