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2 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在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護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聯合久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悉數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統治權。奕訢,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也得到了了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著以親王世襲周替,奕訢堅辭, 又“賞食親王雙傣,以示優渥 。又授奕訢為議政在軍機處行 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等要職。封其長女為“固倫公主”將其生 母辛付廟加諡。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無可復加,成為晚清政壇上至關重要的實權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權以後,選擇重用奕訢是有其具體考慮何打算的,具體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為皇帝生母,通過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於清朝祖制、舊例不合。掌握了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的拉攏朝臣和皇室宗親勳貴。恭親王奕訢作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變”中堅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變的第一功臣,對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拉攏朝臣、宗親、貴族的作用。這對於剛剛掌握朝政大權的慈溪太后而言,甚為重要。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2 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在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護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聯合久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悉數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統治權。奕訢,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也得到了了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著以親王世襲周替,奕訢堅辭, 又“賞食親王雙傣,以示優渥 。又授奕訢為議政在軍機處行 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等要職。封其長女為“固倫公主”將其生 母辛付廟加諡。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無可復加,成為晚清政壇上至關重要的實權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權以後,選擇重用奕訢是有其具體考慮何打算的,具體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為皇帝生母,通過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於清朝祖制、舊例不合。掌握了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的拉攏朝臣和皇室宗親勳貴。恭親王奕訢作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變”中堅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變的第一功臣,對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拉攏朝臣、宗親、貴族的作用。這對於剛剛掌握朝政大權的慈溪太后而言,甚為重要。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2、剛剛接手大清朝正的慈禧太后,雖然先前曾經協作咸豐皇帝處理過奏疏,但這和獨自一人掌握大權,處理萬千政事畢竟有著本質區別。對朝政的不熟悉,對國家大事的陌生,迫使慈禧太后只能先重用奕訢,利用奕訢的才能和威望,穩住朝局。

可是奕訢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初期,輕視太后,並想通過壓制太后的做法達到自己擅權專政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奕訢真實的政治智慧得以全部暴露。也就是說,奕訢此時的做法足以說明,這個歷來被認為最應該繼承皇位的英武之才,確實是後世謬讚。

首先,奕訢串聯大臣擁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希冀垂簾其名,而實權歸己。”也就是說,奕訢錯誤估計了慈禧太后的心機手段和操縱朝政的能力,竟然想通過太后聽政的辦法,達到自己掌握朝政的目的。這樣的政治智慧,真的適合當皇帝?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2 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在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護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聯合久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悉數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統治權。奕訢,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也得到了了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著以親王世襲周替,奕訢堅辭, 又“賞食親王雙傣,以示優渥 。又授奕訢為議政在軍機處行 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等要職。封其長女為“固倫公主”將其生 母辛付廟加諡。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無可復加,成為晚清政壇上至關重要的實權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權以後,選擇重用奕訢是有其具體考慮何打算的,具體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為皇帝生母,通過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於清朝祖制、舊例不合。掌握了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的拉攏朝臣和皇室宗親勳貴。恭親王奕訢作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變”中堅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變的第一功臣,對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拉攏朝臣、宗親、貴族的作用。這對於剛剛掌握朝政大權的慈溪太后而言,甚為重要。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2、剛剛接手大清朝正的慈禧太后,雖然先前曾經協作咸豐皇帝處理過奏疏,但這和獨自一人掌握大權,處理萬千政事畢竟有著本質區別。對朝政的不熟悉,對國家大事的陌生,迫使慈禧太后只能先重用奕訢,利用奕訢的才能和威望,穩住朝局。

可是奕訢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初期,輕視太后,並想通過壓制太后的做法達到自己擅權專政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奕訢真實的政治智慧得以全部暴露。也就是說,奕訢此時的做法足以說明,這個歷來被認為最應該繼承皇位的英武之才,確實是後世謬讚。

