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但好景往往不長,留戀這種景象的念頭一生,這種狀態也隨之消失,持續時間僅有二三分鐘。根據葛洪和蘇東坡的說法,這就是胎息了。那麼,呼吸綿綿只是胎息出現的前奏,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依此,我談談對胎息的看法。

一、胎息即體呼吸

胎息雖然能不以口鼻呼吸,但人在胎息狀態下,並非不與外界交換氣體。由於在胎息狀態下,全身毛孔、穴竅張開,內外氣體交融,氧氣進入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實現了呼吸功能。這種人與外界交換氣體的方法,稱為體呼吸。

這裡說的體呼吸,是指氣體交換而言,非指一般的呼吸也。按修煉的感受,是無呼與吸劃分的。人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已為科學所證明。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時,也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這一途徑一旦受阻,人將得病甚至死亡。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但好景往往不長,留戀這種景象的念頭一生,這種狀態也隨之消失,持續時間僅有二三分鐘。根據葛洪和蘇東坡的說法,這就是胎息了。那麼,呼吸綿綿只是胎息出現的前奏,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依此,我談談對胎息的看法。

一、胎息即體呼吸

胎息雖然能不以口鼻呼吸,但人在胎息狀態下,並非不與外界交換氣體。由於在胎息狀態下,全身毛孔、穴竅張開,內外氣體交融,氧氣進入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實現了呼吸功能。這種人與外界交換氣體的方法,稱為體呼吸。

這裡說的體呼吸,是指氣體交換而言,非指一般的呼吸也。按修煉的感受,是無呼與吸劃分的。人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已為科學所證明。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時,也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這一途徑一旦受阻,人將得病甚至死亡。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而氣功鍛鍊,有可能強化體表的呼吸功能。一旦從體表進入體內的氧氣,與細胞呼吸(科學上稱為內呼吸)相結合,皮膚、穴竅的呼吸作用便會強化,進而完全不以口鼻呼吸,胎息便開始了。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氣,司皮毛的開合;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司氣化,也司皮毛的開合;認為皮膚毛孔則是人體氣化的門戶。胎息的實踐,實乃中醫這一理論的證明。

《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因而又有踵息之稱。從體呼吸角度看,臍息、踵息要是可能的話,也是體呼吸的一個特例罷了。如果我們把不以口鼻呼吸作為胎息的主要特徵,那麼,臍息和踵息都屬於胎息。而胎息的概念,比踵息、臍息更為廣泛,也更全面。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但好景往往不長,留戀這種景象的念頭一生,這種狀態也隨之消失,持續時間僅有二三分鐘。根據葛洪和蘇東坡的說法,這就是胎息了。那麼,呼吸綿綿只是胎息出現的前奏,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依此,我談談對胎息的看法。

一、胎息即體呼吸

胎息雖然能不以口鼻呼吸,但人在胎息狀態下,並非不與外界交換氣體。由於在胎息狀態下,全身毛孔、穴竅張開,內外氣體交融,氧氣進入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實現了呼吸功能。這種人與外界交換氣體的方法,稱為體呼吸。

這裡說的體呼吸,是指氣體交換而言,非指一般的呼吸也。按修煉的感受,是無呼與吸劃分的。人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已為科學所證明。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時,也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這一途徑一旦受阻,人將得病甚至死亡。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而氣功鍛鍊,有可能強化體表的呼吸功能。一旦從體表進入體內的氧氣,與細胞呼吸(科學上稱為內呼吸)相結合,皮膚、穴竅的呼吸作用便會強化,進而完全不以口鼻呼吸,胎息便開始了。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氣,司皮毛的開合;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司氣化,也司皮毛的開合;認為皮膚毛孔則是人體氣化的門戶。胎息的實踐,實乃中醫這一理論的證明。

