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


"


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文:張軍鋒(讀史專欄作者)

愛新覺羅·奕詝估計是大清朝最為不幸的當家人,他主政的十一年可以說是大清入主中原以來各種矛盾總爆發的階段,朝廷吏治敗壞,南方洪秀全與他分庭抗禮,幾乎要動搖大清的根基,西方列強虎視耽耽,內憂外患齊齊壓在這個年輕皇帝並不十分強健的肩頭,而他的為政能力又比較一般。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吉利、法蘭西兩個強盜加上外圍俄國、美國幾個等著坐地分贓的餓狼齊上,準備來一次趁火打劫,打打停停四年之久,直到1860年9月,他最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英法聯軍攻破國門,舉國震動,奕詝這個命苦的男人不得不離京避難。

也許,這時離京的他,估計不會想到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看一眼那代表天子無上權力的巍巍紫禁城。

次年7月,熱河行宮楊柳依依,依舊一片盛世祥和,然而此時奕詝的身體已如他治下的大清一般江河日下,危在旦夕。他的內心是五味雜陳的。

他愧疚,祖宗江山交到他手裡,到如今遍地狼煙,四海沸騰,他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

他憤懣,唯一的皇子載淳只有六歲,雖然清朝不乏幼主沖齡即位的先例,但是如今形勢萬分險惡,他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才能保證皇權不受威脅。

他必須速下決斷,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儘量平順的朝局。

閻王並不會因為他天子的身份多給他一時半刻的時光。17日,他終於去向祖宗述職了,臨終作出了他認為最為穩妥的安排:

一、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當然這是絕對沒有爭議的事,畢竟儘管后妃不在少數,多年下來也就這麼一根獨苗而已。

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輔政,事實證明。他確定的輔政班子實在不怎麼樣。

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鑑於載淳只是個黃口小兒,“同道堂”屬於此時的懿貴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慈禧老佛爺,並規定這兩方印章是朝廷旨令生效的必要條件。

咸豐估計自以為將後事安排的天衣無縫,尤其這一手權力制衡,可謂神來之筆,既可避免輔政大臣坐大危及幼主,又避免了劉徹立子殺母的宮廷悲劇,實在要比當年的漢武大帝高明許多。

可惜的是,他的良苦用心,在他屍骨未寒之際就付諸東流,其中的原因估計連他自己都是想不明白的。


"


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文:張軍鋒(讀史專欄作者)

愛新覺羅·奕詝估計是大清朝最為不幸的當家人,他主政的十一年可以說是大清入主中原以來各種矛盾總爆發的階段,朝廷吏治敗壞,南方洪秀全與他分庭抗禮,幾乎要動搖大清的根基,西方列強虎視耽耽,內憂外患齊齊壓在這個年輕皇帝並不十分強健的肩頭,而他的為政能力又比較一般。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吉利、法蘭西兩個強盜加上外圍俄國、美國幾個等著坐地分贓的餓狼齊上,準備來一次趁火打劫,打打停停四年之久,直到1860年9月,他最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英法聯軍攻破國門,舉國震動,奕詝這個命苦的男人不得不離京避難。

也許,這時離京的他,估計不會想到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看一眼那代表天子無上權力的巍巍紫禁城。

次年7月,熱河行宮楊柳依依,依舊一片盛世祥和,然而此時奕詝的身體已如他治下的大清一般江河日下,危在旦夕。他的內心是五味雜陳的。

他愧疚,祖宗江山交到他手裡,到如今遍地狼煙,四海沸騰,他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

他憤懣,唯一的皇子載淳只有六歲,雖然清朝不乏幼主沖齡即位的先例,但是如今形勢萬分險惡,他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才能保證皇權不受威脅。

他必須速下決斷,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儘量平順的朝局。

閻王並不會因為他天子的身份多給他一時半刻的時光。17日,他終於去向祖宗述職了,臨終作出了他認為最為穩妥的安排:

一、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當然這是絕對沒有爭議的事,畢竟儘管后妃不在少數,多年下來也就這麼一根獨苗而已。

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輔政,事實證明。他確定的輔政班子實在不怎麼樣。

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鑑於載淳只是個黃口小兒,“同道堂”屬於此時的懿貴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慈禧老佛爺,並規定這兩方印章是朝廷旨令生效的必要條件。

咸豐估計自以為將後事安排的天衣無縫,尤其這一手權力制衡,可謂神來之筆,既可避免輔政大臣坐大危及幼主,又避免了劉徹立子殺母的宮廷悲劇,實在要比當年的漢武大帝高明許多。

可惜的是,他的良苦用心,在他屍骨未寒之際就付諸東流,其中的原因估計連他自己都是想不明白的。


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實際上,作為最高統治者,他本身並沒有對當時的朝局及周圍的人做到全盤把握,他的安排與其說是制衡,倒不如說是製造矛盾,並且鬥爭雙方實力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首先是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的矛盾。按照咸豐的安排,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及載淳是最高統治者,擁有大義名份,但並不通曉政務;八大臣無大義名份,但可掌控朝局,雙方合作可保朝政穩定。