首先,奕訢串聯大臣擁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希冀垂簾其名,而實權歸己。”也就是說,奕訢錯誤估計了慈禧太后的心機手段和操縱朝政的能力,竟然想通過太后聽政的辦法,達到自己掌握朝政的目的。這樣的政治智慧,真的適合當皇帝?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另外,奕訢在初步見識了慈禧太后的權謀心術以後,依然未能放棄對權力的追逐,未能改變在太后面對的驕縱和放肆。《慈禧外傳》中,對於奕訢在此階段的恃權凌主,有過較為詳細的記載:

奕訢對用人之權、黝徙之事不與太后相商,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是關於各省 之事也是自己獨斷而行。以己大權在握,遂擅攬一切,未免近於驕,一日召見時,恭王竟對兩宮雲:兩 太后之地位由我得之。此 言慈禧決不能忘而恕之也。

擁立新君的功臣都會犯下“恃寵而驕”甚至“恃權凌主”的毛病,而後被新君或新主清算處理。奕訢作為飽學史學、文才出眾的皇室子弟,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可是,在此階段的恭親王,其政治智慧機會為零。面對剛剛得到的權勢,就立馬便顯出驕橫、任性的一面,這樣的人物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

奕訢的做法,從“安德海事件”中,慈禧太后對其的瘋狂報復,就能看出奕訢的任性恢復出多麼大的代價,也能間接表明奕訢當時的幼稚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慈禧外傳》記載:安德海被殺,太后既知,立往仁壽宮,盛怒問慈安,因何不與己商而徑下諭,慈安驚懼,欲以此事全推於恭王身。次日,慈禧升殿,嚴責恭王,並以革職黝爵之言恐之。然殺安得海之恨,則太后永記在心,而時時報復之。

由此可見,奕訢在慈禧太后眼中甚至不如一個得寵太監安德海;而慈安太后在出事後,竟敢將責任全部推到恭親王奕訢身上,也能說明奕訢所在,就連慈安太后這樣一個軟弱、無權的人敢輕易讓其“背黑鍋”。可見,奕訢的任性妄為和恃權凌主,有多麼的幼稚和可笑。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2 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在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護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聯合久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悉數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統治權。奕訢,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也得到了了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著以親王世襲周替,奕訢堅辭, 又“賞食親王雙傣,以示優渥 。又授奕訢為議政在軍機處行 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等要職。封其長女為“固倫公主”將其生 母辛付廟加諡。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無可復加,成為晚清政壇上至關重要的實權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權以後,選擇重用奕訢是有其具體考慮何打算的,具體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為皇帝生母,通過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於清朝祖制、舊例不合。掌握了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的拉攏朝臣和皇室宗親勳貴。恭親王奕訢作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變”中堅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變的第一功臣,對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拉攏朝臣、宗親、貴族的作用。這對於剛剛掌握朝政大權的慈溪太后而言,甚為重要。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2、剛剛接手大清朝正的慈禧太后,雖然先前曾經協作咸豐皇帝處理過奏疏,但這和獨自一人掌握大權,處理萬千政事畢竟有著本質區別。對朝政的不熟悉,對國家大事的陌生,迫使慈禧太后只能先重用奕訢,利用奕訢的才能和威望,穩住朝局。

可是奕訢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初期,輕視太后,並想通過壓制太后的做法達到自己擅權專政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奕訢真實的政治智慧得以全部暴露。也就是說,奕訢此時的做法足以說明,這個歷來被認為最應該繼承皇位的英武之才,確實是後世謬讚。

首先,奕訢串聯大臣擁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希冀垂簾其名,而實權歸己。”也就是說,奕訢錯誤估計了慈禧太后的心機手段和操縱朝政的能力,竟然想通過太后聽政的辦法,達到自己掌握朝政的目的。這樣的政治智慧,真的適合當皇帝?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另外,奕訢在初步見識了慈禧太后的權謀心術以後,依然未能放棄對權力的追逐,未能改變在太后面對的驕縱和放肆。《慈禧外傳》中,對於奕訢在此階段的恃權凌主,有過較為詳細的記載:

奕訢對用人之權、黝徙之事不與太后相商,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是關於各省 之事也是自己獨斷而行。以己大權在握,遂擅攬一切,未免近於驕,一日召見時,恭王竟對兩宮雲:兩 太后之地位由我得之。此 言慈禧決不能忘而恕之也。

