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歷史機遇的恭親王奕訢

清朝有兩個支系的恭親王,一脈是降等承襲的恭親王:康熙十年(1671年),清世祖第五子常寧被封親王,封號恭。降等承襲。一共傳了十代十位。

另一脈就是世襲罔替的恭親王奕訢,我們要說的就是後邊這脈。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訢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獲世襲罔替。一共傳了四代三位。

奕訢(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臺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倖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後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訢的弟弟鍾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捲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銜。

錯失歷史機遇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統稱“六王爺”,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身後諡“忠”(滿清宗親諡“忠”者唯奕訢與多爾袞二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封恭親王。咸豐朝期間,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1898年逝世。

奕訢的封號為“恭”,滿語為“gungnecuke”,意為“恭敬的”。一般認為這凸顯了宣宗希望奕訢恭敬輔佐文宗之意。

錯失歷史機遇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共生有四子,其中第三子載濬和第四子載潢均幼年夭折,剩下了第一子載澂和第二子載瀅。載澂為嫡福晉瓜爾佳氏所生,是理所當然的“世子”,隨著乃父爵位的上升,載澂的爵位也節節上升,二歲恩封奉恩輔國公,便已經入八分,六歲晉封多羅貝勒,未滿二十歲又賞加郡王銜,前景甚好,卻在光緒十一年病故,年僅二十八歲,而且沒有留下後嗣,只能將載瀅的兒子過繼過來。載瀅是側福晉薛佳氏所生,原本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光緒二十六年因罪歸宗,這時,載瀅的兒子,載澂的承繼子溥偉,已經繼承了大宗的身份。

簡單說來,最終恭王府流傳到後世的都是載瀅的後裔,算上過繼給大宗的溥偉,載瀅共有四子,目前除溥儒一支絕嗣外,均有後裔流傳了下來。

錯失歷史機遇的恭親王奕訢

(圖為恭王府譜系略圖)

錯失歷史機遇的恭親王奕訢

奕對子女很重感情。他的第二女僅活到3歲就夭折了。四個月後,他的第三子載浚出生。適逢清軍克復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市),當時奕位極人臣,紅得發紫,同治帝下詔恩封其諸子,生僅一月的載浚竟獲封輔國公。其獲封年齡之幼,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絕後的。奕信佛,曾臆想載浚是愛女轉世,心裡稍感慰藉,誰知兩年後載浚又夭折了。奕悲痛至極,將第二女和載浚的棺槨一同遷往他選定的一處墓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東三十里翠華山前麻峪村。順便提一句,中國當代史上最著名的秦城監獄就建在這片墓地上)安葬。他擔心愛女葬處沒有標記很快會被後人遺忘,特地撰寫了墓誌銘。銘文寫得真切動人,慈父愛女之心充溢字裡行間。大意是說:“你死後四個月,你的弟弟出生。過二年,他又死。難道是你的靈魂不滅,託生他而來?然無端而來,又無端而去,又何必為此一見再見,以重傷我心?難道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嗎?”奕?為子女的一再殤逝哀痛不已,深感生命的脆弱,人世的不可測,最終只有歸結為不可捉摸的命運了。

奕死後,也葬在這塊墓地上。這是他賦閒時親自選定的陵址,到現在當地百姓還俗稱為“六爺墳地”。園寢中曾專門闢有一處俗稱阿哥圈的“小園”,裡面除早年入葬的第二女和第三子載浚外,還陸續葬有奕的第三女、第四女和第四子載潢。父子生前相聚無多,死後終於可以永久相依了。

恭親王的遺言,在正史和野史上,還是留下了三個版本。

1、在《戊戌履霜錄》書中,這樣記載,恭親王在生命的彌留時刻,告誡皇帝光緒:“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2、《申報》有載:恭親王重病,光緒皇帝前來探視,問兩個問題,誰可以重用,誰不可以重用:

恭親王提了4個人,李鴻章因為積謗過多,一時間難以重用;朝中的榮祿,朝外的張之洞、裕祿三人“可任艱危”。

不能重用的大臣就是翁同龢,此人缺乏全局目光,在甲午戰爭中,一味主戰,卻不備戰,更無取勝的計策,導致甲午戰爭失敗……翁同龢果然在變法開始後不久,被免職歸鄉,成了常熟的寓公。

3、《蒼穹之昂》的作者是日本的淺田次郎。他在這本書中,寫了這樣一個聳人的情節,恭親王逝世時,李鴻章,順桂等一干心腹再場,恭親王叫過順桂,他用滿語,留下了這樣的遺囑:順桂,你聽著,奸臣並不只是榮祿一人,你一定要除掉危及愛新覺羅統治的禍根——慈禧太后!

在這本書的後面,就有順桂攜帶炸彈,去炸慈禧太后的“血腥”情節,所以這個版本肯定是日本人杜撰的。

比較可靠分析是,恭親王在臨死之前,他面對詢問治國之計的光緒皇帝,必然要叮囑一番,他首先會推薦自己認為信的過的人,讓李鴻章等人得到重用;接下來,叮囑光緒皇帝要謹慎,不要將改革的步子邁得過大,莫要中了小人的奸計,這都在情理之中;最後,除掉慈禧太后的命題是絕對不可能,但會委婉地說,要小心處理好與慈禧的關係。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