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蘭州人還在談論買房的時候 別人已經在談“買人生”了

購房 經濟 智能家居 房產 蘭州方程式 2017-03-25

你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買房?

當然是為了在這個城市安家啊,不然呢?

然而,房子≠家。那你在城市買的房子是什麼?

你買的房子是想象中的樣子嗎?

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大學畢業、情感穩定、有一個比較靠譜的人生伴侶和能養活自己的工作,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就開始想著更好的融入城市,最直接的一個決定不是結婚,而是買房。

當蘭州人還在談論買房的時候 別人已經在談“買人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關於買房,這算是人生決策中頂重要的一個了吧,可是大部分人的買房經歷其實是慌張而又迷茫的。很多人可能會衝著後會無期的優惠與旁人一起參與團購的潮流,有的人在選房的時候,面臨工作人員的現場逼定,也有點懵逼,胡亂入手。

我之前有過一次親身經歷;蘭州安寧一個樓盤開盤,朋友想買兩套loft,要求是兩套房子是挨在一起的,方便他以後改造,結果在選房的當天,伴隨著工作人員的催促和房源緊缺的心理暗示,他胡亂的就做了選擇……後來才發現,這兩套房子壓根沒有挨在一起。後來他越想越不舒心,覺得自己太過著急,著了開發商的套路,花那麼多錢買了個不爽。

或者已經入住了的,住進去以後才開始哀嚎,自己其實根本就沒有為“家”考慮過,只是買了個房子,遠遠談不上家的概念。當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去看那些智能家居,什麼APP遙控家電啊、預裝新風系統之類的時候,才發現它們並不能給人以溫暖之家的感覺。

家,是居住的更高級要求

房產絕不僅僅是一套房子,它是生活、文明、秩序、情感、價值觀……所以,往大了講,我們買的不是房子,而是人生。

但是,對於一個被高房價與低薪資綁架的年輕人來說,是很難感受到這一點的。生活在蘭州的大部分年輕群體,對家的概念其實已經異常模糊,他們一天到晚在外奔波,晚上回到自己的房子裡,很多也是一個人生活,這種房子不能算做家,其功能和旅館的床鋪差不多。

記憶裡,我們對家的定義是這樣的,父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家裡餵馬劈柴,傍晚時分炊煙裊裊升起,家和自然融為一體。和睦的左鄰右舍可以走進你的院子,你也樂於一邊和他們嘮嗑,一邊繼續幹活,工作和生活相互纏繞密不可分。

當蘭州人還在談論買房的時候 別人已經在談“買人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或者換個思維,我們的家並不是那座房子,或者那座院子,而是那個村子。往大了說,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公眾場所,左鄰右舍親如一家。

而現在,房子變成了大規模複製粘貼的鋼筋水泥框子,人們被區分開來,功能也在對號入座,居住有居住的地方,工作有工作的地方。鋼筋水泥的房子,也遠離自然,左鄰右舍互不相識,而家裡的人,也從三代人,到兩代人,到一代人或一個人……

當蘭州人還在談論買房的時候 別人已經在談“買人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代人對於家的要求在降低,儘管我們在張揚高科技、現代化,卻在不斷忽略掉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東西,比如人情味。同時房子被賦予了其他的一些附加價值,比如房子象徵一個人的經濟能力、社會階層、甚至影響他的社交。既然在城市中,房子再也難以維持富有人情味的社交,而是變成了更加現實的象徵,人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網絡社交上,卻並不關心生活本身。那在買房的時候,為什麼不看看數字背後的東西呢?

有人說,戴三百塊錢的表和三萬塊錢的表時間是一樣的;喝三十塊錢的酒和三千塊錢的酒,到胃裡是一樣的;住三十平米的房和三百平米的房,孤獨是一樣的。

那你為什麼花那麼多的錢買房?還不如去住賓館好了。

當人們鄉村式的社交在城市被打破以後,鄰里之間互不相識如同陌生人的形式能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嗎?

事實上,房子和社區依然是很好的社交載體,只不過它變得更加功利化了,大家有共同的利益,相近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經歷、相同的愛好、品味、價值觀和追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房子的基礎上,完成一切社交行為,構成一個相對固定的社交圈子。

這樣的圈子,你的房子有嗎?

有人說,你的鄰居決定了你房子的價格,也有人說,在你年輕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選擇你認為是最好的地區、最好的社區、最好的房子。它決定了你的圈層認同感,定位了你的社會存在感。

這看上去是個很奢侈的觀點,但是也是現實。很多人在買房的時候最看重的其實還是價格,以蘭州推出的一些經適房為例,這原本是為了照顧基層人民的生活才推出的價格相對低廉的房子,但總有人想盡了辦法要佔這一點便宜。

挖空心思的走關係,等房子到手以後才發現,這種做法也算是自作孽了。因為整個社區的畫風很不適合他,這個經適房小區,住著的要麼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要麼是從事一些基層工作的農民工或者其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區是與一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是脫節的,生活在這裡除了每天感慨萬千悲天憫人的情懷之外是不會有別的收穫的,甚至還會影響人的社交。

不可否認的是,市場經濟對我們的生活狀態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數千年來對金錢和財富壓抑的釋放,是一種潛意識的演變,每個人都渴望改變自己的經濟命運,去提升自己的社會價值。

創造財富不僅是一次智力遊戲,更是意義豐富的心理遊戲,貧窮有貧窮的根源,富裕有富裕的理由。這個根源和理由都統合在一個人的潛意識之中。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就要每時每刻提醒與設想自己具體存在形式下的那種人,那麼持之以恆的暗示與激勵自己,你會越來越接近成為那種人。

當蘭州人還在談論買房的時候 別人已經在談“買人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有人說:你要接近、體會並能習慣一個相對成功人士的生活環境與方式,並處處暗示與激勵自己,或者命運就會開始不同,你的生活作息習慣和眼界視野,就會開始改變。道理似乎也並不很難懂,比如說,一些年輕人喜歡買名牌衣飾,雖然有虛榮心的一面,但很顯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暗示。

我們或者應該更積極正面地去解讀,這是對某一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認同,這是一種自我激勵與暗示。而現實中,大部分的人買房,只是為了有一個能休息的地方,而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提升自己。

當房子能帶來的溫情的社交屬性已經淡漠了,人們眷戀的是記憶裡的老宅院和小村莊。那麼現在,房子除了單純的住著的狀態,它還能帶給人們什麼?有慾望,就有江湖,房子,當然更加是,它變得更加功利化,你買房時的決定絕對關乎你自己甚至下一代的人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