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國產車 商用車 硅谷 十三五 廣州車展 汽車人傳媒 2018-12-17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東風將技術和創新的牽引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重點是突破整車、動力總成、汽車電子電器三大核心技術研發。未來將面向新能源、低碳化、智能開發和製造、智慧服務完成“五化”佈局。從總目標、路線圖,到具體實現步驟,東風正在打下新一個50年的長遠發展基礎。

文/《汽車人》張敏

東風公司迎來50週歲生日倒計時。半年前,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宣佈,東風品牌戰略終於臻於完善,瓜熟蒂落。半年後,東風的“D139”戰略愈加清晰。東風的組織架構、研發體系都在向創新導向、品牌導向調整。

所謂D139,“D”代表東風;而“1”則為1個東風, “3”則代表“品質東風”、“智慧東風”、“和悅東風”三大工程,“9”則指落實工程的9大行動計劃。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

東風管理層力圖在集團層面,發揮已有資源優勢,將東風掌握的供應鏈與自己的研發體系進一步契合,不僅位列主機廠第一陣營,還要成為強大的零配件供應商。智能網聯和共享出行領域的新作為,將增強東風的品牌價值,提升價值鏈的附加值。

早在“十三五”的時候,東風公司已經把定位調成了“致力於成為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優質汽車產品和服務的卓越企業”。其主要意圖是保持傳統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前瞻型技術的佈局。即便將來智能網聯和共享出行等新業務羽翼豐滿,東風仍要做強大的主機廠。做大做強自己,貫穿了東風近50年的發展歷程。1969年在鄂西北稻田裡誕生的工廠,從一窮二白髮展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三大集團之一。2017年,東風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310億元,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65位,中國企業500強第15位,實現了從1970年第一輛政治車下線,到現在主營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零部件、汽車裝備和汽車水平事業的跨越發展。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東風從一開始就是國家計劃的產物,對戰略的執行能力,鐫刻在基因上,從未有片刻懈怠,也從未有隨波逐流的時候。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殊為難得。

近年來,汽車行業暗流湧動,競爭日趨激烈,而東風一直保持高質量發展。去年,在乘用車和商用車兩個板塊,通過產品升級和加快新品推出節奏,以及乘用車的品牌年輕化進一步落地等舉措,東風公司完成全年銷售汽車412萬輛,取得穩居行業第二的好成績。

49年的歷史表明,東風善於把握自己的命運。科技行業入侵、造車新勢力紛紛登場,固然使汽車行業面臨巨大挑戰,但把握科技與技術發展的脈絡,也有可能抓住空前的機遇。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在人們的印象中,以硅谷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創新能力更強。它們得到的大筆投資只是結果,是資本對創新力的投票,而非原因。創新的內生動能在哪裡?答案之一恐怕是人才。

“潮流窗口”與 “硅谷化”

東風位於上海的創新設計中心,就是基於人才運作的角度成立的。上海中心不僅是東風的一張名片,是面向國際化、全球化競爭和設計潮流的一個窗口,與武漢本部形成資源整合及優勢互補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提升東風自主研發的核心競爭力。從十堰到武漢,再到上海,走向全球,研發不斷向中心城市和國際大都市靠攏,方便獲知最新的設計理念信息和前瞻技術信息,就是從吸引人才的角度做出的戰略調整。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上海創設中心瞄準的是前瞻+量產,實現東風的產品研發佈局:改進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

東風指望上海的國際化團隊探索東風品牌的新設計語言,儲備面向未來的技術。上海創設中心目前有70多人,隊伍非常精幹,80%為外籍設計師。上海團隊只是第一步,東風還將在歐洲、日本成立海外研發中心。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在市場研發週期越來越短的時候,需要設計師對市場需求和未來產品有更好的洞察力。上半年在北京車展上發佈的東風eπ新能源高性能轎跑概念車,從方案到1:1油泥模型,再到樣車,成型時間比過去“短得多”。快速迭代實現車型和設計元素年輕化。

而位於武漢的東風技術中心以商用車研發起家,已經成立35年,和上海的創設中心不同,該中心主抓量產車的研發,比前者更貼近市場。不過,和創設中心一樣,技術中心同樣走了國際化道路,吸引了海外國際化人才的加盟。

而T·創實驗室是前瞻先行技術的試驗點。以項目組攻關風險課題的方式,實現組織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激勵創新。T·創實驗室的運作方式類似硅谷企業,只不過自主性更高,團隊規模更小,課題也劃分得更細緻。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團隊打破了專業壁壘,就連項目負責人都不侷限在內部找人,外部聘請同樣可以擔綱課題,誰都可以組團做計劃爭取課題。項目組內實行彈性工作制,營造快樂工作環境。採取多元激勵方式,除了薪水之外,落實項目獎勵機制,激發了年輕人的技術創新熱情。

