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這位將軍,我看您面如重棗,莫不是得了MPN?

高血壓 腫瘤 冠心病 養生 血液科醫生喵 血液科醫生喵 2017-08-27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醫脈通血液科

聽聞三國時期除了大軍師司馬懿,更有位義薄雲天的人物,白馬斬顏良,千里走單騎,威名赫赫,如今被廣大百姓認為是武財神的化身,日日香火鼎盛。

然而,若是穿越到三國,見到關將軍,開口便是:請問將軍是否安好?我看您面色有異,可否讓小可抽個血做個檢查呢?

呃……這位將軍,我看您面如重棗,莫不是得了MPN?

MPN全稱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中文為骨髓增殖性腫瘤,包括三種疾病,分別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V)、血小板增多症(ET)、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

也許是因為血液系統疾病的生僻難懂,相當多的臨床醫生並對血液病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有些人連血液科是治療什麼病的都不知道。

最近遇到幾個病人,他們的病情教人心痛。

案例一

楊阿姨來血液科看病的時候,她1年前住院的診斷證明書上只寫了3行:

1、腦梗

2、陳舊性心梗

3、高血壓3級很高危組

曾經整潔大方、氣質超然的老教授,已經變成了一個口眼歪斜、半躺在輪椅上的可憐人。

其實楊阿姨今年才60歲,就已經得了一次腦梗、一次心梗,不僅要臥床,每天還要吃好幾種藥物來治療高血壓和冠心病,這次因胸悶氣短,來我院就診,這位病人的血常規呈現“三高”,白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都高,其中血小板已經達到了800✖109/L,心內科立刻請血液科會診。

細細詢問病史,她在5年前因流鼻血不止去當地醫院看病,血小板就已經是600多了,然而當時的接診醫生止住了鼻血後,這位心大的病人,竟然沒有重視血小板數目的異常,也沒有聽醫生的話一週後複診,她說“我感覺自己啥事兒沒有啊,不疼不癢的......”

這位病人經骨髓細胞形態和基因方面的檢查後,確診為MPN中的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外周血血小板明顯增多為主要特徵,臨床有自發出血傾向或血栓形成,脾常增大。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女性患病稍多於男性。

案例二

老陳頭今年60了,身體很硬朗,雖然平時血壓有點高,但最近幾年氣色特別“好”,經常有人說他“滿面紅光”,一看就是長壽相。

可是最近他經常感覺自己手腳發麻、頭髮昏,去掛了個神經內科的號,先抽了幾管血,檢查結果出來後,竟然住進了血液科。

其實經驗豐富的血液科醫生一看他這紅的發紫的臉色就知道,十有八九是紅細胞增多的表現。完善相關檢查後確診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這是一種以紅細胞異常增殖為主的PMN,其特徵為外周血容量絕對增多,血液粘滯度增高,常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升高,脾大,可出現出血、血栓形成等併發症。發病年齡為50-60歲,男性患病大於女性。

怎麼辦,我們這些小醫院根本沒有血液科!怎麼請會診?怎麼確定是血液病?

其實即使血液科專業人士也是參考臨床指南來診斷的。

表1 2016年 WHO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診斷標準

現在醫院的科室分的越來越細了,醫生的專業性也越來越強了,可是疾病卻不會因此也變的精細起來。

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病人是在其他地方、其他科室(如心內、神內、呼吸、消化等)蹉跎到奄奄一息,才轉到我們科室來的,有的病人幸運的活下來了,有的病人卻沒能救過來,更有病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得了什麼病......

血液病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疑難之症,但由於它的診斷不僅需要細胞形態學、細胞組織化學,還要依賴基因方面的檢查,非常複雜。

由於硬件和軟件的不足,我國絕大部分的市級以下的醫院,甚至有些相當規模的三甲醫院都沒能開展這個科室。但我國近年來血液病的病人數量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就導致了漏診和誤診率的明顯增加······

我倒覺得與其將大量醫療經費投入到名不符實的規培計劃,倒不如投入到實實在在讓老百姓受益的醫院建設中去,不知各位親愛的同行是否贊同?

參考文獻:

1、黃曉軍.《血液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

2、李建勇,徐衛.《血液科臨床處方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