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學”將走向何方?

高考 職業規劃 升學考試 教育 排課易 2018-12-07
“走班制教學”將走向何方?

隨著“高考不分文理”的實施,走班教學也“一炮而紅”。不少學者紛紛讚美走班制;但實際上,走班制應該怎麼“走”、“走”多快、“走”到哪裡等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 不是最好,而是最不壞

走班制廣受追捧,並不是因為人們在總結經驗、探索教育規律之後認為它是一種“最好”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是因為它是在學生自選高考科目的形式下,目前可以採取的有效應對新高考的方式。

說走班制的實施是為了有效應對新高考,並不意味著走班制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行政班逐漸消失、班主任督促相對減少、學生歸屬感有所降低、頻繁走班而導致丟三落四……似乎都無益於學習成績的提高。一些媒體也反映家長們其實很擔心實施走班制會降低學生的考試成績。目前流行的走班制,“走”的成分不足,“選”的意味更濃。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成績、興趣或者意願,對高考當中除語數外之外,到底選考哪3門科目進行選擇,學校再將選擇了相同3門學科的學生編入同一個班進行集中教學。因為不同學生的選擇不同,所以無法再像以往那樣集中在行政班當中統一授課。不採用走班制,學校就無法保證對所有學生進行教育。

簡單地說,走班制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是“最不壞”的選擇。選擇走班制並不是因為它符合教育規律,而是為了適應新高考。走班制也並不能保證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只能說不會導致學生成績出現大滑坡。從這個意義上說,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走班制也不過是高考“指揮棒”的產物而已。 二、 謹防“一走定終身”

當然,高考“指揮棒”未必就是一個壞東西,只要因勢利導,也可以發揮“正能量”。一如我們對走班制的設想,希望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選擇走班的方向,而不是“瞎走”“亂走”“隨便走”。

“走班制教學”將走向何方?

走班制發揮“正能量”,前提是學生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將來希望做什麼,這樣才能將興趣至上的教育邏輯和分數至上的功利邏輯統一在一起。但在2016年5月4日的《人民日報》當中,一篇關於新高考的報道卻給我們澆了一頭冷水。報道稱,一些高中生“自己也不知道未來想幹什麼……只能哪幾門考得好就選哪幾門了。”這樣的走班,自然顯得盲目。在這種情況下,採取田忌賽馬式的策略選擇走班――集中選擇容易拿高分的科目,就顯得順理成章,至少這樣能有更大的機會金榜題名。目前引起關注的地理學科在新高考中廣受追捧而物理學科少人問津的現象,就是這種投機主義式的走班的產物。

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學生的未來發展無關乎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未來規劃,而是關乎現階段的考試成績,以及所選科目的難度、拿高分的機會。“一考定終身”的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一走定終身”的問題卻不期而至。出現這樣的局面無疑有違改革的初衷。“一走定終身”的關鍵不在於“定終身”,而在於這“一走”“走”得太過隨意,並沒有很好地實現新高考改革的預期。 三、 加強生涯規劃教育是有效走班的前提

高考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僅僅改變考試一個環節就能萬事大吉。比如,要用分數作為衡量人才水平的標準,就必須保證命題的水準,提高閱卷的質量;要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就要杜絕綜合素質評價中的弄虛作假現象;要讓學生自己選擇考試科目,就必須保證學生具有選擇的能力――這恰恰是有效走班的前提。

“走班制教學”將走向何方?

因此,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就必須要提上日程。近幾年,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雖然得到了強調,但就現實情況來看,效果卻難言樂觀:要麼被作為一門“不得不上的課”,要麼被當成是新課改的裝飾。總的來說,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並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當然,這也不能全歸咎於學校,家庭在子女的生涯發展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當家長們將太多的目光放在高考分數、院校選擇上的時候,子女的人生方向選擇問題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責任應該如何劃分姑且不論,但造成的結果卻有必要引起重視,採取相應的措施也顯得刻不容緩。“走班”已經不得不為,但“走班”的前提卻始終虛無縹緲、未能落實,這樣的走班必然根基不穩,難以令人安心。因此,與其在走班的形式、措施上修修補補,不如加大生涯規劃教育的力度。理想的生涯規劃教育不應該是“貼標籤”,而是讓學生獲得為自己進行合理人生規劃的能力。只有當學生們明確了將來想要幹什麼,才能決定此刻應該選什麼。這個時候,“走班”才顯得目的明確、理由充分,走班制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