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繼續實行垂簾聽政制度,大臣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不僅有違祖制,從道理上也說不通,一個堂堂大清帝國哪能沒有皇帝,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於是群臣建議是不是先選擇一賢者繼承皇位,然後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覺得自己的提議並不穩妥,即使自己想要學著武則天登基稱帝,也斷斷不能在這個備受群臣關注的時候表現出來。一計不成再施一技,早就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而準備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聲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看見慈禧老佛爺發怒了,誰還敢反對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的時候,醇親王奕譞嗷嚎一聲,伏地痛哭。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繼續實行垂簾聽政制度,大臣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不僅有違祖制,從道理上也說不通,一個堂堂大清帝國哪能沒有皇帝,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於是群臣建議是不是先選擇一賢者繼承皇位,然後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覺得自己的提議並不穩妥,即使自己想要學著武則天登基稱帝,也斷斷不能在這個備受群臣關注的時候表現出來。一計不成再施一技,早就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而準備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聲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看見慈禧老佛爺發怒了,誰還敢反對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的時候,醇親王奕譞嗷嚎一聲,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繼承皇位,又為何承繼文宗顯皇帝,也就是咸豐皇帝為子而不是承繼同治皇帝呢?自己的兒子被選為皇帝這樣天大的好事,醇親王奕譞又為何會伏地大哭呢?是因為太過高興?還是感激慈禧太后對自己兒子的厚愛?還是因為擔驚受怕被嚇得魂不附體呢?

慈禧太后選擇後繼之君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能夠繼續垂簾聽政,而保住自己垂簾聽政的地位必須有幾個前提。

1、必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而不能成為太皇太后。

同治皇帝駕崩的時候,他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還活得好好的,也就說阿魯特氏已經成為皇太后了,就算是垂簾聽政也是阿魯特氏的權力,輪不到你慈禧了。別說唯唯諾諾、毫無政治智慧和手段心機的阿魯特氏沒這個本事垂簾聽政,即使她是武則天一樣的人物,慈禧太后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大權旁落。所以,她必須選擇“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選擇一個和同治皇帝統一輩分的近支兄弟來繼承皇位,首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才是繼續垂簾聽政的前提條件。所以,這個人必須承繼文宗顯皇帝,成為咸豐皇帝的過繼子,也就成了同治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兒子,那麼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繼續實行垂簾聽政制度,大臣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不僅有違祖制,從道理上也說不通,一個堂堂大清帝國哪能沒有皇帝,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於是群臣建議是不是先選擇一賢者繼承皇位,然後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覺得自己的提議並不穩妥,即使自己想要學著武則天登基稱帝,也斷斷不能在這個備受群臣關注的時候表現出來。一計不成再施一技,早就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而準備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聲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看見慈禧老佛爺發怒了,誰還敢反對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的時候,醇親王奕譞嗷嚎一聲,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繼承皇位,又為何承繼文宗顯皇帝,也就是咸豐皇帝為子而不是承繼同治皇帝呢?自己的兒子被選為皇帝這樣天大的好事,醇親王奕譞又為何會伏地大哭呢?是因為太過高興?還是感激慈禧太后對自己兒子的厚愛?還是因為擔驚受怕被嚇得魂不附體呢?

慈禧太后選擇後繼之君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能夠繼續垂簾聽政,而保住自己垂簾聽政的地位必須有幾個前提。

1、必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而不能成為太皇太后。

同治皇帝駕崩的時候,他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還活得好好的,也就說阿魯特氏已經成為皇太后了,就算是垂簾聽政也是阿魯特氏的權力,輪不到你慈禧了。別說唯唯諾諾、毫無政治智慧和手段心機的阿魯特氏沒這個本事垂簾聽政,即使她是武則天一樣的人物,慈禧太后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大權旁落。所以,她必須選擇“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選擇一個和同治皇帝統一輩分的近支兄弟來繼承皇位,首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才是繼續垂簾聽政的前提條件。所以,這個人必須承繼文宗顯皇帝,成為咸豐皇帝的過繼子,也就成了同治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兒子,那麼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道光皇帝一脈

