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個人並不難,只要從三個方面觀察就可以了

國學 孔子 論語 婚姻 老子 世知東方讀書會 2018-12-01
看清一個人並不難,只要從三個方面觀察就可以了

找好的朋友要有智慧。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首先要有自知之明,連自己都看不清,要看得清楚人就不容易了。真正看得清楚自己,心地就清淨,清淨才能看得到自己的念頭、自己錯誤的思想在哪裡。心清淨了,照自己照得清楚,進而照別人也照得清楚。

孔子在《論語》當中有講到看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重複兩次,重複也是有意義的。只要能這麼去觀察,人怎麼可能隱藏得了呢?“廋”就是掩飾、隱藏。

“視其所以”,“視”就是當前看到的。“觀其所由”,“觀”又比“視”更為深入。“由”,經過、經由,就是不只看眼前的情況,還了解他之前整個的家庭狀況、工作狀況。現在有領導來學校視察,老師跟學生忙成一團。印刷機“刷刷刷”,好幾個禮拜拼命把要用的資料印出來,然後早上兩三個小時領導檢查完,吃頓飯下午走了。吐一口氣,第二天所有作品統統收起來。應付啊!包括家裡有客人要來了,媽媽趕緊把垃圾堆整理成皇宮,小孩一看就知道,哦,有人來的時候才整理。

所以要看一個人的真實心態,還得花點時間。這個人給我的印象挺好的,那不一定準。你覺得印象挺好,可能是跟他前世關係還不錯,不代表他這一世很有德行。大家看現在的男女關係就好了,一見鍾情的最後都怎麼樣?我看一半以上都離婚了。為什麼?一見鍾情就不是理智嘛,都是衝動。衝動不是真心,容不容易變?變得可快了,早上結婚,下午就有離婚的。都是衝動嘛,都還沒有彼此瞭解就愛得死去活來,就睡不著覺,那叫慾望。

所以,人世間很重要的往往在用人、在取友、在擇偶。一個重要的合夥人,一個重要的幹部,如果選錯了,可能幾十年的辛勞付諸流水。所以孔子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瞭解人是很大的憂患。所以“觀其所由”,從他的整個家庭背景、工作背景,瞭解得就比較全面。人世間很多重要決策,沒把握,不要輕易下,不然錯了就不好處理了。

“察其所安”,“察”是審察。審察什麼呢?不管是現在做的還是以前做的,做完以後,心安不安。以前做錯事,現在非常懺悔,那這個人有善根。假如以前做錯事,現在還自以為有本事,那這個人鐵定是不能用的。假如做了善事,他覺得心很安,人家稱讚他,他誠惶誠恐,“這算得了什麼!”這個人就安在良知,安在善行,這個人修養就好。假如做善事了,就怕別人不知道,見人就講,那他是安在名利當中。他是為了虛名才去做好事的,沒有虛名了,他可能就不做了,或者沒有人讚歎,他可能就不高興了。

夫子在《論語》當中又提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學就是要學仁慈博愛,對於沒有德行的人,我們應該去影響他,讓他變好。有沒有道理?有。你要幫助他,可以,但不要到最後,被他給度走了。所以處事還有一個方面叫“量力而為”,你的功夫能轉變他,那沒問題;功夫還沒到,會被他影響那就不行。人家真的有道德學問的,可以到舞廳裡面去給人家講經典;我們到舞廳裡面,眼花繚亂,心亂如麻,怎麼幫忙呢?

所以自己幾兩重,要有自知之明,接觸這些人會受影響,那就要敬而遠之。還是恭敬,對他沒有看法,沒有對立。你可不要跟他講,“哼,我才不要跟你在一起,孔子說損者三友。”他可能就很不高興,就找你麻煩。所以對一切人都要恭敬,而且心裡面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期許自己趕緊成就道德學問,可以做他人好的緣分,增上緣。

選自《代代出聖賢的教育智慧》(蔡禮旭細講古文名篇系列第二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