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縣城及“老呔幫”

光緒 金融 首飾 經濟 北洋軍閥 樂亭故鄉人 2018-11-30

作者:果峰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樂亭故鄉人網站專版

樂亭縣城及“老呔幫”

樂亭縣城及“老呔幫”

樂亭縣城及“老呔幫”

樂亭縣偏處冀東東南一隅,不是關內外交通必經之地,因而自北洋軍閥時代以來的頻仍內戰,對這裡影響不大,損失較小,全縣近代以來經濟發展相對穩定。

三十年代縣城商業與集市貿易及其特點。樂亭縣城的商業與集市貿易是比較繁盛的。全縣組織有商會,參加商會的會員商號有40餘家。1935年樂亭縣城有各業鋪戶89家,總資本約50至60萬元(銀元)。全年營業額近100萬元(銀元)。有店員與工人500名左右。縣城的主要商號有22家,在此只列舉其中10家:

錢糧業的福發益,店址在東街,已經開辦10餘年,資本總額7,000餘元(銀元),店員8人,全年交易總額在3萬餘元(銀元);

雜貨業的永盛號,店址在東關,已經開辦10餘年,資本總額1萬餘元(銀元),店員5人,全年交易總額2萬餘元(銀元);

五金業的裕通厚,店址在西街,已經開辦70餘年,資本總額5,000餘元(銀元),店員10餘人,全年交易總額3萬元(銀元),兼營大米、洋麵、首飾。

紙房業的義合隆,店址在西街,已經開辦15年,資本總額數千元(銀元),店員12人,經營五色染紙,貨物由天津、煙臺運來。

製鞋業的大有齋,店址在東街,已開辦20餘年,系天津的分店,店員20餘人,全年交易總額2萬餘元(銀元);

綢緞布匹業的永順昌,店址在南街,已經開辦12年,資本總額1萬餘元(銀元),店員15人,全年交易總額7萬餘元(銀元)。<br>

茶業的永順合,店址在南街,已開辦2年有餘,資本總額5,000餘元(銀元),店員8人。

書局業的永順號,店址在東關,已經開辦20餘年,資本總額4,000至5,000元(銀元),店員10餘人,全年交易總額2萬餘元(銀元)。

煤油紙菸業的正興合,店址在東關,已開辦20餘年,資本總額1萬元(銀元),店員15人。

金融業的益發合銀號,經營匯兌,系光緒三十年開辦,資本總額10萬元(銀元);功成玉銀號,經營匯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成立,資本總額10餘萬元(銀元);此外還有河北省銀行辦事處。

樂亭縣主要商品的來源,除棉花是當地產品外,其餘商品大部分由外地運來。如,棉紗和瓷器由天津及唐山運來;藥材由祁州運來;糧食由東北三省運來;茶葉由天津運來;火柴由天津及煙臺運來;其它各種貨物大部分由天津運達該縣。

商品的運進路線與方法。所有從天津運進樂亭縣的商品,大半由水道(海道)進大清河口,再裝大車運送全縣各地。農曆10月封河後,改經北寧鐵路運唐山、昌黎等站,轉由大車運入全縣各地。

縣城的集市貿易。農曆每逢1在衙前,逢3在北關,逢5在西關,逢7在南關,逢9在東關。其中逢3、7為大集,這兩日有牲畜市,其它集期無此項交易。

樂亭縣城的商業有如下三個特點:

第一,各行各業的商號,同業的並不太多。從商號總量來看,即使在商業繁盛時期,也不太多。這說明樂亭縣城的商業與集市貿易,與冀東其它大縣相比,略有遜色。也就是說,在獨攬東北大部分零售商業並把觸角已經伸入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商業的“老呔(音Tǎn,兒化讀之)幫”之故地,商業發展十分平常。這反映了樂亭縣基本上是農業縣。或者這是“老呔幫”的頭面人物中,農本商末思想的集中反映。他們在外地發了財,而在故鄉買地守成。