但是,兩宮太后與八大臣之間並沒有合作,或者說有效的制衡,而是轉眼就演變為不可調和的鬥爭。慈禧指派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請太后代理朝政,八大臣以咸豐皇帝遺詔和祖製作為武器堅決反對。

此次交鋒兩宮太后完全不是對手,八大臣一致對外打壓孤兒寡母,激烈的辯論把小皇帝都嚇尿了(《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

這時,兩宮太后也看明白了,大行皇帝英靈尚在,就敢欺凌主上,日後還了得。她們為了自己身家性命,也必須奮起一搏。但是,她們此時力量弱小,必須裝孫子,尋找盟友。


其次,是恭親王奕訢與皇帝本人及八大臣的矛盾。實際上,奕訢達成與兩宮太后的政治同盟,全力協助推翻他兄長的臨終安排,發動驚天政變,是兄弟倆矛盾多年累積的必然結果。

作為同父異母的兄弟,咸豐與奕訢同在奕訢生母靜貴妃膝下長大,兩兄弟親密無間,無異於於同胞兄弟。但是,兄弟情誼一旦沾上權力二字,就會變異,隨著父親的老去,兄弟倆不可避免地成為儲位的競爭者。

皇位面前無父子,更別說兄弟。要命的是,奕訢作為弟弟,其天資才華遠遠高於咸豐,也最得父親歡心,按理講,他的嬴面要遠大於咸豐。但是很不幸,他輸了。

在父皇儲位考察中,咸豐最終勝出,多少有些勝之不武的味道,得益於恩師杜受田的指點,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他抓住了父親最為看重的“仁孝”二字,通過自己精湛的演技,乾淨利落地實現絕地翻盤。

咸豐得償所願榮登大寶,對於曾經那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自然是心存芥蒂的,更讓他不爽的是,奕訢的爵位本應由他作為兄長施恩加封,世紀卻由父親在遺詔中冊立。

以上種種,奕訢成為皇兄咸豐心裡最為忌憚的一根刺。

奕訢雖然得到皇兄允許,得以打破祖制,參與朝政,但出於對他心存已久的芥蒂,並沒有給他提供足以施展其才華的職位,奕訢的內心是不忿的。

1860年,洋人攻佔京師,社稷危如累卵,咸豐皇帝棄京城而去,作為重要宗親的奕訢不僅未能隨駕,且臨危受命處置此等危局,皇兄對他的態度可見一般。

不曾想,奕訢卻能在虎狼環伺的情況下勉力撐持,終得與英法簽訂和約,挽救了即將壽終正寢的大清王朝。

立有如此不世之功,本應成為幼主輔政的不二人選。以奕訢的才能,足以維持朝政,但奕訢的能力卻再次讓皇兄大為震憾,如安排他輔佐幼主,作為曾經皇位的強有力競爭者,一旦他有不臣之心,有誰可以壓制他?

就此,咸豐遺詔再次將奕訢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


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文:張軍鋒(讀史專欄作者)

愛新覺羅·奕詝估計是大清朝最為不幸的當家人,他主政的十一年可以說是大清入主中原以來各種矛盾總爆發的階段,朝廷吏治敗壞,南方洪秀全與他分庭抗禮,幾乎要動搖大清的根基,西方列強虎視耽耽,內憂外患齊齊壓在這個年輕皇帝並不十分強健的肩頭,而他的為政能力又比較一般。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吉利、法蘭西兩個強盜加上外圍俄國、美國幾個等著坐地分贓的餓狼齊上,準備來一次趁火打劫,打打停停四年之久,直到1860年9月,他最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英法聯軍攻破國門,舉國震動,奕詝這個命苦的男人不得不離京避難。

也許,這時離京的他,估計不會想到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看一眼那代表天子無上權力的巍巍紫禁城。

次年7月,熱河行宮楊柳依依,依舊一片盛世祥和,然而此時奕詝的身體已如他治下的大清一般江河日下,危在旦夕。他的內心是五味雜陳的。

他愧疚,祖宗江山交到他手裡,到如今遍地狼煙,四海沸騰,他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

他憤懣,唯一的皇子載淳只有六歲,雖然清朝不乏幼主沖齡即位的先例,但是如今形勢萬分險惡,他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才能保證皇權不受威脅。

他必須速下決斷,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儘量平順的朝局。

閻王並不會因為他天子的身份多給他一時半刻的時光。17日,他終於去向祖宗述職了,臨終作出了他認為最為穩妥的安排:

一、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當然這是絕對沒有爭議的事,畢竟儘管后妃不在少數,多年下來也就這麼一根獨苗而已。

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輔政,事實證明。他確定的輔政班子實在不怎麼樣。

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鑑於載淳只是個黃口小兒,“同道堂”屬於此時的懿貴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慈禧老佛爺,並規定這兩方印章是朝廷旨令生效的必要條件。

咸豐估計自以為將後事安排的天衣無縫,尤其這一手權力制衡,可謂神來之筆,既可避免輔政大臣坐大危及幼主,又避免了劉徹立子殺母的宮廷悲劇,實在要比當年的漢武大帝高明許多。

