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背景

“辛酉政變”之後,出現“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恭親王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慈禧也在尋思如何獨攬朝政,雙方無可避免地出現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和恭親王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背景

“辛酉政變”之後,出現“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恭親王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慈禧也在尋思如何獨攬朝政,雙方無可避免地出現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和恭親王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當時軍機處的格局是:恭親王領班,滿人官員是文祥和寶鋆,漢人官員是沈桂芬和李鴻藻。李鴻藻是北方人,沈桂芬是南方人;李鴻藻與文祥比較親近,而沈桂芬與寶鋆也十分密切,雙方勢力看似平衡,但是,在戶部任職的榮祿由於和文祥相熟,於是結交了李鴻藻,這也間接壯大了北方派的實力。這一度讓沈桂芬感到有點“勢單力薄”,正好趁著李鴻藻丁憂(父母去世,需辭官回鄉守孝27個月)回籍的空缺,將自己門人、時任湖南巡撫的王文韶招入軍機處。可是向來秉承“兩不得罪”的王文韶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

再說說什麼是“清流黨”,就是那些沒有實權的翰林院“士大夫”一幫人,這些人整天就是上諫、上諫、再上諫,除了這樣好像也沒什麼刷“存在感”的方法了,張佩綸、張之洞、鄧承修等,這些人中北方人居多,自然而然會支持李鴻藻。為什麼總是說地域?因為在滿清時期,官與官之間的攀附,籍貫是個重要因素

雲南軍費案發生時,因為王文韶身居要職,雖然他並沒有過於針對北方人,但是因為他是沈桂芬提拔之人,所以,成為“清流派”攻擊的主要目標

雲南軍費案

以前滿清的財政支出還算正常,可是後來因為出現太平天國、捻軍等運動,軍隊開支大增,造成國庫空虛,地方財政的下發受到影響。為了能順利拿到錢,各地不得不到京城進行“打點”,“雲南軍費案”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生的

1874年——1881年,雲南地區長達8年的財政支出都未能通過戶部的核準、報銷,為了解決此事,1882年,雲南巡撫杜瑞聯派出永昌知府潘英章和雲南軍務後路糧臺崔尊彝攜鉅款到京城“打點”環節。他們先找軍機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再通過周瑞卿打點當時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關稅,誰料,戶部張口就要13萬“通融費”,潘英章他們嫌太多,雙方正在討價還價的當口,傳來閻敬銘即將進京執掌戶部的消息。雙方搶在這之前,以8萬兩“通融費”的價格,把雲南軍費全部報銷了結。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背景

“辛酉政變”之後,出現“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恭親王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慈禧也在尋思如何獨攬朝政,雙方無可避免地出現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和恭親王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當時軍機處的格局是:恭親王領班,滿人官員是文祥和寶鋆,漢人官員是沈桂芬和李鴻藻。李鴻藻是北方人,沈桂芬是南方人;李鴻藻與文祥比較親近,而沈桂芬與寶鋆也十分密切,雙方勢力看似平衡,但是,在戶部任職的榮祿由於和文祥相熟,於是結交了李鴻藻,這也間接壯大了北方派的實力。這一度讓沈桂芬感到有點“勢單力薄”,正好趁著李鴻藻丁憂(父母去世,需辭官回鄉守孝27個月)回籍的空缺,將自己門人、時任湖南巡撫的王文韶招入軍機處。可是向來秉承“兩不得罪”的王文韶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

再說說什麼是“清流黨”,就是那些沒有實權的翰林院“士大夫”一幫人,這些人整天就是上諫、上諫、再上諫,除了這樣好像也沒什麼刷“存在感”的方法了,張佩綸、張之洞、鄧承修等,這些人中北方人居多,自然而然會支持李鴻藻。為什麼總是說地域?因為在滿清時期,官與官之間的攀附,籍貫是個重要因素

雲南軍費案發生時,因為王文韶身居要職,雖然他並沒有過於針對北方人,但是因為他是沈桂芬提拔之人,所以,成為“清流派”攻擊的主要目標

雲南軍費案

以前滿清的財政支出還算正常,可是後來因為出現太平天國、捻軍等運動,軍隊開支大增,造成國庫空虛,地方財政的下發受到影響。為了能順利拿到錢,各地不得不到京城進行“打點”,“雲南軍費案”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生的

