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邁出去”須先“賣出去”

關峽 藝術 經濟 大學 環球網 2017-05-14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各國文明交流互鑑之路。在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貿易是實現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契合點,能夠起到先行引領的作用,消除各國隔閡、增加彼此信任。“一帶一路”光明談本期邀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文化貿易學術研究平臺專家兼祕書長李嘉珊,著名作曲家、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圍繞“一帶一路”中的中國文化貿易進行討論、提出建議。

主持人:解析“一帶一路”建設圖景,聆聽智庫專家睿智之言。各位網友、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由光明智庫和光明網聯合推出的系列節目“一帶一路光明談”,我是光明日報記者曲一琳。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用經濟手段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展現文化風采,實現民心相通,對外文化貿易是非常好的契合點。今年年初,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前不久,文化部發布的《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也為“一帶一路”的文化貿易合作與拓展繪就了路線圖。那麼,文化貿易在“一帶一路”究竟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相關主體如何各盡其力,拓展“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新空間?

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兩位對文化貿易有著深入理解、思考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嘉賓和我們共同探討“一帶一路”中的文化貿易問題。他們分別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文化貿易學術研究平臺專家兼祕書長李嘉珊,著名作曲家、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歡迎二位!

推動“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勢在必行

“一帶一路”提出三年多來,成績有目共睹,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漸落地,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在二位專家看來,文化貿易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推動“一帶一路”的進程當中,文化貿易處於怎樣的地位?

李嘉珊: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跟各位交流一下什麼是文化貿易。文化貿易是從國際貿易中衍生出來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國際貿易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等幾大類別。文化貿易在其中極具特殊性,它既涉及貨物貿易,又涉及服務貿易,更涉及知識產權。所以文化貿易是基於知識產權基礎上的對外貿易,是關於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交易。所以,演藝產品對外貿易,電影產品、電視節目、動漫、網絡遊戲、創意設計等等這些內容的對外貿易就構成了國際文化貿易。它應該是基於貿易基礎上的一條發展之路,只是在貿易過程當中,我們更多關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對外貿易。

關峽:文化貿易在“一帶一路”當中應該起到先行引領的作用,因為文化之間的人員交流、產品交流會讓大家形成相互瞭解和認知,併產生一定共識。文化的獨特作用就在於消除國家、種族之間的隔閡,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從這一點上來說,加大我們文化方面的貿易往來勢在必行。和我們國家貨物的貿易量相比,文化貿易量的數字是非常小的,亟待提升起來。

主持人:總體來看,我國當前的對外文化貿易確實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與其他產品的對外貿易相比,發展速度是落後於總體增幅的。請二位再深入談一下,對“一帶一路”文化貿易的現狀和未來還有哪些判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帶一路”建設對於我國的對外文化貿易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李嘉珊:這個基本判斷是準確的。一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了新一年度的國際文化貿易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早在2010年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文化產品貿易國家,但我們的文化服務貿易是極其缺失的。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應該伴隨著中國國際貿易整體的發展而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排在第一或者第二都不足為奇,但是電影、電視節目等產品,由於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市場化機制不夠完善,或者因為我們起步較晚,因此,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國,我們可拿來貿易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卻非常少。所以,我們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的文化貿易還處在一個初期階段,文化服務貿易尤其相對較弱。

關峽: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化“走出去”勢頭逐年向好。部分院團走出去產生了一些國際影響,特別是在當外國急迫地想要了解發展中的中國的情況下,我們的文化交流在這個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中有一些情況值得注意:我們不是通過商業的途徑來使我們的文化產品和外國觀眾見面,也就是說它還不屬於貿易範圍的,而屬交流範圍。把交流轉化成貿易需要一個歷史過程,因為其中涉及我們出什麼樣的產品能夠讓對方去購買,這應該是市場行為,是靠產品吸引外國的觀眾,吸引他們購買。只有完成這種轉變,才能使得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有後勁,從貿易的角度、商業的角度、市場的角度完成轉換。

首先是如何抓好我們的原創作品,並轉化成產品,其間,建議政府搭建一個平臺,由平臺或機構穿針引線,對作品進行推廣和提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的途徑。還要利用互聯網手段,在互聯網上傳播優秀的舞臺作品,讓這些優秀的作品得以便捷、順暢地轉化成為文化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傳播。此外,還需要金融的支撐,這樣,實現了從作品到產品的完整轉換,其中包括面向國內外的集約化產品設計,使大量文化產品在國內外落地,與觀眾見面,在國際媒體上產生應有的效益與影響。

打造具有民族性與藝術性的文化產品

主持人:李教授研究對外文化貿易多年,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我國文化貿易質和量的提升帶來了哪些機遇?