《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因而又有踵息之稱。從體呼吸角度看,臍息、踵息要是可能的話,也是體呼吸的一個特例罷了。如果我們把不以口鼻呼吸作為胎息的主要特徵,那麼,臍息和踵息都屬於胎息。而胎息的概念,比踵息、臍息更為廣泛,也更全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二、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

葛洪用停閉呼吸法並延長閉氣時間達到胎息狀態,使人們誤以為胎息是一種呼吸鍛鍊方法,故《攝生三要》指出“但知閉氣,不知胎息,無益也”,蘇東坡“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指出不以口鼻呼吸決非強制如此,而是功到之時,自然出現的生理狀態。

由此可以說,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它與各種初級功、內丹術以及別的高級功不同,其主要特徵是不以口鼻呼吸。說它是高級氣功態,主要理由是:

1.一般能進入初級氣功態的練功者,不一定能進入胎息狀態,即使偶然經歷過胎息,也不一定能再次進入。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但好景往往不長,留戀這種景象的念頭一生,這種狀態也隨之消失,持續時間僅有二三分鐘。根據葛洪和蘇東坡的說法,這就是胎息了。那麼,呼吸綿綿只是胎息出現的前奏,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依此,我談談對胎息的看法。

一、胎息即體呼吸

胎息雖然能不以口鼻呼吸,但人在胎息狀態下,並非不與外界交換氣體。由於在胎息狀態下,全身毛孔、穴竅張開,內外氣體交融,氧氣進入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實現了呼吸功能。這種人與外界交換氣體的方法,稱為體呼吸。

這裡說的體呼吸,是指氣體交換而言,非指一般的呼吸也。按修煉的感受,是無呼與吸劃分的。人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已為科學所證明。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時,也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這一途徑一旦受阻,人將得病甚至死亡。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而氣功鍛鍊,有可能強化體表的呼吸功能。一旦從體表進入體內的氧氣,與細胞呼吸(科學上稱為內呼吸)相結合,皮膚、穴竅的呼吸作用便會強化,進而完全不以口鼻呼吸,胎息便開始了。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氣,司皮毛的開合;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司氣化,也司皮毛的開合;認為皮膚毛孔則是人體氣化的門戶。胎息的實踐,實乃中醫這一理論的證明。

《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因而又有踵息之稱。從體呼吸角度看,臍息、踵息要是可能的話,也是體呼吸的一個特例罷了。如果我們把不以口鼻呼吸作為胎息的主要特徵,那麼,臍息和踵息都屬於胎息。而胎息的概念,比踵息、臍息更為廣泛,也更全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二、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

葛洪用停閉呼吸法並延長閉氣時間達到胎息狀態,使人們誤以為胎息是一種呼吸鍛鍊方法,故《攝生三要》指出“但知閉氣,不知胎息,無益也”,蘇東坡“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指出不以口鼻呼吸決非強制如此,而是功到之時,自然出現的生理狀態。

由此可以說,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它與各種初級功、內丹術以及別的高級功不同,其主要特徵是不以口鼻呼吸。說它是高級氣功態,主要理由是:

1.一般能進入初級氣功態的練功者,不一定能進入胎息狀態,即使偶然經歷過胎息,也不一定能再次進入。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2.從保健治病的效果上講,它比初級氣功態更強,古人說它“非只治病,決定延年”是有道理的。它使人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覺,因而被歷代道家看作是修道成仙的大法,即所謂“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三、如何練胎息

古人說:“法無定法”,練習胎息的方法很多。

葛洪提出的方法是:“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一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耳”,這是閉氣習練法。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但好景往往不長,留戀這種景象的念頭一生,這種狀態也隨之消失,持續時間僅有二三分鐘。根據葛洪和蘇東坡的說法,這就是胎息了。那麼,呼吸綿綿只是胎息出現的前奏,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依此,我談談對胎息的看法。

一、胎息即體呼吸

胎息雖然能不以口鼻呼吸,但人在胎息狀態下,並非不與外界交換氣體。由於在胎息狀態下,全身毛孔、穴竅張開,內外氣體交融,氧氣進入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實現了呼吸功能。這種人與外界交換氣體的方法,稱為體呼吸。