1874年——1881年,雲南地區長達8年的財政支出都未能通過戶部的核準、報銷,為了解決此事,1882年,雲南巡撫杜瑞聯派出永昌知府潘英章和雲南軍務後路糧臺崔尊彝攜鉅款到京城“打點”環節。他們先找軍機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再通過周瑞卿打點當時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關稅,誰料,戶部張口就要13萬“通融費”,潘英章他們嫌太多,雙方正在討價還價的當口,傳來閻敬銘即將進京執掌戶部的消息。雙方搶在這之前,以8萬兩“通融費”的價格,把雲南軍費全部報銷了結。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他們為什麼要儘快了結此事?為什麼這麼怕這個閻敬銘?一來閻敬銘為官清廉,曾任湖北按察使和山東巡撫等要職,向來不會徇私舞弊,更不會收受賄賂;二來,閻敬銘為官多年,戶部主事出身,對於財政方面的“貓膩”瞭如指掌;第三,也就是最重要一點,各地報銷的軍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軍費開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會主動“打點”相關官員,以求“網開一面”。

果不其然,沒多久,閻敬銘就到戶部上任,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賬、查庫,一下就把剛剛了結的“雲南軍費案”給翻了出來,這種機會,“清流黨”哪能錯過?

御史陳啟泰首先上奏,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戶部官員在雲南軍費案中收受賄賂的事實;緊接著,御史洪良品也把探訪後瞭解的情況全部公佈出來,要求罷免景廉、王文韶等人;張佩綸也緊隨其後,呼籲嚴查雲南軍費案;在眾人公佈證據之後,閻敬銘又進一步彈劾原為戶部尚書的景廉和王文韶賬目不清、三庫混亂

朝廷勃然大怒,責令閻敬銘會同刑部審理此案,很快就有了結果,與此事相關聯的近30餘名官員受到嚴懲: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背景

“辛酉政變”之後,出現“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恭親王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慈禧也在尋思如何獨攬朝政,雙方無可避免地出現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和恭親王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當時軍機處的格局是:恭親王領班,滿人官員是文祥和寶鋆,漢人官員是沈桂芬和李鴻藻。李鴻藻是北方人,沈桂芬是南方人;李鴻藻與文祥比較親近,而沈桂芬與寶鋆也十分密切,雙方勢力看似平衡,但是,在戶部任職的榮祿由於和文祥相熟,於是結交了李鴻藻,這也間接壯大了北方派的實力。這一度讓沈桂芬感到有點“勢單力薄”,正好趁著李鴻藻丁憂(父母去世,需辭官回鄉守孝27個月)回籍的空缺,將自己門人、時任湖南巡撫的王文韶招入軍機處。可是向來秉承“兩不得罪”的王文韶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

再說說什麼是“清流黨”,就是那些沒有實權的翰林院“士大夫”一幫人,這些人整天就是上諫、上諫、再上諫,除了這樣好像也沒什麼刷“存在感”的方法了,張佩綸、張之洞、鄧承修等,這些人中北方人居多,自然而然會支持李鴻藻。為什麼總是說地域?因為在滿清時期,官與官之間的攀附,籍貫是個重要因素

雲南軍費案發生時,因為王文韶身居要職,雖然他並沒有過於針對北方人,但是因為他是沈桂芬提拔之人,所以,成為“清流派”攻擊的主要目標

雲南軍費案

以前滿清的財政支出還算正常,可是後來因為出現太平天國、捻軍等運動,軍隊開支大增,造成國庫空虛,地方財政的下發受到影響。為了能順利拿到錢,各地不得不到京城進行“打點”,“雲南軍費案”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生的