李嘉珊:“一帶一路”對於文化貿易的發展是一個特別好的機遇。從量上來講,確實有明顯的增長,但從國際化大舞臺整體來看,我們可貿易的產品數量還是相對比較少的。能夠傳達我們當代中國人思想、生活狀態、文化價值的高質量產品更少。所以“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對於我國文化貿易的質和量的提升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主持人:關團長提到,“一帶一路”的文化貿易不是簡單的走出去,而要走進去,真正地影響沿線民眾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認知。您在這方面應該是很有心得的,您創作的民族歌劇《木蘭詩篇》和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在海外觀眾確實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對於中外文明交流互鑑,展示中華優秀文化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您看來,在更深層次上真正打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文化產品本身應該具有哪些特質呢?

關峽:首先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因為一出國門,我們就有一個文化身份認證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家關注的是,中華民族帶來什麼樣的精神產品、舞臺產品讓我們觀賞。比如說,西方人希望吃的是中餐,但是我們現在提供的這些作品大多是西餐撒上了中國的作料。這句話非常形象與準確。我們要在創作端把這點理清楚,我們要提供具備鮮明中國特色的和鮮明個性的文藝作品。

我們走出去的路徑一定要是商業的,一定要按照市場規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進入西方主流視野,也就是說,文化影響力是通過觀眾購票來完成的。因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通過商業途徑才能進入西方主流觀眾的消費層。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國家現階段大力地扶持我們的民族藝術,當一個題材規劃出來之後,可能會產生幾十部相似的產品,因此在這個方面我們必須要強調中華民族的特色和創作者的個性表達相結合,這是至關重要的,文化作品和產品一定要有特色和個性。

主持人:要有中國特色,要避免同質化。

關峽:對。

主持人:關團長近年來帶領著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走向世界,是用世界語彙表達中國文化的一張很閃亮的名片。據您的實踐經驗,您認為除了剛才提到的幾點,中國文化產品在走出去和走進去的過程當中還有哪些理念和經驗需要重視?

關峽:《木蘭詩篇》和《霸王別姬》,這兩部作品都是以我們中國歷史為創作題材,是中華民族經過歷代記憶下來的故事,我把它轉換成了歌劇的形態和交響樂的形態,把這個故事講述得娓娓動聽。因為這些形式都是來自於西方,因此西方觀眾們接觸起來沒有太多形式上的障礙,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魅力,感受到這個故事給人帶來的心靈震撼或感動,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點,它必然會受到歡迎。此外,還要是注意保持中華文化的特性和創作者的個性。

主持人:反過來說,國內這些演藝團體如何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在製作能力、表演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和跨越?

關峽:我個人認為,現在我國的文化資源需要進一步優化組合,同時需要一個國際化的運作機構,這個平臺很難靠一個院團來實現,可能需要幾個樂團或幾個歌劇院,一個是內容提供方,一個是運營方,還要藉助互聯網、金融和科技等現代手段。當前,數字化的進程非常快,要求我們拿出優質的畫面、優質的音響、優質的錄製,在這方面我們和國外的差距仍然較大,所以應該整合多方力量,和國外已有的平臺完成對接。再通過互聯網技術、金融支持和運營平臺,把文化作品變成產品,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推廣。

我國很多大學的多功能廳都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說北京某一個音樂廳的現場演出,通過數字化傳播進入各大學、科研單位,其社會效益就會非常高,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也會成倍增加。不是要觀眾花高價走進音樂廳或劇場,而是以非常低的價格讓觀眾能夠欣賞到最好的藝術,這是國內文化產品發展的方向。面向國外,是要做真正能夠代表中華民族鮮明特性的、極具創作者個性的產品,把二者融合起來,讓好的作品走出去、傳播出去。

李嘉珊:我們的文化產品要尊重藝術的規律,同時更應該尊重市場的規律,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國演藝團體的內生動力可能更多地來自於市場。所以在體制和機制的變革上,我們可能也到了一個該變化的時候了。

通過貿易進入對方的“文化圍城”

主持人:李教授,我記得您說過,中國文化進入對方的文化圍城要擇其門而入,市場規律和經濟手段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要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由“送出去”到“賣出去”的轉變。結合“一帶一路”的建設,您覺得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當前的文化貿易還有哪些難點和短板?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實現突破?

