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靈石縣兩渡鎮東南的桃溝過去也有一座關公廟,老百姓俗稱老爺廟。老爺廟座北朝南,前院正殿內供奉著關公金身塑像,長臉紅顏,撫美髦,捧《春秋》,一身威武地端坐中央,兩旁站立著關興和周倉。童年在廟裡玩時常聽老人們講些諸如周倉沒智、扛刀一世的故事。據說古時凡是從此路過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都要拜謁“關聖人”。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正殿前有個供臺,是在進行比較大的祭祀活動時,放供桌供品和行禮的地方。平臺上面有串廊,是為了防雨的。串廓下面壓著一張席子,就是老百姓炕上鋪的普通席子。關於這張席子有個傳奇的故事。在老爺廟的東面有條通往房家莊的溝叫關營溝,相傳是關老爺駐紮軍隊的地方。在部隊開撥的時候,行至莊子坡時,突然狂風大作,一股風把關老爺睡的這張炕蓆刮到了這個地方。於是人們便在原地蓋了這座老爺廟。儘管是個傳說,但那個串廊上的炕蓆的確是存在的,因為我十六、七歲時親眼看見過。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正殿前面是配殿,配殿和正殿同樣高,有五六個臺階可以上去,裡面也有塑像,供的什麼記不清了。配殿兩側是鐘鼓樓。我小時候鍾還在,鼓沒有了。村裡有事通知大家就敲那面鍾,這面鐘好像是大練鋼鐵時砸毀了。“大躍進”時兩渡管理區曾在此辦過公共食堂,後來生產隊還當過倉庫。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配殿旁邊還有幾孔小窯洞,聽老人們說很早以前窯裡有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全程的懸塑,山、水、路、橋一應俱全,造型栩栩如生,可惜在50年代被拆毀了。老爺廟的前院有戲臺,我小的時候那裡經常演戲,特別是趕廟會時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非常熱鬧。說來也怪,那時沒有音響設備,但廟裡唱戲時整個鎮子的人都能聽見鑼鼓敲打。兩渡在1956年建國營煤礦時,從東北調來的工人們把這個廟叫作大戲廟,後來常在那裡演電影。

戲臺分前後兩個,配殿和戲臺中間是一個寬大的場地,是人們站著或自帶凳子坐著看戲、看電影的地方。兩側原來還有廂房,古時女人們看戲只能在箱房的窗戶上看,不能到外面場子裡去。這個場子東西相對各有一個車門。場子的東面有是個馬廄,裡面塑著關公騎的棗紅赤兔馬。傳說赤兔馬曾經跑出去過,回來後人們就把它的四隻蹄子用鐵釘給釘上了,所以兩渡老爺廟的馬是用釘子釘住的。我想這匹馬可能是用木頭塑成的,至少四條腿是木頭的。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老爺廟後院北面是二層樓,東西有側窯,據傳是供關老爺和將軍謀士們休息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賣給村民居住了。院裡原來還有四棵高大粗壯的柏樹,意喻“事事如意”、“百盛興旺”,傳說是東河的何氏與兩渡本家兄弟共同栽植的,人稱“兄弟柏”。現在該廟被拆的面目全非,破敗不堪,實在令人痛惜。

(2016年12月於靈石兩渡)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夏門關帝廟

夏門關帝廟

景茂禮

夏門關帝廟,位於靈石城南10公里的夏門村東,坐北朝南,臨街而建,磚拱窯洞結合磚木樑架結構,總長30米,寬25米,佔地面積750平方米。正殿兩層,面闊22米,進深13米。上層樑架建築,前面是殿臺,後面分隔五間。下層前為穿廊,後有窯洞五孔。東西兩側亦為兩層,面闊15米,進深6米,上層樑架結構分隔三間,下層窯洞三孔。正殿對面是戲臺,建在臨街三孔磚窯洞之上,面闊10米,進深8米,左右有門,門頂上鍾、鼓樓各一,長寬均為4米。戲臺東建有化妝樓與戲臺相通,亦建於臨街窯洞之上。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關帝廟偏殿