擁立新君的功臣都會犯下“恃寵而驕”甚至“恃權凌主”的毛病,而後被新君或新主清算處理。奕訢作為飽學史學、文才出眾的皇室子弟,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可是,在此階段的恭親王,其政治智慧機會為零。面對剛剛得到的權勢,就立馬便顯出驕橫、任性的一面,這樣的人物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

奕訢的做法,從“安德海事件”中,慈禧太后對其的瘋狂報復,就能看出奕訢的任性恢復出多麼大的代價,也能間接表明奕訢當時的幼稚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慈禧外傳》記載:安德海被殺,太后既知,立往仁壽宮,盛怒問慈安,因何不與己商而徑下諭,慈安驚懼,欲以此事全推於恭王身。次日,慈禧升殿,嚴責恭王,並以革職黝爵之言恐之。然殺安得海之恨,則太后永記在心,而時時報復之。

由此可見,奕訢在慈禧太后眼中甚至不如一個得寵太監安德海;而慈安太后在出事後,竟敢將責任全部推到恭親王奕訢身上,也能說明奕訢所在,就連慈安太后這樣一個軟弱、無權的人敢輕易讓其“背黑鍋”。可見,奕訢的任性妄為和恃權凌主,有多麼的幼稚和可笑。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晚清著名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先生在其所著的《西太后演義》中對奕訢有過評價:

“玩一親王於股掌中,譴責之,以示威; 開復之,以示恩。能使王公大臣以下敬畏有加,何其善於操縱也”

蔡先生文中所說“親王”指的就是“恭親王奕訢”,而那個將其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人物當然就是西太后慈禧太后

“利用清流盛昱的奏摺,削掉了奕訢的一切權力,達到了獨裁的目的。”

奪嫡之爭中,鬥不過咸豐皇帝,或許有著輸出身份制約、生母不受恩寵、杜受田對奕詝的的得力指導等客觀原因所在。可在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奪取朝政大權的恭親王奕訢手中握有實權、朝中聲望最盛,在此狀態下,依然未能鬥過一介女流。奕訢的文才武功在哪?心機權謀在哪?大清江山交給他手中,真的更適合?

03 醇親王奕譞

作為道光帝的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如果不是納了慈禧太后的親妹妹為嫡福晉,或許歷史都會將其遺忘。堂堂皇子,竟然靠著一個後宮女人才被歷史記住,才能在晚清政壇擁有一席之地,其才幹和修為可想而知。正常比較而言,奕譞甚至比不上其昏庸無能的四哥咸豐皇帝,更不是其六哥奕訢的對手。但在奕譞和奕訢的數次交集中,奕訢真的佔據上風了嗎?

首先,慈禧太后在面對“贊襄政務八大臣”的欺凌和排外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恭親王奕訢,而是奕譞。雖然慈禧太后很可能是因為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緣故才會首先想到奕譞,但如果奕譞真的一無是處,真的對自己毫無用處,慈禧太后斷不會在此危難之際首先想到奕譞。奕訢,正是在奕譞的推薦下才走入慈禧太后的計劃之中。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2 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在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護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聯合久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悉數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統治權。奕訢,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也得到了了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著以親王世襲周替,奕訢堅辭, 又“賞食親王雙傣,以示優渥 。又授奕訢為議政在軍機處行 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等要職。封其長女為“固倫公主”將其生 母辛付廟加諡。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無可復加,成為晚清政壇上至關重要的實權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權以後,選擇重用奕訢是有其具體考慮何打算的,具體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為皇帝生母,通過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於清朝祖制、舊例不合。掌握了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的拉攏朝臣和皇室宗親勳貴。恭親王奕訢作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變”中堅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變的第一功臣,對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拉攏朝臣、宗親、貴族的作用。這對於剛剛掌握朝政大權的慈溪太后而言,甚為重要。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2、剛剛接手大清朝正的慈禧太后,雖然先前曾經協作咸豐皇帝處理過奏疏,但這和獨自一人掌握大權,處理萬千政事畢竟有著本質區別。對朝政的不熟悉,對國家大事的陌生,迫使慈禧太后只能先重用奕訢,利用奕訢的才能和威望,穩住朝局。