1874年——1881年,雲南地區長達8年的財政支出都未能通過戶部的核準、報銷,為了解決此事,1882年,雲南巡撫杜瑞聯派出永昌知府潘英章和雲南軍務後路糧臺崔尊彝攜鉅款到京城“打點”環節。他們先找軍機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再通過周瑞卿打點當時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關稅,誰料,戶部張口就要13萬“通融費”,潘英章他們嫌太多,雙方正在討價還價的當口,傳來閻敬銘即將進京執掌戶部的消息。雙方搶在這之前,以8萬兩“通融費”的價格,把雲南軍費全部報銷了結。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他們為什麼要儘快了結此事?為什麼這麼怕這個閻敬銘?一來閻敬銘為官清廉,曾任湖北按察使和山東巡撫等要職,向來不會徇私舞弊,更不會收受賄賂;二來,閻敬銘為官多年,戶部主事出身,對於財政方面的“貓膩”瞭如指掌;第三,也就是最重要一點,各地報銷的軍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軍費開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會主動“打點”相關官員,以求“網開一面”。

果不其然,沒多久,閻敬銘就到戶部上任,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賬、查庫,一下就把剛剛了結的“雲南軍費案”給翻了出來,這種機會,“清流黨”哪能錯過?

御史陳啟泰首先上奏,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戶部官員在雲南軍費案中收受賄賂的事實;緊接著,御史洪良品也把探訪後瞭解的情況全部公佈出來,要求罷免景廉、王文韶等人;張佩綸也緊隨其後,呼籲嚴查雲南軍費案;在眾人公佈證據之後,閻敬銘又進一步彈劾原為戶部尚書的景廉和王文韶賬目不清、三庫混亂

朝廷勃然大怒,責令閻敬銘會同刑部審理此案,很快就有了結果,與此事相關聯的近30餘名官員受到嚴懲: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背景

“辛酉政變”之後,出現“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恭親王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慈禧也在尋思如何獨攬朝政,雙方無可避免地出現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和恭親王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當時軍機處的格局是:恭親王領班,滿人官員是文祥和寶鋆,漢人官員是沈桂芬和李鴻藻。李鴻藻是北方人,沈桂芬是南方人;李鴻藻與文祥比較親近,而沈桂芬與寶鋆也十分密切,雙方勢力看似平衡,但是,在戶部任職的榮祿由於和文祥相熟,於是結交了李鴻藻,這也間接壯大了北方派的實力。這一度讓沈桂芬感到有點“勢單力薄”,正好趁著李鴻藻丁憂(父母去世,需辭官回鄉守孝27個月)回籍的空缺,將自己門人、時任湖南巡撫的王文韶招入軍機處。可是向來秉承“兩不得罪”的王文韶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

再說說什麼是“清流黨”,就是那些沒有實權的翰林院“士大夫”一幫人,這些人整天就是上諫、上諫、再上諫,除了這樣好像也沒什麼刷“存在感”的方法了,張佩綸、張之洞、鄧承修等,這些人中北方人居多,自然而然會支持李鴻藻。為什麼總是說地域?因為在滿清時期,官與官之間的攀附,籍貫是個重要因素

雲南軍費案發生時,因為王文韶身居要職,雖然他並沒有過於針對北方人,但是因為他是沈桂芬提拔之人,所以,成為“清流派”攻擊的主要目標

雲南軍費案

以前滿清的財政支出還算正常,可是後來因為出現太平天國、捻軍等運動,軍隊開支大增,造成國庫空虛,地方財政的下發受到影響。為了能順利拿到錢,各地不得不到京城進行“打點”,“雲南軍費案”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生的

1874年——1881年,雲南地區長達8年的財政支出都未能通過戶部的核準、報銷,為了解決此事,1882年,雲南巡撫杜瑞聯派出永昌知府潘英章和雲南軍務後路糧臺崔尊彝攜鉅款到京城“打點”環節。他們先找軍機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再通過周瑞卿打點當時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關稅,誰料,戶部張口就要13萬“通融費”,潘英章他們嫌太多,雙方正在討價還價的當口,傳來閻敬銘即將進京執掌戶部的消息。雙方搶在這之前,以8萬兩“通融費”的價格,把雲南軍費全部報銷了結。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他們為什麼要儘快了結此事?為什麼這麼怕這個閻敬銘?一來閻敬銘為官清廉,曾任湖北按察使和山東巡撫等要職,向來不會徇私舞弊,更不會收受賄賂;二來,閻敬銘為官多年,戶部主事出身,對於財政方面的“貓膩”瞭如指掌;第三,也就是最重要一點,各地報銷的軍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軍費開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會主動“打點”相關官員,以求“網開一面”。

果不其然,沒多久,閻敬銘就到戶部上任,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賬、查庫,一下就把剛剛了結的“雲南軍費案”給翻了出來,這種機會,“清流黨”哪能錯過?

