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2》即將在本月底於各大影院上映,這次導演邁克爾·道赫蒂又將帶來怎樣的視聽衝擊?相信很多影迷早已對這部科幻大片充滿了期待。然而本文卻試圖通過找尋“哥斯拉”系列電影的“前世今生”進行反思:美國人的“哥斯拉”真的還是最初的“哥斯拉”嗎?

從日本特攝片開始的哥斯拉——反戰反核的思考

“特攝”(日文:特撮,Tokusatsu),即“特殊攝影”。這一概念源自於日本國,廣義上的特攝片是指應用一定的特效手段拍攝而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作品。狹義上的特攝片只是表示日本的特攝電影。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1954版《哥斯拉》拍攝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特攝片和特技片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特技片更注重的是後期依靠電腦技術的合成,而特攝片更多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呈現而製作等比例的道具模型,好的特攝片在即使拉近景的時候也幾乎看不出任何破綻。因此,特攝片對於道具的製作要求是非常高的,且需要不斷重新制作。我們所熟悉的日本“奧特曼”電影就是特攝片,而“哥斯拉”早期的系列電影則更是特攝電影的代表作。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奧特曼電影中的場景

1954年,當時日本著名的特攝片導演圓谷英二在熒幕上看到了美國所拍攝的《金剛》(1933年)而大受啟發,嘗試著設計早期“哥斯拉”的形象。而在真正拍攝的時候,導演本多豬四郎在電影中更多融入了反戰反核的主題,這其中更多是因為導演本多豬四郎曾親眼目睹過遭受原子彈襲擊過後猶如人間地獄一般的廣島。也是由此,《哥斯拉》電影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思想”使之區別於《金剛》——即,怪獸來自於人類濫用科技而產生的後遺症,他們凶殘而仇視人類。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1933版《金剛》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954年版的《哥斯拉》上映了。電影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日本南海領域頻頻出現離奇的船隻失蹤事件,海島居民也屢屢遭受了不明生物的襲擊。有傳言說這是傳說中的怪獸“哥斯拉”。於是,古生物專家山根京平教授奉命前往調查,最後得出結論:確有存在怪物哥斯拉,它是200萬年前侏羅紀時代存活下來的恐龍,一直沉睡在地下,直到受了原子彈輻射而醒來並變異為了更強大、更具破壞力的巨型怪獸。不久後哥斯拉登陸人口更加密集的東京,一切危在旦夕之時,東京的芹澤博士發明了氧氣破壞裝置而消滅了哥斯拉。然而故事至此,並未馬上戛然而止,影片的結尾處,芹澤博士擔憂氧氣破壞裝置會被利用到軍事戰爭中,而選擇了與氧氣破壞裝置一起毀滅。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1954版日版《哥斯拉》

走向好萊塢的哥斯拉——內涵的喪失

到了1998年,美國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將這隻巨大的怪獸“搬”到了紐約。他所執導的美版《哥斯拉》開始讓更多人看到了這隻龐然大物,《哥斯拉》系列電影也由此走向了“好萊塢”。

但日本哥斯拉的老東家——東寶公司,幾乎不承認98美版的《哥斯拉》是“哥斯拉系列電影”中的一員。原因是當哥斯拉登陸美國好萊塢之後,完全喪失了日本本土哥斯拉的敘事和反戰反核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炫目的特技和電腦製作。可以說,98美版的《哥斯拉》已經不是一部特攝片,更是喪失了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哥斯拉變得和《侏羅紀公園》裡那些面目猙獰、毫無辨識度的恐龍沒有任何區別。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1998美版《哥斯拉》

更有甚者,到了2014版加里斯·愛德華斯的《哥斯拉》電影中,哥斯拉化身為了人類的守護者而與史前巨獸對捶,救了美國救了人類,“哥斯拉”電影終究被美國人改成了“超級英雄”電影。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2014美版《哥斯拉》

而在這次2019美版《哥斯拉2》的預告片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美國人依然延續著這樣的思路,哥斯拉將於魔斯拉、拉頓以及它的死對頭——三頭王基多拉展開激烈對抗,特技也更加炫目。但如此的“哥斯拉”還是原來傳統意義上的那個“哥斯拉”嗎?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2019美版《哥斯拉2》:哥斯拉大戰基多拉

這樣一味地滿足快速消費的理念、充分刺激視聽感官的背後是一片虛無空洞,也只能讓充滿科技批判和文化內涵的哥斯拉淪為視覺怪獸罷了。

哥斯拉的文化內涵——“畏”與“敬”

哥斯拉的日文名是ゴジラ,是由大猩猩(ゴリラ)和鯨魚(クジラ)組合而成。因此這個龐然大物是具備了大猩猩(金剛)和鯨魚的雙重特點的:體型龐大、力量無窮、來自海洋之上。

同時,它還能夠噴火,在登陸東京之後肆無忌憚地到處破壞,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影片通過電視新聞的播報的方式,側面說明了哥斯拉肆虐帶來是傷害,這些都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年廣島、長崎的慘狀。並且,不可忽略的一點是:哥斯拉的表面皮膚是參考了當時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倖存者身上的傷痕而成的。強調了這個怪獸是與當年的戰爭有關的、是與核爆有關的。因此,哥斯拉是有其文化內涵和隱喻的,這也是哥斯拉文化能夠在日本長久不衰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原子彈過後的日本境內

濫用科技之惡、核爆記憶之痛以及直面災難的勇氣,這些都是歷來的日本導演們試圖在“哥斯拉系列”電影中所呈現的。對日本觀眾而言,哥斯拉象徵著這個民族對於戰爭的沉痛記憶以及對於核能的愛恨交加下矛盾情緒,是他們幾經彷徨之後的集體式追憶。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會如同今日之日本一樣,對核能如此充滿著恐懼;也沒有一個國家如同今日之日本一樣,對核能也充滿著無盡的渴望。

《哥斯拉2》:美國人玷汙了“哥斯拉”電影的內涵

1954版《哥斯拉》:恐慌的人群

另一方面,在日本最初的哥斯拉電影中,最後能夠消滅哥斯拉依舊憑藉的是科技手段,如1954年版的《哥斯拉》中芹澤博士的氧氣破壞器。換句話講,除了“畏”,還有“敬”,對於電影中以核能為主的科技的“畏”和“敬”。科技還在發展,也是無法阻止的。電影流露出的思考中並不是完全摒棄科技的發展,而是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20世紀、21世紀甚至以後,人類能夠懷著更多內心的良知以及對於世界和自然的敬意來砥礪前行,這樣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充滿意義。

只是這樣的思考,在美國人瘋狂地以視聽特效填充之後,“哥斯拉”系列電影似乎有些被玷汙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