2、必須選幼而非選賢才好控制,才能駕馭,才能實現的目的。

最讓慈禧太后震怒的就是群臣們的那句“擇一賢者繼位”,你們選一個賢能的人繼位為帝,還用的著我嗎?還有我什麼事?所以,慈禧太后絕不會選擇滿足自己皇太后條件的賢能者繼位,但也不能直接選一個傻子啊,那也太明顯了吧!慈禧太后不會做這樣的傻事,所以她會選擇一個年幼者,既能借輔助之名垂簾聽政,還能從小調教讓其順從自己,這樣即使長大了,也只是自己的一個傀儡,一舉兩得。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繼續實行垂簾聽政制度,大臣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不僅有違祖制,從道理上也說不通,一個堂堂大清帝國哪能沒有皇帝,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於是群臣建議是不是先選擇一賢者繼承皇位,然後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覺得自己的提議並不穩妥,即使自己想要學著武則天登基稱帝,也斷斷不能在這個備受群臣關注的時候表現出來。一計不成再施一技,早就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而準備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聲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看見慈禧老佛爺發怒了,誰還敢反對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的時候,醇親王奕譞嗷嚎一聲,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繼承皇位,又為何承繼文宗顯皇帝,也就是咸豐皇帝為子而不是承繼同治皇帝呢?自己的兒子被選為皇帝這樣天大的好事,醇親王奕譞又為何會伏地大哭呢?是因為太過高興?還是感激慈禧太后對自己兒子的厚愛?還是因為擔驚受怕被嚇得魂不附體呢?

慈禧太后選擇後繼之君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能夠繼續垂簾聽政,而保住自己垂簾聽政的地位必須有幾個前提。

1、必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而不能成為太皇太后。

同治皇帝駕崩的時候,他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還活得好好的,也就說阿魯特氏已經成為皇太后了,就算是垂簾聽政也是阿魯特氏的權力,輪不到你慈禧了。別說唯唯諾諾、毫無政治智慧和手段心機的阿魯特氏沒這個本事垂簾聽政,即使她是武則天一樣的人物,慈禧太后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大權旁落。所以,她必須選擇“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選擇一個和同治皇帝統一輩分的近支兄弟來繼承皇位,首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才是繼續垂簾聽政的前提條件。所以,這個人必須承繼文宗顯皇帝,成為咸豐皇帝的過繼子,也就成了同治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兒子,那麼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道光皇帝一脈

2、必須選幼而非選賢才好控制,才能駕馭,才能實現的目的。

最讓慈禧太后震怒的就是群臣們的那句“擇一賢者繼位”,你們選一個賢能的人繼位為帝,還用的著我嗎?還有我什麼事?所以,慈禧太后絕不會選擇滿足自己皇太后條件的賢能者繼位,但也不能直接選一個傻子啊,那也太明顯了吧!慈禧太后不會做這樣的傻事,所以她會選擇一個年幼者,既能借輔助之名垂簾聽政,還能從小調教讓其順從自己,這樣即使長大了,也只是自己的一個傀儡,一舉兩得。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光緒皇帝

3、必須符合祖制規矩,還得防止大權旁落。

上面已經說了,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咸豐皇帝又只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所以距離皇位最近的近支皇親就只能從咸豐皇帝的父親——道光皇帝孫子輩裡面選擇。道光皇帝生有九子,其中兩子早夭;皇五子奕琮過繼給了別人已不算道光皇帝一脈;皇長子、皇八子、皇九子均無子嗣,不用考慮;最後便只剩下皇六子奕訢和皇七子奕譞了。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繼續實行垂簾聽政制度,大臣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不僅有違祖制,從道理上也說不通,一個堂堂大清帝國哪能沒有皇帝,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於是群臣建議是不是先選擇一賢者繼承皇位,然後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覺得自己的提議並不穩妥,即使自己想要學著武則天登基稱帝,也斷斷不能在這個備受群臣關注的時候表現出來。一計不成再施一技,早就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而準備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聲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看見慈禧老佛爺發怒了,誰還敢反對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的時候,醇親王奕譞嗷嚎一聲,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繼承皇位,又為何承繼文宗顯皇帝,也就是咸豐皇帝為子而不是承繼同治皇帝呢?自己的兒子被選為皇帝這樣天大的好事,醇親王奕譞又為何會伏地大哭呢?是因為太過高興?還是感激慈禧太后對自己兒子的厚愛?還是因為擔驚受怕被嚇得魂不附體呢?