第二,從資本擁有量來分析,最為富有的是新式金融業的3家銀號,每家均在10萬元銀元以上,他們主要是經營匯兌業務。當然,它們的存在與發展,一是樂亭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誌,二是和“老呔幫”須將銀錢匯歸故里有關。其次的行業是舊式的當鋪業,實際上他們也就是傳統的匯兌業。它們之所以能仍然存在,植根之深,經營之活,乃是根本。其它各業鮮有超過萬元者。

第三,從開業時間上,益發合銀號是光緒三十年,可稱為最早的。在中華民國初年前後開業者為數也不多,1930年前後開業的佔多數。這說明樂亭縣城在20世紀20至30年代才初具規模。

1935年樂亭縣共計45,064戶,人口235,433人。其中以職業劃分,從事商業的男42,539人,女3,610人,合計46,149人,佔全縣人口總數的18%。這個比重不僅在冀東,在河北省以至全國各縣,也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從事商業的婦女3,610人,實屬罕見!而且,這個數字是在“本縣因年景荒欠,金融奇緊,加以自東三省事變後,向賴赴東三省及熱河等處貿易以維持全家之生計者,均受種種限制,不能前往,以是出路斷絕,民生日益困苦矣。”這說明樂亭縣地方商業比較落後的經濟原因,更說明樂亭人出外經商者,在1935年赴東北各方面受限制的情況下,尚佔全縣人口總數的18%強。我們可以推知,在此之前,樂亭人去東北及全國各地,以至於去國外經商並形成的“老呔幫”的隊伍有多麼可觀!

“老呔”是舊時東北人,以冀東的樂亭縣、灤縣、昌黎縣商人為首,也包括豐潤、玉田、遵化以及撫寧、臨榆、寧河、寶坻、三河、香河、薊縣等縣去東北經商、辦企業的群體。到本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尚有大批“老呔”及其後代廣泛散佈於東北各市、縣、鎮,在農村者則極少。“老呔”這一稱謂的由來,筆者經反覆揣摩,它與樂亭縣的鄉音有關。樂亭人讀“樂亭”兩字的發言頗為“老呔”,於是東北人從諧音而來以訛傳訛。這個稱謂原本並無惡意,隱含善於經商、工於心計之意,還多少有些敬畏在其中,但在仔細玩味之後亦可從中體味出,有幾分中國人傳統的農本商末觀念而輕視經商的味道。此外,東北稱樂亭縣、灤縣的商人為“老呔兒”而稱冀東其他各縣商人為“花老呔兒”,以示細微的區別。

“老呔幫”的先行者是劉新亭和張希孔。在清朝的中後期,樂亭縣地少人多,土地又多集中在地主、富農手中。而且,當時全縣所產之糧,即使在平年,亦不足半年之用。若遇荒年,災民無數,餓殍遍野。窮苦人為了活命,於是才闖關東。初時,他們到東北各省去扛活、打工,久而久之,有頭腦的人看到在東北做生意可以賺錢。經商的先行者和獲得成功的代表人物便是劉新亭、張希孔二位。

劉新亭,樂亭縣城北的劉石各莊村人,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他自幼家貧,養成了能吃苦耐勞的品質,而且身強體壯。成年後,他被生活所迫走上了闖關東之路。此人頭腦靈活,生性機敏,他很快發現東北各地普遍缺少農具,特別是鋤板子,而且土布、棉花等東北很少出產之物品也較之樂亭附近昂貴。於是,他向親友借貸,湊了點最初的資本。自己賣力氣,肩挑販賣。獲利之後,他改為僱用大車販運。去程運銷鋤板、棉花、土布,回程運糧、豆、土菸葉、蘭靛(染料)到關內銷售。十幾年後,他獲利達萬貫(一貫為1,000個銅錢),發財致富。接著,他的兒子劉如 ,繼承父業。先在龍灣(今吉林省農安縣)開設了廣發合商號。由經營百貨到錢糧業。後來,又發展為經營百貨兼營匯兌。在劉如 手裡,積累資金達千萬貫。如 的三個兒子分家時,各立堂號,在寬城子(今長春市)同時開設了泰發合、益發合、東發合三大商號。人稱“合”字號的買賣。如此子承父業,經過劉氏兒孫幾輩人的經營,到清末民初,“合”字號買賣的分號達幾十處,幾乎遍於東北各地,其財勢已躍居東北商界之首。在樂亭縣,劉家成了“京東第一家”的富戶,名聞北京及京畿地區。

