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購房 經濟 金融 雷曼兄弟 白銀 ET財經觀察 2018-12-01

作者:錢三豐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我們把每月還房貸稱為“供樓”,一個“供”字,流露著買房者的壓力與艱辛:

寧可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付給銀行大把的利息,也要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但如果房價暴跌,你的房子資不抵債,作為房奴的你會不會棄房斷供?

7年前,在北京打工的王宇站在通州區芙蓉路上的京貿國際城東門前,平生第一次破口大罵。

因為自己押上未來幾十年幸福貸款買的房子,卻因開發商降價瞬間蒸發了幾十萬。

2010年11月,通州區的京貿國際城以每平方米預售均價下調7000元領銜京城房價下調,此後又多次降價,最低到了每平1.45萬元左右。

這不僅是當年的“京城第一降”,還引發了隨後中國樓市因開發商降價、業主維權導致的第一場血案。

維權業主們的房子終究沒有退成,但通州區住房均價卻一路飆升到今天的每平米61725元。

後來,王宇再也沒罵過,而是慶幸當初開發商“攔住”了自己的退房衝動。

如今,市場在輪迴中又來到相同的位置,數量更多、負債更重的新一代房奴們又當如何抉擇?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只漲不跌”,不是一個神話

最近,樓市生存法則漸變,市場趨冷。

除直接降價外,特價房、首付分期、全民經紀人、精裝變毛坯等現象也開始層出不窮。

曾“全球房價漲幅第一”的合肥樓市撐不住了,魔都上海也不行。本月,上海和其他大城市的房主走上街頭,要求退還房款。

根據網上報道,在上海,數十名憤怒的房主突然來到一處樓盤的售樓處——該樓盤提供25%的價格折扣——要求退款,從而引發了衝突,導致售樓處被砸。廈門、貴陽等大城市以及一些中小城市也發生了類似的抗議活動。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上月底,萬科掌門鬱亮“活下去”的標語曾經讓業界引發爭議,有人說這是經濟與政策形勢驟變之後的“唱衰”,還有人說,這是噱頭,莫把雪花當冰山。

不過,有一點是當前可以確定的。在大城市一片限購政策之下,“麵粉貴過麵包”的情況已經讓國內城市出現斷供的情況,地產商也好,地方政府也罷,在當下進行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

樓市已成一個“政策調控性市場”。

至於它是否符合市場規律,全國有多少剛需,城市化進程有多少空間,中國還有多少個5億人口沒有房子,云云,那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但既然是“政策調控性市場”,那麼,你認為政策制定者會讓房價持續暴跌嗎?

從更長的週期來看,2003年至今,中國樓市“只漲不跌”的神話從未打破。

雖然2008年曾經歷“陣痛”,但2009年後房價便報復性上漲,讓許多購房者忘記了“斷供”、“退房”業主們的辛酸。此後周而復始,2011年、2016年,以及2018年。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彼時彼刻,2011年,當京貿國際城,引發的先期購房者們維權行動被公安機關制止時,許多人高呼,沒有人會兌現當初“只漲不跌”的承諾,現實的維權變成了一場鬧劇。

而此時此刻,今天一二線城市遭遇的斷供、打砸售樓處,許多經歷過中國樓市漲跌的人們似乎應該放寬心態。

這就像一個人總要成長,偶爾感冒、發燒是正常的。

何況,從未來預期來講,中國樓市這壺藥,人口、貨幣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政策,都已經喝上了癮。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斷供者,你應該挺住麼?

今年,中國在經歷經濟企穩過程的“谷底”,而歐洲與美國,則都在反思因房地產泡沫而引發的那場經濟危機的“十週年”。

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時詢問:

為什麼危機過去,最受傷害的還是窮人?

這個誕生過經濟學家哈耶克與科斯、哲學家波普、投資家索羅斯等人物的經濟名校的學者們回答很簡單:

因為斷供。

每一次樓市危機都是社會資產的重新分配,無法經歷住危機的家庭,最終都放棄了房子,卻失去了走向未來的資本。

這是一個網上的“傳言”,很難說是不是真的。

但有一點卻是真的,危機起始於國家和家庭的債務危機。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但在危機過去的10年裡,為了救市,政府願意付出代價拯救金融與房地產體系,華爾街、雷曼兄弟這些觸發危機的始作俑者並未受到懲罰。