可是奕訢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初期,輕視太后,並想通過壓制太后的做法達到自己擅權專政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奕訢真實的政治智慧得以全部暴露。也就是說,奕訢此時的做法足以說明,這個歷來被認為最應該繼承皇位的英武之才,確實是後世謬讚。

首先,奕訢串聯大臣擁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希冀垂簾其名,而實權歸己。”也就是說,奕訢錯誤估計了慈禧太后的心機手段和操縱朝政的能力,竟然想通過太后聽政的辦法,達到自己掌握朝政的目的。這樣的政治智慧,真的適合當皇帝?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另外,奕訢在初步見識了慈禧太后的權謀心術以後,依然未能放棄對權力的追逐,未能改變在太后面對的驕縱和放肆。《慈禧外傳》中,對於奕訢在此階段的恃權凌主,有過較為詳細的記載:

奕訢對用人之權、黝徙之事不與太后相商,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是關於各省 之事也是自己獨斷而行。以己大權在握,遂擅攬一切,未免近於驕,一日召見時,恭王竟對兩宮雲:兩 太后之地位由我得之。此 言慈禧決不能忘而恕之也。

擁立新君的功臣都會犯下“恃寵而驕”甚至“恃權凌主”的毛病,而後被新君或新主清算處理。奕訢作為飽學史學、文才出眾的皇室子弟,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可是,在此階段的恭親王,其政治智慧機會為零。面對剛剛得到的權勢,就立馬便顯出驕橫、任性的一面,這樣的人物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

奕訢的做法,從“安德海事件”中,慈禧太后對其的瘋狂報復,就能看出奕訢的任性恢復出多麼大的代價,也能間接表明奕訢當時的幼稚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慈禧外傳》記載:安德海被殺,太后既知,立往仁壽宮,盛怒問慈安,因何不與己商而徑下諭,慈安驚懼,欲以此事全推於恭王身。次日,慈禧升殿,嚴責恭王,並以革職黝爵之言恐之。然殺安得海之恨,則太后永記在心,而時時報復之。

由此可見,奕訢在慈禧太后眼中甚至不如一個得寵太監安德海;而慈安太后在出事後,竟敢將責任全部推到恭親王奕訢身上,也能說明奕訢所在,就連慈安太后這樣一個軟弱、無權的人敢輕易讓其“背黑鍋”。可見,奕訢的任性妄為和恃權凌主,有多麼的幼稚和可笑。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晚清著名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先生在其所著的《西太后演義》中對奕訢有過評價:

“玩一親王於股掌中,譴責之,以示威; 開復之,以示恩。能使王公大臣以下敬畏有加,何其善於操縱也”

蔡先生文中所說“親王”指的就是“恭親王奕訢”,而那個將其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人物當然就是西太后慈禧太后

“利用清流盛昱的奏摺,削掉了奕訢的一切權力,達到了獨裁的目的。”

奪嫡之爭中,鬥不過咸豐皇帝,或許有著輸出身份制約、生母不受恩寵、杜受田對奕詝的的得力指導等客觀原因所在。可在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奪取朝政大權的恭親王奕訢手中握有實權、朝中聲望最盛,在此狀態下,依然未能鬥過一介女流。奕訢的文才武功在哪?心機權謀在哪?大清江山交給他手中,真的更適合?

03 醇親王奕譞

作為道光帝的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如果不是納了慈禧太后的親妹妹為嫡福晉,或許歷史都會將其遺忘。堂堂皇子,竟然靠著一個後宮女人才被歷史記住,才能在晚清政壇擁有一席之地,其才幹和修為可想而知。正常比較而言,奕譞甚至比不上其昏庸無能的四哥咸豐皇帝,更不是其六哥奕訢的對手。但在奕譞和奕訢的數次交集中,奕訢真的佔據上風了嗎?