張希孔,樂亭縣城東的小黑坨村人。生於道光年間。青年時,他學會了木匠手藝。帶著兩個弟弟闖關東,到了東北船廠(今吉林市)的一家木匠鋪當雜工。他為人忠厚,幹活勤快,後來受人資助自己開了個小木匠鋪。當時,適逢東北“木幫”們從東山里砍伐的一大批木料,積壓在松花江畔,一時難以出手。這批木料便賒給了張,言明次年秋後付款。可是,這些人去了四年,也未來取錢。此時,恰遇當地遭火災。災後重建房屋,木料走俏。張藉此而獲大利。他用這筆資金做底墊,開設了萬合木局。後來,又在寬城子開設了萬合興、萬增興商號,並繼續兼營木業。子承父業,幾代下來,張家成為樂亭縣的四大富戶之一。

劉、張兩家闖關東經商併發跡的道路,為樂亭人所羨慕。步其後塵者,紛紛赴東北習商、經商。隨後,他們之中又湧現出了一大批因經商而致富的人物,如趙漢臣、劉臨閣、楊煥亭、母海嶽、武百祥等。到20世紀20至30年代,樂亭縣從商人數已達10萬之眾,形成了名揚全國的“老呔幫”。他們在東北、華北、華東的大、中城市和縣城開設各種商店1,000餘家。以至舊時樂亭人自詡:無論關內、關外,凡有家雀的地方,就有樂亭人開設的商店。全縣經商之人擁有的總資金,據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的不完全統計,近3億銀元,年利潤高達5,000多萬銀元。平均每年匯回樂亭的款項達2,000萬銀元。“老呔幫”以東北為發祥地,拓展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

20世紀20至40年代,樂亭縣內已形成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和群眾心理。家境不論窮富,都要千方百計地供自己孩子唸書,至小學畢業,多半不再念中學,而是託人靠關係,到關東(東北三省)習商當學徒。三年期滿後,就可以掙錢,甚至當掌櫃的。弄得好的,自己可以開一號買賣,也就是當上了資本家。樂亭縣內,男子紛紛外出習商、經商,婦女在家支撐門庭,當家理事,稱為內當家。男子經商發財後,匯款回家買地。自己耕種不了,於是僱請長工。在本地往往僱不著壯年男子,便到灤縣僱請,形成了外縣傭工遍於樂亭縣的狀況。1938年冀東抗日大暴動時,樂亭縣多有僱工與婦女參加暴動。其原因皆在於此。到1947年冀東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樂亭人出外習商、經商的傳統才逐漸衰落。在解放後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才最後消失。“老呔兒幫”亦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已經外出的人歸鄉者甚少,多數已落籍於東北、華北、華東的各大中城市、縣城,以至留居國外。如今,這些先輩的後人,人數眾多。但是,昔日的“老呔兒幫”早已如過眼雲煙,不復存在了。

“老呔兒幫”的生意經,樂亭縣人在世代相沿百餘年的習商、經商實踐中,積累、總結、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意經”。這些做生意的經驗,後來被逐漸地納入了店鋪規矩,或被口耳相傳。它體現了“老呔幫”的經商之道。其中,有很多經驗,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鑑。在企業管理上有其符合經商規律的一方面,其陳規陋習,我們則應拋棄。總之,我們對這些“生意經”必須持科學的分析態度,不應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下面概括地介紹其“生意經”的八個方面:

第一,選賢用能,授權經營。財東們往往不自己經營,或者無力自己經營,他們便在實踐中選賢用能。一是不惜重金聘用;二是委之重任,授以大權,財東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高度信任聘請能人。“老呔幫”的先行者劉新亭的後人,先後在長春、哈爾濱、瀋陽、大連、營口、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開辦商店、銀行100多處,廣聘精通各行各業的賢能之輩,令其各自獨立經營。如聘用李墨林為益發銀行總經理,管理銀行系統;聘用段馨五為益發合總經理,管理益發合總號、分號;聘左子玉為泰發合總理,管理泰發合總號、分號;聘用張耀武、劉冠英為大外櫃(經理),分駐瀋陽、天津,主管當地進銷業務;在大連設總管處,聘用孫秀三總攬全盤。各分號的掌櫃或經理,則授權上述這些人去聘請。這樣,形成了各級總經理、經理負責制,管理權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調動各級主管人員的積極性。所以,劉家每年淨獲高額利潤,經久不衰。後來,另外一位叫武百祥的人,號稱“商界泰斗”。他有所創新,採用上方提名與民主評議相結合的辦法,選賢任能,把真正有才幹的人選為各櫃檯的負責人。從而,使他開設的商號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名震關內外。

武百祥,樂亭縣何新莊村人。1880年生,卒於1966年。他自幼家貧,店員出身。至20年代已成為東北的一位傑出的民族資本家、企業家,馳名中外,被譽為“商界泰斗”。他起初在哈爾濱市開設同記雜貨鋪起家。後來,創辦大羅新、同記工廠、同記百貨商場。在道外繁華的商業區,壟斷和控制了百貨行業。他的企業中擁有店員、工人2,000餘名,年獲利達上海規銀32萬餘兩。武百祥還是一位著名的開明進步人士。解放前,曾出資辦學,捐款開礦,贊助革命。他的商店、工廠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工會組織,帶領全體同事步入新生。解放後,他帶頭走公私合營的道路。1955年以後,武百祥先後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哈爾濱市政協副主席、黑龍江省工商聯副主任委員、哈爾濱市民進副主任委員,歷任哈爾濱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同記商場經理等職。

1985年以來,同記商場已組織專人撰寫《同記春秋史話》,在哈爾濱創辦的《企業家》刊物上發表,也引起德國的重視,立即翻譯成德文印行。並且,在東南亞和香港地區亦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第二,行情靈通,抓住時機,及時成交。樂亭人經商把行情視為生命線,“行情靈通,買賣興隆;行情不明,瞎子觀燈。”為了及時獲取行情,最早是僱請馭手,快馬傳遞行情(信息)。後來,有訓練信鴿傳遞行情的。有了電話、電報等近代通訊設施後,有的商號不惜重金租用專線電話報送行情,或用自家編制的電報密碼打電報暗中傳送行情。一些大商號,還派得力老客(採購員、推銷員)常住全國各地,甚至英、法、德、日等國,向國內通報各國市場的有關行情。正因為樂亭人在經商過程中,行情靈通、準確,才在做買賣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例如,民國年間,由於軍閥混戰,“奉票”一度貶值。益發合適時得知西歐、日本市場上大豆價格上漲。於是,他們便用業已貶值的“奉票”,在東北大批收購大豆,運往西歐、日本等國銷售。這樣,不僅換回了金、銀硬通貨,還從中獲得厚利。益發合的總經理孫秀三常說:“行情靈,膽子大,才能賺大錢。”