御史陳啟泰首先上奏,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戶部官員在雲南軍費案中收受賄賂的事實;緊接著,御史洪良品也把探訪後瞭解的情況全部公佈出來,要求罷免景廉、王文韶等人;張佩綸也緊隨其後,呼籲嚴查雲南軍費案;在眾人公佈證據之後,閻敬銘又進一步彈劾原為戶部尚書的景廉和王文韶賬目不清、三庫混亂

朝廷勃然大怒,責令閻敬銘會同刑部審理此案,很快就有了結果,與此事相關聯的近30餘名官員受到嚴懲: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職賠贓,流放3000裡;

潘英章革職流放;

軍機大臣景廉、王文韶降職,王文韶逐出軍機處;

工部侍郎翁同龢等也有失察之責,降職罰薪;連提拔上述官員的恭親王也受到慈禧的斥責

雲南軍費案歷時近1年之久,牽扯朝廷要員無數,連李鴻藻也承認受過“孝敬”,足見當時腐敗的普遍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清流黨”,本來是用來反制恭親王的,可由於鋒芒過盛,引起慈禧的反感

1882年,法國攻佔越南河內,次年佔領順化,嚴重威脅到中國西南邊疆,而恭親王領銜的軍機處卻相當軟弱;

1883年,中法開戰,由李鴻藻、張佩綸推薦的徐延旭、唐炯等人接連失敗,引發朝廷不滿,

1884年,盛昱上奏摺彈劾李鴻藻、張佩綸等人,在奏摺中無可避免地提到軍機首領、恭親王奕訢。這份奏摺本來很普通,但是因為牽扯到恭親王,使得慈禧格外重視,因為當時慈禧和恭親王的矛盾已經接近“水火不容”。幾日後,慈禧下詔書宣佈免去恭親王和李鴻藻在軍機處、總理衙門的所有官職,重新任命了世鐸、張之萬等人為軍機處大臣,從此之後,實權都開始逐漸落在醇親王之手,這就是滿清歷史上轟動一時的“甲申易樞”

"

滿清後期,朝廷黨派之爭愈加嚴重,慈禧、恭親王、軍機處滿、漢兩黨,錯綜複雜,官場之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慈禧原想借助漢黨實力制約恭親王,可沒想到,漢黨之中也出現了“南北分制”,深陷內鬥,於是,慈禧又扶持出一個全新的“清流黨”。而此時發生的“雲南軍費案”卻給了慈禧一個大好時機,罷黜恭親王、整改軍機處,完成了自垂簾聽政以來朝廷最大的變革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背景

“辛酉政變”之後,出現“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恭親王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慈禧也在尋思如何獨攬朝政,雙方無可避免地出現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和恭親王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當時軍機處的格局是:恭親王領班,滿人官員是文祥和寶鋆,漢人官員是沈桂芬和李鴻藻。李鴻藻是北方人,沈桂芬是南方人;李鴻藻與文祥比較親近,而沈桂芬與寶鋆也十分密切,雙方勢力看似平衡,但是,在戶部任職的榮祿由於和文祥相熟,於是結交了李鴻藻,這也間接壯大了北方派的實力。這一度讓沈桂芬感到有點“勢單力薄”,正好趁著李鴻藻丁憂(父母去世,需辭官回鄉守孝27個月)回籍的空缺,將自己門人、時任湖南巡撫的王文韶招入軍機處。可是向來秉承“兩不得罪”的王文韶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

再說說什麼是“清流黨”,就是那些沒有實權的翰林院“士大夫”一幫人,這些人整天就是上諫、上諫、再上諫,除了這樣好像也沒什麼刷“存在感”的方法了,張佩綸、張之洞、鄧承修等,這些人中北方人居多,自然而然會支持李鴻藻。為什麼總是說地域?因為在滿清時期,官與官之間的攀附,籍貫是個重要因素

雲南軍費案發生時,因為王文韶身居要職,雖然他並沒有過於針對北方人,但是因為他是沈桂芬提拔之人,所以,成為“清流派”攻擊的主要目標

雲南軍費案

以前滿清的財政支出還算正常,可是後來因為出現太平天國、捻軍等運動,軍隊開支大增,造成國庫空虛,地方財政的下發受到影響。為了能順利拿到錢,各地不得不到京城進行“打點”,“雲南軍費案”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生的