首先,慈禧太后在面對“贊襄政務八大臣”的欺凌和排外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恭親王奕訢,而是奕譞。雖然慈禧太后很可能是因為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緣故才會首先想到奕譞,但如果奕譞真的一無是處,真的對自己毫無用處,慈禧太后斷不會在此危難之際首先想到奕譞。奕訢,正是在奕譞的推薦下才走入慈禧太后的計劃之中。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清史稿》有載:“奕譞向西太后進言:此等大事,非六王奕訢不能為。”

這說明,奕訢之所以能夠在被數年排擠出權利中心的前提下,抓住機會,支持慈禧太后奪得政權,讓自己的權勢也走向頂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醇親王奕譞的舉薦。就政治目光和大局觀念而言,當時尚未察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之心的奕訢似乎在奕譞之下。

我們再來看一下,同樣面對慈禧太后的巨大恩寵,將自己的兒子被慈禧太后選為大清皇帝,自己進入晚清權利中心時,《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中記載的,此時奕譞的具體表現:

德宗即位,王奏兩太后,言:“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看見了嗎?這叫“識時務”,這叫“明哲保身”、這叫“深諳君臣之道”。相對於奕訢當初的“兩宮太后之位,皆出於我”的狂妄和人性,奕譞的政治智慧和心機謀算,似乎個更勝一籌吧!

面對如此恭謹、謙卑的皇帝生父,慈禧太后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兩太后下其奏王大臣集議,以王奏誠懇請罷一切職任,但令照料菩陀峪陵工,從之。命王爵世襲,王疏辭,不許。

所以,無論從處事方式還是權勢巔峰時期的具體表現,恭親王奕訢甚至都比不過一個幾乎毫無存在感的醇親王奕譞,皇帝之位?恐怕連奕訢的親王爵位都是道光帝的格外恩賞!

"

導語:愛新覺羅·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睞,屬意皇儲,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道光帝嫡子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明確將皇位傳給奕詝以外,還破天荒的將奕訢晉封親王的遺命寫入其中。


一百多年來,後世對於這個文才武略、學識修為、外交才能遠在咸豐皇帝之上的恭親王未能繼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認為,晚清政權之所以迅速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恭親王奕訢數次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那麼,這個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為倚重的恭親王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嗎?我們從奕訢的三個對手身上,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1 咸豐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其生母為後來被追封為孝靜成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進入上書房,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聰慧、異於常人。《奕訢年表》中對奕訢的描述為:“在名師教授下,他學習儒家經典10餘年,對於滿蒙漢三種語言、儒家經典、詩文頗為精通的,武功騎射俱佳。”

這樣一個文才武功皆在愛新覺羅·奕詝之上的優秀皇子,在與奕詝的奪嫡之爭中,竟然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三點:

1、奕詝的嫡子身份佔據先天優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極為寵愛、出身名門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經過了將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潤下,皇儲選擇中的“立嫡”原則已經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為嫡出皇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給予了他在奪嫡之爭的先天優勢。

2、奕詝老師杜受田給予其至關重要的輔佐。

《清史稿》有載:“帝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萬不敵恭親王,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導下,決定“揚長避短”,在“條陳時政”“騎馬習武”等方面避免與奕訢的正面對決和比較,採用歷史上“屢試不爽”的奪嫡辦法——“仁孝”以獲取道光帝之聖心。在歷來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對於治理國家、威服眾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騎射”來得更管用。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3、“子以母貴”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門鈕祜祿氏,名門外戚,實力強大;而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盟博爾濟吉特氏,在晚清時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間的政治聯盟影響已經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寵,僅用了不到二年的時間,便從嬪位升至貴妃位,而後,皇貴妃、皇后,後宮位分,扶搖直上。而孝靜成皇后,雖然也在道光朝被晉封為皇貴妃,但其是在孝靜成皇后崩逝以後,才得以有有機會獲得晉封,其受寵程度遠遠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歷來“子以母貴”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終被定為皇儲,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寵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能夠夠的上“昏君”之名的無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無作為、一事無成。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這位拼命爭奪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國破家亡之際,還賴在避暑山莊貪圖享樂,直到駕崩。在位期間,咸豐皇帝沉迷酒色、絲竹、女色甚至沉迷於鴉片,差一點將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為咸豐皇帝的無能、無作為才會屢遭後世詬病,才會對文才武功遠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為什麼,奕訢在奪嫡之爭中,連一個如此無能的奕詝都未能擊敗,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個人認為:咸豐皇帝越是被後世抨擊其無能,就越能說明敗於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適合皇帝之位。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02 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在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護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聯合久被冷落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悉數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統治權。奕訢,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也得到了了相應的賞賜和地位。