第三,貨真價實,恪守信譽。樂亭商人認為:每位顧客都是活的廣告員,如果失去了一位顧客,就等於失去一批顧客;如果在一位顧客心中建立了信譽,就等於在一批顧客中建立了信譽。因此,他們信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凡是出售的商品都是名牌真貨,絕不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就是在貨源奇缺的情況下,也不把副品充當正品。而且,還要做到尺足、秤準、價格平穩,對待生人、熟人一個樣,大人、小孩一個樣。一旦出現售出的貨物不合格,要千方百計退換,並要當面道歉。武百祥針對當時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商不厭詐等自砸招牌的惡劣風氣,採取了明碼標價,言不二價的作法。使自己商店的商品價格都低於同行業的實售價,對缺貨、時新流行商品也不高標明價。因為他要的是商店信譽。

第四,優質服務,嚴格考核,廣招顧客。一是嚴格訓練售貨員。對每位新入店的職員,事前都要經過嚴格挑選、訓練,具備了一定工作能力後才可上櫃臺當練習生。經過一段磨練後,真正能獨當一面了,才轉為正式售貨員。這樣,每位職工都是稱職的售貨員。二是熱情接待顧客。日常對來店顧客,不管生人、熟人,買東西或不買東西,售貨員都必須笑臉相迎,主動寒暄、打招呼。對老主顧、大顧客則由掌櫃接待,主動推薦商品,將貨樣拿給顧客,任其挑選。成交後,將商品一一包好,派人送往顧客家裡或指定地點。三是百問不厭,百挑不煩。四是嚴格考評,以服務態度與賣貨額聯繫起來作為對售貨員考核的主要標準。對好的提職增薪,重點使用;對差的及時教育,直至開除。因此,個個店員都不敢稍有鬆懈。

第五,求全求新,出奇制勝。樂亭商人的生意訣:欲幫同胞便,利湧日又新;物阜客雲集,廣納各途金。武百祥又提出:採辦全球貨物,蒐羅國內產品。你無我有,你有我新,以全取勝,以新制勝。根據市場需求,進銷對路商品。為了適合不同消費水平的顧客,分別採購高、中、低檔貨物,真正做到百貨俱全。同時,包銷名牌商品,做獨家生意。靠自家生產的新商品,以新取勝。

第六,引進先進設備,以商兼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企業集團,增強競爭能力。

劉家在長春開設的益發合,率先以80萬銀元,從德國購進先進的麵粉機和榨油機,建立工廠,月產麵粉40萬斤,豆油10萬斤。它除了滿足當地需要外,還遠銷日本、朝鮮、蘇聯等國。相繼仿效者,有趙漢臣、劉臨閣、王執中等人,紛紛建立比較先進的工廠,均獲高利。武百祥先後引進了製作服裝、鞋帽、食品的先進設備,建立工廠。由此,利潤倍增。

第七,廣泛宣傳,擴大影響。樂亭商人非常重視廣告宣傳。宣傳的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如櫥窗廣告、霓虹燈廣告、禮品廣告以及報刊、電臺廣告等。

第八,爭取人心,使店員以店為家。一是擴大分紅比例。隨著商店業務擴大,利潤增加,由“三七開”(人股三成,財股七成)分紅制,改為四六分紅制,這樣使店員提高10%分紅比例。二是給店員較優厚的福利待遇。學徒三年期滿後,除給一定工資外,每年給兩個月假期,照發原工資。店員患病,由商店負責請醫生治療,在生活上予以照顧。因公致傷,由商店供養。對有特殊貢獻的掌櫃,由商店養老送終。本人去世後,櫃上還為其留“份籍”三至五年,和他生前一樣分紅。並且,對其家屬、子女作適當安置。有的商店還給店員發工作服。商店全體人員伙食均由櫃上開銷,但有大、中、小灶之分。三是由武百祥首創的入股分紅制。他發動全體店員人人入股,股金多少不限,年終按股分紅。這樣,把店員的個人利益與商店的利益緊緊地捆在一起。當時人們把(接上頁)這一作法稱為“經商史上的創舉”,一些有識之士紛紛仿效。

“老呔幫”留給後人的經商之道,其符合科學的部分,在今天社會主義市場中必將得到的繼承與發展,為我所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