這裡說的體呼吸,是指氣體交換而言,非指一般的呼吸也。按修煉的感受,是無呼與吸劃分的。人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已為科學所證明。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時,也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這一途徑一旦受阻,人將得病甚至死亡。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而氣功鍛鍊,有可能強化體表的呼吸功能。一旦從體表進入體內的氧氣,與細胞呼吸(科學上稱為內呼吸)相結合,皮膚、穴竅的呼吸作用便會強化,進而完全不以口鼻呼吸,胎息便開始了。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氣,司皮毛的開合;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司氣化,也司皮毛的開合;認為皮膚毛孔則是人體氣化的門戶。胎息的實踐,實乃中醫這一理論的證明。

《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因而又有踵息之稱。從體呼吸角度看,臍息、踵息要是可能的話,也是體呼吸的一個特例罷了。如果我們把不以口鼻呼吸作為胎息的主要特徵,那麼,臍息和踵息都屬於胎息。而胎息的概念,比踵息、臍息更為廣泛,也更全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二、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

葛洪用停閉呼吸法並延長閉氣時間達到胎息狀態,使人們誤以為胎息是一種呼吸鍛鍊方法,故《攝生三要》指出“但知閉氣,不知胎息,無益也”,蘇東坡“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指出不以口鼻呼吸決非強制如此,而是功到之時,自然出現的生理狀態。

由此可以說,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它與各種初級功、內丹術以及別的高級功不同,其主要特徵是不以口鼻呼吸。說它是高級氣功態,主要理由是:

1.一般能進入初級氣功態的練功者,不一定能進入胎息狀態,即使偶然經歷過胎息,也不一定能再次進入。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2.從保健治病的效果上講,它比初級氣功態更強,古人說它“非只治病,決定延年”是有道理的。它使人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覺,因而被歷代道家看作是修道成仙的大法,即所謂“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三、如何練胎息

古人說:“法無定法”,練習胎息的方法很多。

葛洪提出的方法是:“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一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耳”,這是閉氣習練法。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其實,不僅可以通過延長閉氣的方法達到胎息境界,還可以通過數息、隨息、存想、返觀內照,或者自發動功等方法進入胎息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功法因人而異,別人的方法可行,對你就不一定合適。

此外,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不是所有的鍛鍊者都能達到的;還有的雖然經歷過胎息,但是以後竟不能重複出現。什麼原因呢?關健要得其法。

《胎息經》提出,習練胎息要“固守虛無以養神氣”必須做到“心念不動”,才能“無來無去,不出不入”。

"

胎息是一種養生法。最早對胎息進行闡述並提出修煉方法的,是晉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釋滯》編中雲:“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

歷代道家及養生家對胎息十分重視,把修煉胎息稱為“大道”、“仙道”,著有《胎息法》、《胎息經》、《胎息銘》、《胎息訣》等大量文獻。因而,胎息作為一種實在的養生方法,是毋庸置疑的。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究竟什麼是胎息?歷代認識並不一致。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我們知道,胎兒在胞中是無呼吸的,所需氧氣完全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取得,雖通過臍帶,但並非進行呼吸;呼吸綿綿只描述呼吸的慢細勻長,把它說成胎息是不合適的。

還有人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如《胎息銘》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實際上否定了胎息。我認為,胎息一詞,比擬胎兒在子宮中的呼吸狀態,這種比擬並未反映胎息的實質,但胎息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按照葛洪對胎息的定義“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中”,描述的是一種沒有口鼻呼吸的吸氧方法;“道成”是達到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記述他的練功感受是“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這其實是對胎息景象的真實寫照。