著以親王世襲周替,奕訢堅辭, 又“賞食親王雙傣,以示優渥 。又授奕訢為議政在軍機處行 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等要職。封其長女為“固倫公主”將其生 母辛付廟加諡。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無可復加,成為晚清政壇上至關重要的實權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權以後,選擇重用奕訢是有其具體考慮何打算的,具體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為皇帝生母,通過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於清朝祖制、舊例不合。掌握了權力以後,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的拉攏朝臣和皇室宗親勳貴。恭親王奕訢作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變”中堅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變的第一功臣,對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夠很好的起到拉攏朝臣、宗親、貴族的作用。這對於剛剛掌握朝政大權的慈溪太后而言,甚為重要。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2、剛剛接手大清朝正的慈禧太后,雖然先前曾經協作咸豐皇帝處理過奏疏,但這和獨自一人掌握大權,處理萬千政事畢竟有著本質區別。對朝政的不熟悉,對國家大事的陌生,迫使慈禧太后只能先重用奕訢,利用奕訢的才能和威望,穩住朝局。

可是奕訢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初期,輕視太后,並想通過壓制太后的做法達到自己擅權專政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奕訢真實的政治智慧得以全部暴露。也就是說,奕訢此時的做法足以說明,這個歷來被認為最應該繼承皇位的英武之才,確實是後世謬讚。

首先,奕訢串聯大臣擁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希冀垂簾其名,而實權歸己。”也就是說,奕訢錯誤估計了慈禧太后的心機手段和操縱朝政的能力,竟然想通過太后聽政的辦法,達到自己掌握朝政的目的。這樣的政治智慧,真的適合當皇帝?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另外,奕訢在初步見識了慈禧太后的權謀心術以後,依然未能放棄對權力的追逐,未能改變在太后面對的驕縱和放肆。《慈禧外傳》中,對於奕訢在此階段的恃權凌主,有過較為詳細的記載:

奕訢對用人之權、黝徙之事不與太后相商,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是關於各省 之事也是自己獨斷而行。以己大權在握,遂擅攬一切,未免近於驕,一日召見時,恭王竟對兩宮雲:兩 太后之地位由我得之。此 言慈禧決不能忘而恕之也。

擁立新君的功臣都會犯下“恃寵而驕”甚至“恃權凌主”的毛病,而後被新君或新主清算處理。奕訢作為飽學史學、文才出眾的皇室子弟,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可是,在此階段的恭親王,其政治智慧機會為零。面對剛剛得到的權勢,就立馬便顯出驕橫、任性的一面,這樣的人物真的比咸豐皇帝更適合皇帝之位?

奕訢的做法,從“安德海事件”中,慈禧太后對其的瘋狂報復,就能看出奕訢的任性恢復出多麼大的代價,也能間接表明奕訢當時的幼稚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慈禧外傳》記載:安德海被殺,太后既知,立往仁壽宮,盛怒問慈安,因何不與己商而徑下諭,慈安驚懼,欲以此事全推於恭王身。次日,慈禧升殿,嚴責恭王,並以革職黝爵之言恐之。然殺安得海之恨,則太后永記在心,而時時報復之。

由此可見,奕訢在慈禧太后眼中甚至不如一個得寵太監安德海;而慈安太后在出事後,竟敢將責任全部推到恭親王奕訢身上,也能說明奕訢所在,就連慈安太后這樣一個軟弱、無權的人敢輕易讓其“背黑鍋”。可見,奕訢的任性妄為和恃權凌主,有多麼的幼稚和可笑。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晚清著名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先生在其所著的《西太后演義》中對奕訢有過評價:

“玩一親王於股掌中,譴責之,以示威; 開復之,以示恩。能使王公大臣以下敬畏有加,何其善於操縱也”

蔡先生文中所說“親王”指的就是“恭親王奕訢”,而那個將其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人物當然就是西太后慈禧太后

“利用清流盛昱的奏摺,削掉了奕訢的一切權力,達到了獨裁的目的。”

奪嫡之爭中,鬥不過咸豐皇帝,或許有著輸出身份制約、生母不受恩寵、杜受田對奕詝的的得力指導等客觀原因所在。可在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奪取朝政大權的恭親王奕訢手中握有實權、朝中聲望最盛,在此狀態下,依然未能鬥過一介女流。奕訢的文才武功在哪?心機權謀在哪?大清江山交給他手中,真的更適合?

03 醇親王奕譞

作為道光帝的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如果不是納了慈禧太后的親妹妹為嫡福晉,或許歷史都會將其遺忘。堂堂皇子,竟然靠著一個後宮女人才被歷史記住,才能在晚清政壇擁有一席之地,其才幹和修為可想而知。正常比較而言,奕譞甚至比不上其昏庸無能的四哥咸豐皇帝,更不是其六哥奕訢的對手。但在奕譞和奕訢的數次交集中,奕訢真的佔據上風了嗎?

首先,慈禧太后在面對“贊襄政務八大臣”的欺凌和排外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恭親王奕訢,而是奕譞。雖然慈禧太后很可能是因為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緣故才會首先想到奕譞,但如果奕譞真的一無是處,真的對自己毫無用處,慈禧太后斷不會在此危難之際首先想到奕譞。奕訢,正是在奕譞的推薦下才走入慈禧太后的計劃之中。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清史稿》有載:“奕譞向西太后進言:此等大事,非六王奕訢不能為。”

這說明,奕訢之所以能夠在被數年排擠出權利中心的前提下,抓住機會,支持慈禧太后奪得政權,讓自己的權勢也走向頂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醇親王奕譞的舉薦。就政治目光和大局觀念而言,當時尚未察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之心的奕訢似乎在奕譞之下。

我們再來看一下,同樣面對慈禧太后的巨大恩寵,將自己的兒子被慈禧太后選為大清皇帝,自己進入晚清權利中心時,《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中記載的,此時奕譞的具體表現:

德宗即位,王奏兩太后,言:“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

看見了嗎?這叫“識時務”,這叫“明哲保身”、這叫“深諳君臣之道”。相對於奕訢當初的“兩宮太后之位,皆出於我”的狂妄和人性,奕譞的政治智慧和心機謀算,似乎個更勝一籌吧!

面對如此恭謹、謙卑的皇帝生父,慈禧太后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兩太后下其奏王大臣集議,以王奏誠懇請罷一切職任,但令照料菩陀峪陵工,從之。命王爵世襲,王疏辭,不許。

所以,無論從處事方式還是權勢巔峰時期的具體表現,恭親王奕訢甚至都比不過一個幾乎毫無存在感的醇親王奕譞,皇帝之位?恐怕連奕訢的親王爵位都是道光帝的格外恩賞!

後世謬讚還是清朝遺憾:愛新覺羅·奕訢真的更適合皇帝之位嗎?

歷史沒有假設,沒有如果,咸豐皇帝能夠擊敗奕訢;慈禧太后能夠將奕訢玩弄於股掌之中;甚至連文才權術、威望權勢遠遠不及奕訢的奕譞,都能平安著陸,結局勝出奕訢好多遍。這還不夠說明問題嗎?奕訢既然被歷史拋棄,既然未被選擇走向皇帝之位,看似遺憾,實則尤其必然因果所在。

參考文獻:《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傳八》、《清史稿·后妃傳》、《清實錄》、《奕訢年表》、《慈禧外傳》、《西太后演義》、《垂簾太后》、《清史通鑑》、《上諭檔》、《祺祥故事》、《絕版恭親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