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顧明遠教授眼中的中國教育變革'

"

“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在互動性、個性化、開放性等方面將改變教育方式,但人工智能做不到精神交流。老師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90歲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近年在不同場合反覆這樣強調。

顧明遠年輕時曾懷抱“工業救國”的思想,後來覺得“教育救國”也很重要,於是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沒想到,“工業救國”與“教育救國”會在當今社會這樣結合起來,“科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教育”,成為顧明遠的最新研究課題。曾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顧明遠認為,機器和技術始終沒法代替教師。

從小學教員到大學教授,顧明遠做了七十多年教師,親身經歷了新中國教育的變革。他說,過去強調教育與服務經濟建設相結合,高等教育很重要;後來提出教育是民生工程,關係個人的成長,基礎教育更重要。現在,家庭教育也被重視和強調起來,因為關係著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文明禮儀的培養。

顧明遠的夫人周蕖是魯迅之弟周建人的三女兒,顧明遠夫婦曾與周建人同住一宅很長時間。顧明遠說,周老先生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重視學習和教育,“因為要照顧母親,周建人先生沒有像大哥、二哥那樣留學,但他自學英文、生物,翻譯了《物種起源》,終身學習不倦。”受其影響,顧明遠和夫人一生都在教育領域耕耘。

1951年,作為新中國選派的第一批教育界留學生之一,顧明遠前往蘇聯國立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學習。中外教育的比較成為他的重要研究領域,他由此也成為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顧明遠認為,新中國70年的教育事業發展中,最大的成就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顧明遠說:“中國用20多年就完成了‘普九’,發達國家通常要50年至100年。上世紀80年代提出義務教育時中國還很窮,但已經意識到‘再窮不能窮教育’,如今我們已經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發展更是有目共睹。教育部的數據顯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49年的0.26%提高到2018年的48.1%,“從70年前一年12萬餘人上大學,到現在800餘萬人共同邁進高校門檻。”顧明遠說。

顧明遠曾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起草。“綱要設計的目標都完成得差不多了,除了素質教育。”顧明遠直言,應試教育干擾了素質教育,原因很複雜,既有用人單位唯學歷論提高了學歷門檻,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盛行不衰。

“過去精英教育的時代,只有少數人能接受教育,現在教育普及了,就出現教育公平的問題。”顧明遠說,要把教育的功能性與本體性相結合,也許最近提出的“生命教育”能更全面地涵蓋這一點。提高生命的質量和價值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最重要的還是觀念的轉變。(完)

原標題:顧明遠眼中的中國教育變革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