慈禧太后選擇後繼之君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能夠繼續垂簾聽政,而保住自己垂簾聽政的地位必須有幾個前提。

1、必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而不能成為太皇太后。

同治皇帝駕崩的時候,他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還活得好好的,也就說阿魯特氏已經成為皇太后了,就算是垂簾聽政也是阿魯特氏的權力,輪不到你慈禧了。別說唯唯諾諾、毫無政治智慧和手段心機的阿魯特氏沒這個本事垂簾聽政,即使她是武則天一樣的人物,慈禧太后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大權旁落。所以,她必須選擇“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選擇一個和同治皇帝統一輩分的近支兄弟來繼承皇位,首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才是繼續垂簾聽政的前提條件。所以,這個人必須承繼文宗顯皇帝,成為咸豐皇帝的過繼子,也就成了同治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兒子,那麼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道光皇帝一脈

2、必須選幼而非選賢才好控制,才能駕馭,才能實現的目的。

最讓慈禧太后震怒的就是群臣們的那句“擇一賢者繼位”,你們選一個賢能的人繼位為帝,還用的著我嗎?還有我什麼事?所以,慈禧太后絕不會選擇滿足自己皇太后條件的賢能者繼位,但也不能直接選一個傻子啊,那也太明顯了吧!慈禧太后不會做這樣的傻事,所以她會選擇一個年幼者,既能借輔助之名垂簾聽政,還能從小調教讓其順從自己,這樣即使長大了,也只是自己的一個傀儡,一舉兩得。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光緒皇帝

3、必須符合祖制規矩,還得防止大權旁落。

上面已經說了,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咸豐皇帝又只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所以距離皇位最近的近支皇親就只能從咸豐皇帝的父親——道光皇帝孫子輩裡面選擇。道光皇帝生有九子,其中兩子早夭;皇五子奕琮過繼給了別人已不算道光皇帝一脈;皇長子、皇八子、皇九子均無子嗣,不用考慮;最後便只剩下皇六子奕訢和皇七子奕譞了。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恭親王奕訢

從權力爭奪上講,雖然恭親王奕訢曾經在“辛酉政變”中對自己鼎力支持,算是自己忠實的支持者,但是有實力如此強大、政治手段如此高深的父親存在,如果選擇他的兒子繼位為帝,可真就沒慈禧太后的什麼事了,真就可以找個地方頤養天年去了。從親屬關係上講,醇親王奕譞是自己的親妹夫,他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親外甥,過繼給自己當兒子再合適不過。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限制條件和具體要求,慈禧太后選擇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繼位並不是心血來潮,一時起意,而是深思熟慮、詳加斟酌後的最佳選擇。

"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剛剛親政不滿兩年的同治皇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來不及悲傷,清廷當時的複雜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傷,同治皇帝駕崩僅半個時辰後,她便召集諸親王大臣商討大清皇位傳承問題。同治皇帝年紀輕輕便病逝,尚未子嗣;咸豐皇帝又僅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別無他人,所以對於咸豐皇帝一脈而言,“子承父業、”的傳位制度便無法運行。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繼續實行垂簾聽政制度,大臣們當然不會同意,這不僅有違祖制,從道理上也說不通,一個堂堂大清帝國哪能沒有皇帝,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於是群臣建議是不是先選擇一賢者繼承皇位,然後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覺得自己的提議並不穩妥,即使自己想要學著武則天登基稱帝,也斷斷不能在這個備受群臣關注的時候表現出來。一計不成再施一技,早就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而準備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聲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看見慈禧老佛爺發怒了,誰還敢反對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的時候,醇親王奕譞嗷嚎一聲,伏地痛哭。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繼承皇位,又為何承繼文宗顯皇帝,也就是咸豐皇帝為子而不是承繼同治皇帝呢?自己的兒子被選為皇帝這樣天大的好事,醇親王奕譞又為何會伏地大哭呢?是因為太過高興?還是感激慈禧太后對自己兒子的厚愛?還是因為擔驚受怕被嚇得魂不附體呢?