1874年——1881年,雲南地區長達8年的財政支出都未能通過戶部的核準、報銷,為了解決此事,1882年,雲南巡撫杜瑞聯派出永昌知府潘英章和雲南軍務後路糧臺崔尊彝攜鉅款到京城“打點”環節。他們先找軍機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再通過周瑞卿打點當時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關稅,誰料,戶部張口就要13萬“通融費”,潘英章他們嫌太多,雙方正在討價還價的當口,傳來閻敬銘即將進京執掌戶部的消息。雙方搶在這之前,以8萬兩“通融費”的價格,把雲南軍費全部報銷了結。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他們為什麼要儘快了結此事?為什麼這麼怕這個閻敬銘?一來閻敬銘為官清廉,曾任湖北按察使和山東巡撫等要職,向來不會徇私舞弊,更不會收受賄賂;二來,閻敬銘為官多年,戶部主事出身,對於財政方面的“貓膩”瞭如指掌;第三,也就是最重要一點,各地報銷的軍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軍費開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會主動“打點”相關官員,以求“網開一面”。

果不其然,沒多久,閻敬銘就到戶部上任,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賬、查庫,一下就把剛剛了結的“雲南軍費案”給翻了出來,這種機會,“清流黨”哪能錯過?

御史陳啟泰首先上奏,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戶部官員在雲南軍費案中收受賄賂的事實;緊接著,御史洪良品也把探訪後瞭解的情況全部公佈出來,要求罷免景廉、王文韶等人;張佩綸也緊隨其後,呼籲嚴查雲南軍費案;在眾人公佈證據之後,閻敬銘又進一步彈劾原為戶部尚書的景廉和王文韶賬目不清、三庫混亂

朝廷勃然大怒,責令閻敬銘會同刑部審理此案,很快就有了結果,與此事相關聯的近30餘名官員受到嚴懲: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職賠贓,流放3000裡;

潘英章革職流放;

軍機大臣景廉、王文韶降職,王文韶逐出軍機處;

工部侍郎翁同龢等也有失察之責,降職罰薪;連提拔上述官員的恭親王也受到慈禧的斥責

雲南軍費案歷時近1年之久,牽扯朝廷要員無數,連李鴻藻也承認受過“孝敬”,足見當時腐敗的普遍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清流黨”,本來是用來反制恭親王的,可由於鋒芒過盛,引起慈禧的反感

1882年,法國攻佔越南河內,次年佔領順化,嚴重威脅到中國西南邊疆,而恭親王領銜的軍機處卻相當軟弱;

1883年,中法開戰,由李鴻藻、張佩綸推薦的徐延旭、唐炯等人接連失敗,引發朝廷不滿,

1884年,盛昱上奏摺彈劾李鴻藻、張佩綸等人,在奏摺中無可避免地提到軍機首領、恭親王奕訢。這份奏摺本來很普通,但是因為牽扯到恭親王,使得慈禧格外重視,因為當時慈禧和恭親王的矛盾已經接近“水火不容”。幾日後,慈禧下詔書宣佈免去恭親王和李鴻藻在軍機處、總理衙門的所有官職,重新任命了世鐸、張之萬等人為軍機處大臣,從此之後,實權都開始逐漸落在醇親王之手,這就是滿清歷史上轟動一時的“甲申易樞”

雲南軍費案,為何最終導致恭親王等人的黯然離場?

雲南軍費案,本是一起貪腐案,剛開始案件的追查也無非就是漢黨內部“南北分制”之間的衝突,但是最後卻發展到這種地步,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慈禧利用這個事件,不但將軍機處的“黨爭”徹底消除,還“師出有名”地解除了恭親王的所有權利,進一步加大了自己對朝局的掌控,讓所有人都知道,她才是滿清說一不二的人;至於恭親王,雖然之後的內憂外患迫使慈禧不得不再度請他“出山”,但是,卻再也沒有往日的輝煌

注:

此文參閱《光緒朝東華錄》、《翁同龢傳》、《南北之爭與滿清政局》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