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泗安有個“教師村”走出35名人民教師'

"

浙江在線9月11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周桂美)家住長興泗安鎮羅家地村的楊筱目前是師範大學一名在讀研究生,新學期伊始,她早早地來到學校,做好新學期的教學計劃。

大學畢業後,楊筱又考上了本校研究生,並毅然決然地將小學教育作為自己學習的專業,以期將來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傳道授業解惑。

熱愛教育事業的楊筱,可能不知道。到目前為止,她的家鄉已走出了35名在編教師,還有受聘於長興中小學校數目不詳的編外教師,共同編織出羅家地村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在羅家地村,這些教師被視作一張文化名片,被村民們視為“鄉賢”。

說起羅家地村教師,不得不提戴敦榮。現年59歲他在家排行老二,是高考制度恢復後羅家地村第一名讀師範院校的大學生,也是該村第一名通過高考“吃公糧”的教師。

1977年,戴敦榮和許多同鄉學子一樣,懷著喜悅和不安,參加了第一次高考。儘管考前作了精心準備,但因基礎薄弱受挫。隨後,他就在當地學校當老師,一邊教書,一邊複習,以便再戰。

有志者事竟成。1980年,戴敦榮終於考取湖州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泗安一中學任教,實現了“跳龍門”的夢想,他也成一名“狀元”。“雖然考入湖州師範學校很不容易,但畢竟它只是一所中等專業學校,學到的知識還是有限的。”1984年,捧著“鐵飯碗”的戴敦榮再度參加高考,成功考取了杭州師範學院。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在縣教育局教研室、洪橋逸夫中學、長興電大教師進修學院等處任職、任教,40多年來他始終奮戰在教育戰線。讓他意外的是,自己的高考經歷和螺旋形的從教之路被同鄉學子視作榜樣。

受其影響,他弟弟和妹妹以及兄長的兒子都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教師。他家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師之家”。尤其是弟弟戴敦華求學工作經歷幾乎同他如出一轍:先讀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家鄉任教,再通過考試取得更高文憑,再執教鞭。

沈德運是長興技師學院總務處主任,曾是戴氏兄弟倆的學生,一直對這哥倆很尊重。“他們不僅是我的老師,還是我擇業的參照。”他坦陳,當時家裡很窮,自己放學後要下地幹農活,很早就體會到莊稼人的艱辛。他記憶猶新:為激勵自己苦讀書,父親還曾準備一套農具,對他說,“如果考不出去,就得拿起農具,一輩子幹農活。”

1994年他順利地考入湖州師範專科學校數學系,畢業當了一名中學老師,直到現在還堅持給學生們上課。

在羅家地村,既有戴家這樣的“教師之家”,也有夫妻、姑侄同為教師的。他們任教層級涵蓋了小學、初中、高中以及職業技術學校和成人教育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5年,羅家地村共有80名學生考入各地高校,其中16人選擇了入讀師範類院校,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

謝萍萍今年28歲,在泗安中心小學任教,是羅家地村35名在編教師方陣中最年輕的一名。多年來她對小學語文老師心懷感激。據她介紹,自己當時語文成績特別差,但老師沒有放棄她這名“差生”,而是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在課後為她開“小灶”,教認生字生詞,幫講解課文意思,後來她的語文成績慢慢上去了,學習也有了信心。

執教後的謝萍萍也和當年的語文老師一樣,幫助每一名學生。精心做好“功課”,培養學習興趣。她說:“每一名學生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作為老師要耐心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手握戒尺,眼裡有光。畫溪街道長橋小學副校長張駿就屬於這類。他說,教書更要育人,對待學生就像是對待自己孩子一樣,關心愛護他們。

“最讓我們高興的是,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們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改變了命運。”戴敦榮回憶,在執教生涯中,曾發現一學生,平時少與人交往,學習成績較差。但自己沒有因此放棄這名學生,而是不斷地幫助鼓勵,後來,這名學生性格逐漸開朗起來,成績大幅提高。“一把鑰匙打開一把鎖,老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學生的個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