可惜的是,他的良苦用心,在他屍骨未寒之際就付諸東流,其中的原因估計連他自己都是想不明白的。


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實際上,作為最高統治者,他本身並沒有對當時的朝局及周圍的人做到全盤把握,他的安排與其說是制衡,倒不如說是製造矛盾,並且鬥爭雙方實力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首先是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的矛盾。按照咸豐的安排,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及載淳是最高統治者,擁有大義名份,但並不通曉政務;八大臣無大義名份,但可掌控朝局,雙方合作可保朝政穩定。

但是,兩宮太后與八大臣之間並沒有合作,或者說有效的制衡,而是轉眼就演變為不可調和的鬥爭。慈禧指派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請太后代理朝政,八大臣以咸豐皇帝遺詔和祖製作為武器堅決反對。

此次交鋒兩宮太后完全不是對手,八大臣一致對外打壓孤兒寡母,激烈的辯論把小皇帝都嚇尿了(《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

這時,兩宮太后也看明白了,大行皇帝英靈尚在,就敢欺凌主上,日後還了得。她們為了自己身家性命,也必須奮起一搏。但是,她們此時力量弱小,必須裝孫子,尋找盟友。


其次,是恭親王奕訢與皇帝本人及八大臣的矛盾。實際上,奕訢達成與兩宮太后的政治同盟,全力協助推翻他兄長的臨終安排,發動驚天政變,是兄弟倆矛盾多年累積的必然結果。

作為同父異母的兄弟,咸豐與奕訢同在奕訢生母靜貴妃膝下長大,兩兄弟親密無間,無異於於同胞兄弟。但是,兄弟情誼一旦沾上權力二字,就會變異,隨著父親的老去,兄弟倆不可避免地成為儲位的競爭者。

皇位面前無父子,更別說兄弟。要命的是,奕訢作為弟弟,其天資才華遠遠高於咸豐,也最得父親歡心,按理講,他的嬴面要遠大於咸豐。但是很不幸,他輸了。

在父皇儲位考察中,咸豐最終勝出,多少有些勝之不武的味道,得益於恩師杜受田的指點,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他抓住了父親最為看重的“仁孝”二字,通過自己精湛的演技,乾淨利落地實現絕地翻盤。

咸豐得償所願榮登大寶,對於曾經那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自然是心存芥蒂的,更讓他不爽的是,奕訢的爵位本應由他作為兄長施恩加封,世紀卻由父親在遺詔中冊立。

以上種種,奕訢成為皇兄咸豐心裡最為忌憚的一根刺。

奕訢雖然得到皇兄允許,得以打破祖制,參與朝政,但出於對他心存已久的芥蒂,並沒有給他提供足以施展其才華的職位,奕訢的內心是不忿的。

1860年,洋人攻佔京師,社稷危如累卵,咸豐皇帝棄京城而去,作為重要宗親的奕訢不僅未能隨駕,且臨危受命處置此等危局,皇兄對他的態度可見一般。

不曾想,奕訢卻能在虎狼環伺的情況下勉力撐持,終得與英法簽訂和約,挽救了即將壽終正寢的大清王朝。

立有如此不世之功,本應成為幼主輔政的不二人選。以奕訢的才能,足以維持朝政,但奕訢的能力卻再次讓皇兄大為震憾,如安排他輔佐幼主,作為曾經皇位的強有力競爭者,一旦他有不臣之心,有誰可以壓制他?

就此,咸豐遺詔再次將奕訢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


沒處置好能力極強的弟弟奕訢,咸豐皇帝託孤註定失敗


可是,奕訢早已羽翼豐滿,豈是容易就能將之閒置的?上一次爭儲失敗,結局最多讓他沒有一展才華的機會,但這一次閒置,卻完全可能斷送他的政治生命,甚至於搭進去身家性命——他深知,顧命八大臣與自己結怨已深,這是一次你死我活的較量。

所以,既然咸豐沒有將之羽翼徹底剪除,他就必須反擊。

共同的敵人讓奕訢與兩宮太后達成政治同盟。分開來,兩宮太后及奕訢的力量,是不能與手持大行皇帝遺詔的八大臣對抗的,但是,二者聯合起來後,就讓勝利的天平開始傾斜。

尤其是奕訢,已有豐富的政治經驗,所以他將這僅有的機會發揮到極致,成功將戶部侍郞文祥、文華殿大學士桂良、副都統勝保聚集到自己的旗下,構建了自己的政治團體,加上他自身的能力,已有足夠的實力針對八大臣發動一次政變。

後來事態的發展,證明了奕訢絕對是玩政治的高手,在兩宮太后與他的密切配合下,僅僅在十多天的時間裡,咸豐皇帝確立的政治格局便終結了。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榮升議政王大臣,雙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多少人每每提及近代史無不扼腕嘆息,為慈禧老佛爺女主臨朝給國家造成的衰敗咬牙切齒,然而,歷史自有他的軌跡,咸豐皇帝的遺詔安排如此不切實際,政變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罷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