相反,被誘導借貸大量債務的美國家庭,特別是中產以下家庭,卻成為直接受害者。

房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完全由家庭自身承擔,以至於家庭淨財富以不成比例的速度飛快下滑,直到這些家庭不得不斷供,甚至放棄房屋所有權。

更加殘酷的真相在於,窮人在危機中變得更窮,這背後隱含了債務遊戲中的不平等。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窮人的住房購買往往抵押比例更多,而因此其財富受到的邊際影響更大,隨著住房抵押出現問題,房價下滑對窮人淨財富的傷害遠大於對富人。

更為悲劇的是,隨著很多窮人在危機中不得不將房屋交還給銀行,這也導致隨後的房地產回暖並沒有真正惠及這部分人。

換而言之,窮人或者說中下層,在危機前借貸比例更多,在危機中資產損失最多,在危機後享受的復甦最少。

斷供與退房,有時看似是不理性的選擇,也是中下階層面臨真金白銀損失時的無奈之舉。

但從長遠看,人們無法左右大利益集團與經濟增長的綁定,因而也不能輕言,現在所做的斷供與退房,就是必要的。

因為這意味著,你在危機中被掠奪和失去的會更多。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房產得而復失,美國中產沒落

其實,在高房價面前,任何國家都經歷過階層之間財富的重新洗牌,中低階層,更加脆弱。

當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國部分貧民區的租金不僅沒有降低,而且出現上漲,因為當窮人的房屋被沒收,他們不得不尋找新的住所——其中邏輯,類似愛爾蘭饑荒中土豆價格上漲。

這一點,在今夏的北京,如出一轍般出現。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分析報告,在美國房價瘋漲,又泡沫破滅的15年中,美國出現四十多年來的一個新景觀:

中產階層首次不再是社會的最大多數人口。

房屋資產的得而復失,房價、租金的過山車般起落,成為吞噬美國中產階層的頭號因素。

不過,美國中產的沒落,並沒有影響1%富人興旺乃至於富人區的興起,根據《華爾街日報》援引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研究,居住在富人區的家庭數量翻了一倍多,1980年比例為7%,2012年則為16%。

這似乎才是經濟政策與階層互動的真相:

資本主義是一個債務系統,而經濟政策的制定其實類似一個債務的“紙牌屋”,何時放,何時收,都不由底層控制。

而“紙牌屋”外面,往往還停著幾臺收割機,其中最好用的一臺,就是房地產。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學會向房地產妥協

事實上,歐美10週年的經濟危機,其實還是太短暫了。我們應該學習的是:

100年來,歐美普通階層對房地產市場與價格的妥協!

回顧歷史,美國政府鼓勵人們擁有住房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1918年美國勞工部就發起“擁有自己的房子”運動;60年代約翰遜總統提出“偉大社會”目標,提議創建住房和城市發展部,他認為擁有房屋可以增加一個人在社區中的地位,讓人可以驕傲地為此捍衛自身家園。

如今這一觀念早就成為昨日黃花。

買不起房子只是開始,隨著房租上漲,當窮人沒有能力支付足夠租金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則是掃地出門。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在《掃地出門》一書中指出,今天美國大多數貧困的租房家庭得將超過一半的收入砸在“住”這件事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要用七成以上的收入支付房租和電費。

這就是美國人民面對的現實。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我們回到房價尚未進入“發達”階段的中國。

房產專家易憲容曾告訴筆者,通過個別樓盤的降價行為推測樓市泡沫即將破裂還為時過早。

“全國的房價還在上漲,漲幅大約在10%,根本沒有降價。本來只值5元錢一斤的蘋果,現在開發商說我降價降到了7.5元一斤,你說降價了麼?”

而時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韓孟則提醒筆者,最近幾年國家一直致力於房地產宏觀調控,目前房屋價格出現轉折是房地產市場增長有計劃放緩的表現。

所以,在高房價面前,中國人民與美國人民所面對的現實沒有本質的區別。

而年輕的我們,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學會歐美人民對高房價的妥協,才能在危機中找到機會。

樓市寒冬中,你會不會選擇棄房斷供?

7年前,在購房者與地產商的衝突中,通州警方以涉嫌帶頭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為由,將兩名“維權”業主刑事拘留。這是現實。

但“京城第一降”之後,京貿國際城那些單價從2.68萬跌到1.98萬,再到1.4萬,如今又漲到6萬多的房子,難道不也是現實?

現實告訴我們,你本可以感到幸福,關鍵在於如何把握。

所以,多重的現實面前,請認真回答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你剛買的房子降價,你會如何選擇?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