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滾石當作一生事業去投入

段鍾沂

“如果大家喜歡滾石,對滾石有情懷,是因為我們做了很多東西,機會也就比較大。但情懷是你們(歌迷)講的,我不敢講。”滾石唱片創始人段鍾沂如是說。

成立30餘年,滾石累積的“資產”,包括唱片母帶和封面、版權紀錄甚至發佈時的新聞稿,都完整保留。“兩個老闆沒換過,連辦公室都還是創業時一個樣。”段鍾沂說。

生於1948年、從小喜愛音樂和繪畫,段鍾沂說自己算是上世紀的“文青”。讀書時的臺灣正處在非常時期,“那時像我們這些毛頭小孩,對知識是非常飢渴的。”他說,“那個環境、風氣,可以‘醞釀’出我們這樣的人。”

1976年,段鍾沂和弟弟段鍾潭在臺北創辦《滾石》雜誌,1980年成立滾石有聲出版社——滾石唱片的前身。1981年,滾石發行首張專輯《三人展》,隨後陸續簽下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齊豫、周華健、伍佰、張震嶽、五月天等眾多歌手。不少人成為華語流行音樂“閃亮之星”。

在唱片行業風起雲湧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滾石事業蒸蒸日上,鼎盛時擁有上千人的工作團隊,更打開亞洲市場,在香港、上海、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設有分公司,成立過音樂電視臺、數字音樂服務公司。

“創辦滾石的時候,我們純粹只是覺得會做這件事,且有把握做得很好,但沒有想到要做多大。”段鍾沂說,如果當時有更有趣的事,兄弟倆說不定就去做其他了。

在“最好的時候”和“最壞的時候”,都有公司提出過收購滾石,但是,段鍾沂和弟弟始終捨不得放手。“不相信天底下有那麼好的事,也沒有見錢眼開。”段鍾沂誠實說道,“甚至覺得像現在這樣比較好。”

時代變化太快,段鍾沂多次提到,如果講滾石是一個品牌,這曾是事實,而在頻繁變化的當下,這種說法已讓他有所遲疑。隨著21世紀技術發展、互聯網興起,唱片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滾石也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

“上世紀90年代甚至更早,我們一年的唱片出片量有30到40張,每個月至少要出兩張專輯,量很大。但看看過去近10年,一年能出5張、10張,就算了不起了。”他感嘆。

段鍾沂曾相信,滾石簽約的300餘位歌手,每一張專輯、每一項內容,都“值得被聽到”。不過,聽眾、觀眾記住的仍是如羅大佑、李宗盛、齊豫等少數人。

“這些人的成就,是來自他們特殊的創作及表達能力,來自於他們對人生的體驗、對社會脈動的洞察。”段鍾沂說,“這也是構成好內容很重要的條件。”

近些年,滾石的腳步沒有停止,成立於廣州的演出現場“中央車站”,創辦了新品牌“滾石電音”,也簽約新歌手。“說滾石對流行音樂有使命感是有點誇張了,但從一個唱片公司的角色來看,我想還是應該永不停歇的吧。”段鍾沂說。

已逾70歲的段鍾沂活力充沛。他說,自己還是騎著自行車到處跑,還是想做一些事,開會、編寫、設計,雜誌也在繼續辦。

他也曾多次到過大陸、往返兩岸。他說:“常常是蜻蜓點水,對大陸的真實環境瞭解還是不夠。”

段鍾沂回憶起:1988年,第一次到大陸,要從北京去山西長治看望叔叔。在車站聽到廣播正在播放齊豫《橄欖樹》,感到“非常的震撼”;同年,他走訪當時大陸唱片行,看到不少以人民幣8元、5元出售的卡帶,他買了不少平劇卡帶,帶回給父親聽,第一次得知譚盾的名字。

“大陸變化特別快。”段鍾沂說,“包括媒體、傳播環境、傳播內容的變化,臺灣走60年,大陸可能只要30年,甚至20年就走到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