  夏門關帝廟原名財神廟,始建於明朝初年,完全為磚石結構,正面窯洞五孔,兩側窯洞各三孔,前為院牆與大門。由於當時經濟力量有限,無力單獨建廟祭祀諸路神仙,故正窯供奉財神,東為河神與山神,西為子孫聖母與痘疹娘娘,兩側窯洞是村中辦公場所與存放物品之地。百姓祈盼早日過上富裕光景,故將財神供奉於正中,廟亦稱為財神廟。明朝末年,夏門梁氏族人認為關老爺法力無比,只有祈求關帝保佑才能安居樂業過上富裕日子,故於聖母殿內又塑關聖帝像,歲時祭祀。《重修關帝廟記》:“關帝列在祀典久矣,遐邇中外一律尊崇,鄉先輩鹹思位神以奉之,奈綿力無幾,暫權子母,以俟來者。”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關帝廟偏殿

  延至清朝中期,村中經濟繁榮,人財兩旺,文風昌盛,仕途通達。特別是梁氏家族,更是精英濟濟,人才輩出,在外為官者日多,他們有的將自己原宅改造擴建,有的另建豪華新居。時有人認為,梁氏官運亨通,為財神庇廕之果。也有人說,建廟之時風水先生曾講夏門北山為神龜,今梁氏築堡於北山龜背之上,是神龜之庇廕。而梁氏則認為,家族興盛實系關帝爺保佑,應給關老爺重修廟堂,再塑金身,遂帶頭募捐,倡導集資,重修財神廟。但“數十餘年所積仍不敷,村人士聚資外復募得千餘金”,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動工。由於財力所限亦不願放棄這塊寶地,遂決定在舊建築上加修二層。《重修關帝廟記》:“於舊廟之層巔,起殿閣,立堂宇,為其用力少,而成功多。”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關帝廟戲臺

  新增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為達既壯觀又實用,在正殿五孔窯洞前加寬殿臺,以保證第二層有足夠的空間。上層後部中廳三楹,塑像關帝、關平、周倉為正祀,左右兩楹塑藥王、財神為偏祀。前部為穿廊,是廟內演戲長輩、官員、客人觀戲之所。左右兩廂窯洞上面均建房三間,房前亦有穿廊,是公子、兒孫、晚輩們看戲的地方。下層正殿對面為戲臺、化妝樓和鐘鼓樓,正殿是村中辦公之所,殿前平臺是小姐、媳婦、女人們看戲所在,並嚴格規定,凡女性入廟看戲不準從正門入,只許從偏門進,並在指定位置不許胡亂走動下平臺一步。院內則是所有男人看戲的地方,亦規定只准朝前看,不許往後瞧,違者逐出不貸。散戲時,男一律走正門,女一律走偏門,涇渭分明,封建禮教可謂之嚴。

重修後的廟宇,臺榭垣墉高大,廟貌巍峨壯觀,除正祀關帝,偏祀財神、藥王外,其他神祗一律摒棄出廟另行安排,廟名也正式改為關帝廟。廟內除仍為村中辦公之所外,祭祀神靈和唱戲是廟的主要功能。每年除按規定和村人許願唱戲外,尚有紅白喜事邀請唱,天災人禍祈禱唱。特別是遇天旱求雨,古人以蛇代龍,捉一條蛇放入特製容器供於主位,每日唱戲燒香磕頭,直唱到不見蛇的蹤影方可停止,村人認為只要蛇在,就是沒有聽夠,就不敢停演,真可謂心誠之至。

如今的夏門關帝廟,已失去往日的容顏,一度作為學校和村中辦公場所的歷史也永遠成為過去。而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古老的民間傳說,已深深紮根於夏門這塊土地上。它以基本完好的建築,被列入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待仁人志士進行保護、修復,讓昔日的輝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迸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原載《靈石文史》2004年第4期)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夏門村全貌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夏門三灣口

兩渡關老爺廟(明生)

夏門百尺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