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員工買房半價,不過沒有產權,你買不買?

傳說中萬科被逼出來的創新,終於要跟小米合作落地了?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萬科將與小米合作開發永豐自持地塊,主要供小米公司高管和員工購買。雖然北京萬科方面表示,目前還不方便透露相關情況;而小米公司負責媒體對接人士則表示沒有聽說。但多位小米員工向經濟觀察報確認,公司內部已經開始全員自願認購,“從上個星期就開始登記了”。

還有小米一位員工透露,萬科與小米合作建房的事情是在春節後就開始合作的,3月上旬確定了合作意向。小米公司全體員工都可以認購。

小米員工半價買房,是福利還是坑?

據說在本週末,一篇名為《勁爆!雷軍攜手萬科在京開發樓盤,半價賣員工!》的帖子,傳開,這源於上週在QQ群裡流傳開的一張截屏。截屏是一位小米員工在諮詢要不要買公司每平方米5.5萬元的“內購房”。

賈姓員工員工表示,公司確實在徵求意見,問員工是否需要“內購房”。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這個項目有兩種類型的房子可以選,一種是普通住宅,以70-90平方米兩居為主,均價大約為5.5萬元/平方米;一種為疊拼,面積為178平方米,售價在950萬-1000萬元。

據市場人士分析,根據房屋的品質,這樣的售價相當於市場價的一半。換而言之就是非常便宜,但是這樣的便宜也是有代價的,既無法獲得產權和房本,也不能落戶北京戶口,還不能在公開市場上自由交易,只能在小米公司內部流轉。

這樣的條件,網上有人吐槽,也有人羨慕。

上述賈姓員工說“就能住人,沒說學區,不給產權不能上市,這不就是小產權房嗎?”還網友吐槽,甚至還不如小產權房。不過也有一些本來就在海淀工作的網友表示羨慕,說自己也想能住在海淀。

還有小米員工表示,原來想認購一套,“但物業費比較貴,而且沒有產權,也不能落戶,就放棄了。”此外,目前公佈的價格只是預算,最終價格仍未確定,首付約為50%。小米內部也只是在登記,其他事情也還沒落定。

內部員工認購登記完成後,小米公司將根據認購數量確定與萬科的合作範圍和麵積,如果認購人數超過萬科能夠提供的最大額度,可能將通過抽籤方式決定最終購房資格;相反則可能縮減合作面積。

不過,這些“沒有產權”的“內購房”背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背後是自持商品房的創新探索?

據媒體報道中顯示,這些住宅地位於北京海淀區永豐產業基地,經濟觀察報記者走訪時,當地工作員工表示,這是萬科的住宅項目,即將開始動工了。

去年12月,萬科以50億奪得海淀區西北旺鎮18號地,萬科住總聯合體59億競得海淀區西北旺鎮19號地,中鐵36.75億競得大興黃村地塊。這批土地屬於100%自持商品房帶,不少專業人士以現有經驗無法測算出房企依靠自持模式如何盈利。

何為自持商品房?2016年11月,北京市住建委發佈了《關於本市“限房價、競地價”項目自持商品住房租賃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文件表示,企業自持商品住房應全部用於對外租賃、不得銷售。據北京日報,這些試點項目設定競拍價格上限的同時設定銷售均價和最高價格,當競價達到上限之後就開始競自持面積。

萬科拿下的就是這類性質的土地,上面建造的商品房不得銷售給個人,正當業界都在奇怪萬科要怎麼拿這些地來盈利之際,21世紀經濟報道獲得消息,萬科打算利用“眾籌”的方式開發。

萬科稱,他們將在眾籌的基礎上,打造一個高品質的客戶定製化眾籌社區。但這種開發建設模式也對北京市有關商品房市場的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

萬科集團副總裁、北京區域首席執行官兼北京萬科總經理劉肖當時介紹:

  • 萬科為這兩個地塊建立相應的眾籌平臺,邀請企業參與眾籌,共同開發,先把項目根據眾籌夥伴企業的需求,分成其能夠接受的份額,同時又嚴格禁止分割為以戶為單位份額,例如一個住房單元(20-30戶)或是一整棟樓作為最小眾籌份額。

  • 分工方面,參與眾籌的企業負責在早期進行眾籌投資,同時向北京萬科提交相應的眾籌項目運營費用,在項目建設完成後企業員工可租賃相應房源,租金再由眾籌平臺直接返回相應企業;北京萬科作為主要業主方負責房屋建設和配套引進,為社區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業管理和配套經營服務,也就是說,這有點像一種資產運營方式。

這些合作企業似乎也不是隨便選的,其所在行業要符合海淀區產業規劃發展方向的要求,以信息服務、科技金融、智能硬件、知識產權服務業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

能阻止人才和產業“逃離霾都”嗎?

在透露這個計劃的時候,萬科就已經表示過小米就是跟萬科有合作意向的企業之一,據說神州數碼、華為等企業也有合作意向,合作方可能是一家企業,也可能是多家企業。劉肖還透露,拿到地之後,他和海淀區幾個大型企業商談,“70%接到電話的企業都表示有興趣參與。”

經濟觀察報報道,項目建成後,一部分交給像小米這樣的合作投資企業,一部分將以股權合作方式出售給企業,剩餘部分由萬科對外出租或出售使用權。不過,根據自持要求,項目產權不能分割,未來萬科將和合作方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持有產權。

看完事情的來龍去脈,顯然這件事情就比較清楚了,小米這些“內購房”的性質更多是“出租”而不是銷售,自然也就沒有產權。北京房地產業協會祕書長陳志在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推測,“內購房”這個詞可能只是小米在徵求意見的時候用詞不太準確。

對於萬科這樣模式,有房產業人士表示可能會獲得政府支持,因為投機性資金難以進入(不能公開交易能有多少人想進入……),有利於緩衝瘋漲的房屋價格。此外,可能也有利於減少因房價上漲帶來的人才和企業們逃離的現象。甚至有業界人士預測,如果這一模式可行,政府未來可能會引入學校,這就變成了學區房。

問題是,目前看來,一家沒有產權、不能取得北京戶口、還沒有學區的房子,對希望留在北京的人究竟有多少吸引力?

未來政策如何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模式究竟行不行得通,只能看各位員工買不買賬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