我在氣功實踐中也時時有這樣的體驗:當自發功練了一段時間後,動作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呼吸綿綿若存;繼而動作完全停止,全身達到至鬆至靜狀態時,頓覺全身毛孔張開,體內外氣體交融在一起,此時呼吸全無,清涼感通透全身,肌肉、關節均無壓力感,如失重狀,肉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完全解脫,真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其中樂趣,非語言所能表達。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但好景往往不長,留戀這種景象的念頭一生,這種狀態也隨之消失,持續時間僅有二三分鐘。根據葛洪和蘇東坡的說法,這就是胎息了。那麼,呼吸綿綿只是胎息出現的前奏,不以口鼻呼吸才是真正的胎息,依此,我談談對胎息的看法。

一、胎息即體呼吸

胎息雖然能不以口鼻呼吸,但人在胎息狀態下,並非不與外界交換氣體。由於在胎息狀態下,全身毛孔、穴竅張開,內外氣體交融,氧氣進入體內,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實現了呼吸功能。這種人與外界交換氣體的方法,稱為體呼吸。

這裡說的體呼吸,是指氣體交換而言,非指一般的呼吸也。按修煉的感受,是無呼與吸劃分的。人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已為科學所證明。正常人在用口鼻呼吸時,也通過皮膚與外界換氣,這一途徑一旦受阻,人將得病甚至死亡。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而氣功鍛鍊,有可能強化體表的呼吸功能。一旦從體表進入體內的氧氣,與細胞呼吸(科學上稱為內呼吸)相結合,皮膚、穴竅的呼吸作用便會強化,進而完全不以口鼻呼吸,胎息便開始了。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氣,司皮毛的開合;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司氣化,也司皮毛的開合;認為皮膚毛孔則是人體氣化的門戶。胎息的實踐,實乃中醫這一理論的證明。

《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因而又有踵息之稱。從體呼吸角度看,臍息、踵息要是可能的話,也是體呼吸的一個特例罷了。如果我們把不以口鼻呼吸作為胎息的主要特徵,那麼,臍息和踵息都屬於胎息。而胎息的概念,比踵息、臍息更為廣泛,也更全面。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二、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

葛洪用停閉呼吸法並延長閉氣時間達到胎息狀態,使人們誤以為胎息是一種呼吸鍛鍊方法,故《攝生三要》指出“但知閉氣,不知胎息,無益也”,蘇東坡“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指出不以口鼻呼吸決非強制如此,而是功到之時,自然出現的生理狀態。

由此可以說,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它與各種初級功、內丹術以及別的高級功不同,其主要特徵是不以口鼻呼吸。說它是高級氣功態,主要理由是:

1.一般能進入初級氣功態的練功者,不一定能進入胎息狀態,即使偶然經歷過胎息,也不一定能再次進入。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2.從保健治病的效果上講,它比初級氣功態更強,古人說它“非只治病,決定延年”是有道理的。它使人有飄飄欲仙超脫凡塵之感覺,因而被歷代道家看作是修道成仙的大法,即所謂“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三、如何練胎息

古人說:“法無定法”,練習胎息的方法很多。

葛洪提出的方法是:“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一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耳”,這是閉氣習練法。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其實,不僅可以通過延長閉氣的方法達到胎息境界,還可以通過數息、隨息、存想、返觀內照,或者自發動功等方法進入胎息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功法因人而異,別人的方法可行,對你就不一定合適。

此外,胎息是一種高級氣功態,不是所有的鍛鍊者都能達到的;還有的雖然經歷過胎息,但是以後竟不能重複出現。什麼原因呢?關健要得其法。

《胎息經》提出,習練胎息要“固守虛無以養神氣”必須做到“心念不動”,才能“無來無去,不出不入”。

葛洪說的胎息,被後世誤解太深


幾種指導練胎息的著作也指出,要“先了心源”、“先修心靜之門”、“澄心息慮忘情”、“心境相忘”,如此種種,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高度入靜、心身兩忘。

無論通過什麼方法練胎息,這個要領是一定要掌握和做到的,否則,只執著某種方法,一味模仿,刻意追求,到頭來必定落空,甚或有害無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