李嘉珊:我覺得觀念和理念的突破是首要問題。貿易是雙向的,一方面是供給,一方面是需求,我們常常知道自己有什麼,但是並不知道別人有什麼,不知道別人需要什麼,因此,我們現在走出去的產品可能更多的是“拍腦袋”的決定,是我們認為這個可以出去,但是對方是不是喜歡卻並不清楚,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走出去的方向,“往哪走”,需要我們對各國市場進行深入研究。此外,我們的體制機制決定了我們“怎麼走”。

關峽:我建議圍繞“一帶一路”設立一個國際性的藝術高峰論壇,把我國的一些好的理念、好的設想傳播出去,同時聽聽各方的意見,通過論壇尋找一些靈感和機會,讓我們生產出來的文藝產品和作品能夠更加國際化。此外,需要特別明確的是,我們要通過努力獲得認可,以平等的姿態與別人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

李嘉珊:通過貿易方式進入對方的“文化圍城”是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我們特別強調通過市場實現我國文化產品的進口出口,有尊嚴走出去,對方也是非常尊重地把這個藝術產品請進來,我覺得這應該是當下最有效的一種路徑。

加強頂層設計,開展多方交流

主持人:通過學術交流,可以推動文化貿易的互相溝通。李教授是否可以分享一兩個相關案例。

李嘉珊:文化部在2014年委託我們牽頭組建了國家貿易文化研究平臺,到現在有三年左右的時間,我們一直在努力實現這個理想,做好這個學術服務平臺,在提高學術隊伍自身學術品質的同時搭建服務平臺,這個平臺至今已經匯聚了國內外35家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推動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產業合作,促進雙邊多邊的文化貿易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自信地表達出中國學者的觀點和思想,也得到了國學術界的尊重和這個認可。學術研究是我們的本業,另外,作為大學的學術機構,我們一直在做人才培養的孵化器。在諮政方面,我們通過團隊研究,推動國家層面的一些文化政策出臺,發揮切實作用,還在產業和貿易促進方面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努力。所以我們既做文化貿易理論的構建者和探索者,又做文化走出去的實踐者。

主持人:對於“一帶一路”的文化貿易,從兩位的專業領域出發,還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關峽:“一帶一路”是一項綜合工程,在舞臺藝術方面走出去,需要加強設計,否則就會造成一些遺憾,應該有序地進行整合與設計。還要注重對象國的國情研究,研究該國的風土人群和風俗文化,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設計。在這些方面,考慮得越細緻,受歡迎的度就越高。

主持人:謝謝您,非常精彩,再聽聽李教授的看法。

李嘉珊:從學術服務平臺的角度來講,其實我們現在已經啟動了一項工程,但是也是一點一點往前推進,我們現在更加重視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市場,未來幾年,將通過中外團隊合作研究的方式推出一些項目。另外,我們作為學術機構,有義務為國家做更多的決策諮詢工作。我覺得當下構建國家文化發展國際規劃正當其時,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但我們現在很多工作都是條塊分割,很分散,應從國家的角度來制定一個文化發展的國際規劃,把電影、電視節目、動漫、網遊、圖書出版等有序合理科學地進行規劃構建,我們要沉下來,踏踏實實地做,切實把“一帶一路”鋪成一個互聯互通的網絡。

主持人:這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剛才兩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貿易問題提出了真知灼見,豐富了和深化了我們對於“一帶一路”文化貿易的認知。正如二位所言,對外文化貿易具有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屬性,可以通過其潤物無聲的滲透力,讓世界從更多層面瞭解中國,能夠全面展示和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增進其他國家和人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政策的理解,推動各國與中國建立更加深厚的互信關係。因此,以務實有效的手段,推動“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既是“一帶一路”向縱深推進的現實選擇,也是中華文明真正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兩位嘉賓的到來,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推出;統籌:王斯敏、蔣正翔;主持:曲一琳;整理:姬泰然;攝像:董騰飛;導播、剪輯:劉希堯;包裝:張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