“智能”、“綠能”戰略是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十三五”發展的重要技術戰略路徑。在市場唱衰除了電動化之外的技術路徑的時候,東風在大舉投入電動車的同時,依舊投入資源研發燃料電池和PHEV。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今年10月底,東風的“全功率燃料電池乘用車動力系統平臺及整車開發項目”啟動;11月,續航達500公里的E70週年版在廣州車展上市,並獲不俗反響。

東風的憂患意識

東風電動車產品推出時間不算最早,但一上來就走高續航路線,這和東風的技術儲備優裕有很大關係。

和其他車企不同,東風在電動車研發上,牢牢把三電技術抓在自己手裡。在核心技術上,東風實際上熱衷於做自己的三電供應商。東風的BMS和電池PACK、電驅技術,正在為集團內企業提供產品,同時,還向集團外客戶供貨。BMS的客戶有宇通、廣汽、福田、海馬等;而整車控制器(VCU)和微控單元(MCU)的客戶幾乎涵蓋了南中國的所有大型整車廠。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東風對整車業務和關鍵零部件(特別是電控部分)兩手抓,產業鏈自上而下,一根甘蔗從頭吃到尾。在大多數整車廠依賴國際產業鏈、大搞扁平化生產的潮流下,東風的做法比較另類。這恐怕和東風的三線建設背景有關係,東風對自身不能控制的供應鏈,有本能的不安全感。

將關鍵技術抓在手裡,看似付出了研發成本,但零部件研發體系可以同時向多個整車廠提供服務,是至關重要的技術資產,不至於在關鍵技術上被人掐脖子。

一旦不是風調雨順,立刻就能顯示出東風憂患意識的高明之處。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三電技術本身而言,東風將其放在三家公司研發:電驅事業部、東風時代電池技術公司、東風航盛電控公司。而整車底盤、造型,直至全車總體,放在技術中心統合。

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周劍光稱,電動車業務,是沿著供應鏈一條龍成立一家公司,還是橫向分開、總體控制,是不同風格的運營方式。而東風則堅持後者,認為這種方式有利於在基礎技術上做強。

新技術與硬實力

在研發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新業務的時候,這種運營體制顯示出了明顯優勢。東風公司技術中心認為,自動駕駛技術關鍵是控制器及算法,而非硬件。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今年上半年,東風風神AX7自動駕駛2.0樣車在重慶一次性通過了含一鍵退出、自動緊急制動、坡道停走、車道內行駛、並道行駛等全部性能測試,獲得行業首批路測牌照。

其外觀與量產版AX7車型毫無二致,沒有其他廠家自動駕駛測試車上常頂著的帽子(激光雷達)。主要得益於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控制器”,通過高度集約化的方式實現了自動駕駛技術和汽車空間的結合。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在智能網聯方面,東風推出AI時代人工智能車機“WindLink3.0”系統,還率先在今年9月份展示了LTE-V2X車聯網樣車,在該車內可以看到周圍1公里內其他車輛及其行駛/停泊狀態。

在全球智能駕駛技術興起之初,東風即啟動相關領域的先行技術研究和實踐工作。2013年,東風公司技術中心設立智能網聯部,由國內精英、海歸高層次專家與知名高校研究力量組成。

6年來,東風公司技術中心下屬的東風自動駕駛團隊先後推出2013版A60智能化樣車、2014版AX7智能化1.0樣車、2017版AX7自動駕駛2.0樣車、東風5G遠程駕駛樣車、東風猛士無人駕駛越野樣車、東風LTE-V2X車聯網樣車,並完成自動泊車、智能輔助駕駛等新技術的工程化、產業化。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東風認為,中國的通訊行業實力強勁,會在全球率先推出5G商用網絡。東風傾向於基於網聯的自動駕駛技術,依賴聰明的道路指示信息,降低對車的聰明程度依賴性。東風在國內第一個部署了擁有13個基站車聯網園區,明年會在園區內實現基於5G的自動駕駛示範運營,同時L2會量產,2020年L3會量產,2021年和2022年實現一鍵招車,逐步實現限定場景高等級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

東風的新戰略非常明確,即2035年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總目標,2023年建成國內一流的卓越汽車企業,並明確了 “三個領先、一個率先”的發展目標。“三個領先”是指經營質量、自主事業、新興業務行業領先;“一個率先”是指東風員工高質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時代美好生活。

「汽車人」50歲的東風,憑什麼用技術創新引領未來?

東風將技術和創新的牽引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重點是突破整車、動力總成、汽車電子電器三大核心技術研發。未來將面向新能源、低碳化、智能開發和製造、智慧服務完成“五化”(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佈局。從總目標、路線圖,到具體實現步驟,東風正在打下新一個50年的長遠發展基礎。(文/《汽車人》張敏)【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