慈禧太后選擇後繼之君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能夠繼續垂簾聽政,而保住自己垂簾聽政的地位必須有幾個前提。

1、必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而不能成為太皇太后。

同治皇帝駕崩的時候,他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還活得好好的,也就說阿魯特氏已經成為皇太后了,就算是垂簾聽政也是阿魯特氏的權力,輪不到你慈禧了。別說唯唯諾諾、毫無政治智慧和手段心機的阿魯特氏沒這個本事垂簾聽政,即使她是武則天一樣的人物,慈禧太后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大權旁落。所以,她必須選擇“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選擇一個和同治皇帝統一輩分的近支兄弟來繼承皇位,首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才是繼續垂簾聽政的前提條件。所以,這個人必須承繼文宗顯皇帝,成為咸豐皇帝的過繼子,也就成了同治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兒子,那麼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道光皇帝一脈

2、必須選幼而非選賢才好控制,才能駕馭,才能實現的目的。

最讓慈禧太后震怒的就是群臣們的那句“擇一賢者繼位”,你們選一個賢能的人繼位為帝,還用的著我嗎?還有我什麼事?所以,慈禧太后絕不會選擇滿足自己皇太后條件的賢能者繼位,但也不能直接選一個傻子啊,那也太明顯了吧!慈禧太后不會做這樣的傻事,所以她會選擇一個年幼者,既能借輔助之名垂簾聽政,還能從小調教讓其順從自己,這樣即使長大了,也只是自己的一個傀儡,一舉兩得。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光緒皇帝

3、必須符合祖制規矩,還得防止大權旁落。

上面已經說了,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咸豐皇帝又只有同治皇帝一個兒子,所以距離皇位最近的近支皇親就只能從咸豐皇帝的父親——道光皇帝孫子輩裡面選擇。道光皇帝生有九子,其中兩子早夭;皇五子奕琮過繼給了別人已不算道光皇帝一脈;皇長子、皇八子、皇九子均無子嗣,不用考慮;最後便只剩下皇六子奕訢和皇七子奕譞了。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恭親王奕訢

從權力爭奪上講,雖然恭親王奕訢曾經在“辛酉政變”中對自己鼎力支持,算是自己忠實的支持者,但是有實力如此強大、政治手段如此高深的父親存在,如果選擇他的兒子繼位為帝,可真就沒慈禧太后的什麼事了,真就可以找個地方頤養天年去了。從親屬關係上講,醇親王奕譞是自己的親妹夫,他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親外甥,過繼給自己當兒子再合適不過。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限制條件和具體要求,慈禧太后選擇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繼位並不是心血來潮,一時起意,而是深思熟慮、詳加斟酌後的最佳選擇。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為何選擇載湉繼位,其生父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

醇親王奕譞

那麼,自己的兒子被選為皇帝的醇親王奕譞又為何伏地痛哭呢?作為慈禧太后的妹夫,奕譞除了能夠在朝中瞭解慈禧太后,更能通過自己的福晉——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深入瞭解。他太懂得慈禧太后是怎麼樣一個視權力如生命的女人,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尊嚴,她可是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的!如果慈禧太后覺得奕譞的存在是對自己權勢的威脅,她絕對不會在乎什麼親戚關係、外戚內臣的,自己兒子登基的日期就是自己的死期。所以,奕譞在慈禧太后面前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發自內心的恐懼和擔憂,同時讓慈禧太后看見自己的怯懦和軟弱讓慈禧太后放鬆警惕、不將自己視為權力威脅,從而達到自保的目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